“娘炮”,我們怎麼看

小鮮肉這個詞不知不覺開始有了貶諷的意味。之前,“小鮮肉”來上開學第一課的事情受到了許多網友批評,有人評論“少年娘、中國娘”,有人發文“娘炮之風當休矣”,甚至還人舉出了“娘炮誤國”的大旗。一下子,“娘炮”這個描述男性“不爺們”“像女人”的詞帶著很強的歧視意味開始流轉於網絡媒體,有人理直氣壯給別人貼上“娘”的標籤,有人戰戰兢兢想撇清自己身上“娘”的影子,還有的父母開始憂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變娘”“娘了怎麼辦”。對此,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一看。

“娘炮”,我們怎麼看


一、男人一定是男人?——Sex和gender,認識人類性別的雙重屬性

說起性別,人們習慣按照生理特徵來區分男女,其實這是隻是性別的一面——生理性別。還有一種性別叫做社會性別,是指人基於生理差別之上,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心理、行為特徵。英語裡就有用了兩個詞把它區分開來,一個是sex(生理性別,也就是體現在性徵、基因層面的性別),一個是gender(社會性別,也就是體現在社會角色、文化認同方面的性別)。20世紀30年代,人類學家米德曾對新幾內亞的三個原始部落進行研究,寫了《三個原始群落中的性別和性格》一書。書裡描述的阿拉佩什部落,男性與女性同樣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具有其他社會文化中女性的特質;蒙都哥莫部落,男性與女性都具有極強的競爭性和攻擊性,女人像男人;而昌布部落,女性居於主導地位,男性地位低下,男女兩性的特質與其他社會文化中的剛好相反。這正說明,男女的個性特徵與生理特徵之間其實沒有必然聯繫。我們表現出來的性別特徵,不僅僅是由於生而有之的遺傳特性,還取決於社會文化對我們的塑造。也就是說,在這個文化裡很“男人”,說不定到了另外一個社會就是很“女人”。

不同的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在社會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採取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的性格特點有著不同的要求和期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男人要養家餬口、女人要相夫教子,男人要粗獷勇猛、女人要溫柔細膩,這是千百年來發展的結果,也在我們頭腦中造成了一個固化的認知模式——關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如果顛覆了這個認知,就會在人們的思想中引發衝突。所以,很多人就會對“娘炮”或“男人婆”十分牴觸,乃至加以指責攻擊,李銀河老師把這種情緒稱之為“中性化焦慮”。還有人會因為自己作為男人不夠“強壯”或者身為女人不夠“嫵媚”而產生自卑心理,也與這樣的刻板印象有關。

二、純爺們到底有多純?——阿尼瑪和阿尼姆斯,深藏於心靈深處的異性特質

心理學裡有句名言,“人格是先天和後天的合金”,性別作為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這樣。我們身邊常常能聽到一些人愛說自己是“純爺們”,那麼“純爺們”這塊合金到底有多純?

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將人格系統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個人潛意識、集體潛意識。其中集體潛意識是一種“心理遺傳”,它是人類在世代發展中形成並遺傳下來的心理模式,表現為許多典型的原型,意識不到卻影響巨大。這些原型當中,“阿尼瑪”、“阿尼姆斯”以及“人格面具”三者對我們性別特質的展現起著重要作用。阿尼瑪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人格面具是一種我們適應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本能,也被稱為從眾求同原型。一個男性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帶上“人格面具”,表現出了這個文化期望的男性特質,但其潛意識裡依然存在“阿尼瑪”的女性特質,潛在地影響他的心理和行為。這也正是為什麼男性其實也會有溫柔的一面,為會什麼“男旦”藝術家的表演惟妙惟肖,為什麼歐陽修蘇軾這些豪放派詩人寫出的閨怨詩也很哀婉動人。其實人類的性別就是這樣的混合體,只不過異性的心理特徵處於潛意識中,只在某些時候表露,而且大多時候是投射到外在對象上,例如男性對女性美的欣賞與渴求。異性相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出於相互完善自身內在異性原型的需要。

其實心理的雙性化結構不僅正常,而且有助於人的全面發展。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有句名言“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她在書中說“在我們每個人當中都有兩種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性的頭腦裡,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裡,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合適的存在狀態,就是在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美國心理學家貝姆研究也發現,具備雙性化人格的男人雖然有某些女性特徵,但他們的獨立性卻沒有受到影響,而且還更加富有同情心和教養、自尊心更強,有著更積極的歸因模式。

當然,人格作為一個統合系統,它的各部分需要平衡發展才能更好幫我們適應社會、完善自我。當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原型發展過度,也就使得男性女性化或是女性男性化現象嚴重,乃至產生性別認知偏差、異裝癖、同性戀等心理。而阿尼瑪原型發展受抑,對男性的心理健康有害無益,這樣的人往往會壓抑暴躁、攻擊性很強。有學者對作家海明威研究後就指出,他正是受著消極阿尼瑪原型的影響,一生極力彰顯自己的男子氣概,煩躁易怒、多愁善感,最終飲彈自盡。

三、恐“娘”怎麼辦?——包容和引導,積極促進性別角色社會化發展

瞭解了性別的本質,我們再看當下的恐“娘”心理,它其實可以歸結為兩種情緒——“厭”和“憂”。但當我們真正理性思考後應該明白,人格發展的複雜性造成了人的多元性,如果某種人格特質並不危害社會、也不使本人覺得困擾,那麼我們就不應苛責。就像人的容貌,固然有符合主流的美,但其它長相也不一定就是醜,至少不應當受到指責。而且真正讓社會大眾反感的,表面上是某些人的“娘炮”,實質上卻是媒體譁眾取寵推崇“娘炮”的行為。我們應當將對這種娛樂妖風的批判與對性別發展異常群體的態度區分開來。主流社會對這個問題也早就開始了一個從排斥到包容的態度轉變。從最開始被認為是變態、精神病甚至犯罪,到現在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性別發展現象,愈加地開放與包容,這是一種文明的進步。

但同時,包容少數並不代表著否認主流,現實中真正的性別角色發展異常的人只是很少數。而且這也給他們及家庭帶來了諸多壓力,不少人還會經歷過一個自我否定、掙扎迷惘的痛苦過程。因此,出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要,我們還是應當採取積極措施,幫助他們完成我們這個社會文化下的性別角色認同。在這個方面,家庭應當也能夠是能發揮出巨大作用。

首先,要給孩子明確的性別角色引導。兒童從兩三歲開始,就有了初步的性別意識,有的父母把男孩當女孩養,給孩子取過於女性化的名字、穿女孩子的衣服、玩女孩子的玩具,就讓會孩子認識錯亂,甚至開始逐漸排斥男孩的世界。對男孩而言要鼓勵他們多參加體育活動,在表現出堅強、勇敢等性格特質時要及時進行肯定鼓勵,強化他們的性別認同。其次,要給孩子健全的關愛。男孩在三四歲以後應多接觸父親等男性榜樣,父親在家庭生活中要展示好男性的寬容堅強果敢,單親家庭則要注意為孩子創造與其他異性長輩接觸的機會。同時,對孩子不能過於專制或過分溺愛,前者容易造成孩子變得壓抑內向,後者容易造成兒童驕矜軟弱,都不利於健全性別特質的養成。第三,要重視對孩子的性啟蒙。性教育一直是我們社會文化中的短板,父母對孩子性好奇的敷衍、訓斥,容易讓孩子對性產生誤解和恐懼,也容易導致性別錯位的發生。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也不能將早戀視為洪水猛獸,過分壓抑剝奪他們與異性交往的需求。最後,還是要以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成長髮展。如果發現孩子有性別錯位傾向,不要覺得天塌一般。如果只是性格安靜、羞怯等一般問題,給予充分的關懷鼓勵,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多數會自行轉變。即便是有了著裝打扮、行為舉止、興趣愛好都偏向女性、沒有明顯性別概念等典型的錯位症候,父母也不要粗暴干預,而要看孩子本人的意願,願不願意接受心理治療。如果孩子不願意,順其自然、潛移默化,這才是最明智的辦法,強制性改變只會導致對孩子更大的傷害,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抑鬱、自殺等惡劣後果。

總之,在孩子的性別角色塑造的過程中,父母要扮演好的是一個領路人的角色,即要積極引導過程,也要坦然接受結果。打個比方,父母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裡取得更高的分數,但當孩子沒有達到預期也並不代表是一件糟糕的事,因為可能他真的不適合這個教育模式或者另有特長,這並不會否定他的人生或者成為我們不再愛他的理由,性別其實也只是這樣的一張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