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央媒「娘炮」觀點互懟,關於「娘炮」爭議不斷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最近一段時間,“娘炮”一詞異常火爆,關於“娘炮”之爭也充斥著網絡,就連央媒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社都加入了進來。就在9月6日,兩大媒體先後拋出觀點迥異的文章,把“娘炮”之爭再次推向高潮。

9月6日21時41分,新華社在“新華視點”的微信公眾號中,發表《“娘炮之風”當休矣》的評論文章,尖銳的批評當下的“娘炮之風”,一些明明是男人的“人”卻性別模糊,長身玉立卻如弱柳扶風,動不動就把“討厭”“嚇死寶寶了”“小拳拳捶你胸口”掛在嘴邊,而且在公眾觀看的節目中也是如此,令人噁心不已!新華社的文章中把“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的相貌舉止統歸為“娘炮”現象,批評其是“顏值消費”和眼球經濟跑偏的結果,更是文娛圈子奢靡浮誇之風的新變種。該文章直擊要害,可謂尖銳之極!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9月6日23時,“人民日報評論”在睡前聊一會兒刊文《什麼是今天該有的“男性氣質”》表示不認同所謂“娘炮”“不男不女”等帶有貶損性的說法,並稱“現代社會進一步拓寬了審美的場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生活方式,也為對男性的審美提供了更多元的面向。”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兩大官媒相繼對“娘炮”表態將長期以來公眾對“娘炮”、“小鮮肉”的探討推向高潮。自養成類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明日之子第二季》開播以來,“濃妝豔抹”、“娘炮”、“小鮮肉”、“柔弱美”、“不男不女”等詞彙就引發熱議。9月1日晚上大型公益節目《開學第一課》播出,節目開場“新F4”的表演也激起民憤,被貼上“娘炮”、“陰柔化”的標籤,網上更是掀起反“娘炮”文化。

自媒體達人對此話題如獲珍寶,《把這些娘炮們都當四害除了吧》、《娘炮!中國男性正在走向娘化》等文章在朋友圈熱傳,光看看標題就能感受到寫作者敲擊鍵盤時的“激憤”。但與此同時,也有反對貼標籤的聲音,如《罵娘炮的人已經被我拉黑了》、《“娘化”的美少年,礙著誰了?》等。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關於“娘炮”的輿論反響

兩大媒體文章發佈不久之後,立刻引來廣大網友的熱議,而筆者所看到的5000多網友的評論,卻一邊倒的支持新華社。新華社的文章,雖然語言尖銳,甚至帶有批評性,但是卻直擊要害,說出了廣大網友內心想要說的。而人民日報社的文章不溫不火,雖然沒有批評性,但是卻迴避問題,迴避矛盾,沒有很強的說服力,雖然理性,但卻不能說服人心,因而廣大網友並不買賬。

少年娘則國家娘,中國男人的血性何在?

多數網民對當前越來越多的“娘炮”刷屏的反常現象表示擔憂,呼籲“好好治治這股娘炮歪風”、“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蝕”。

“少年娘則國娘”的聲音一直頗有市場,認為對陰柔小鮮肉的迷戀會讓青少年的審美觀向“娘炮”方向發展,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興盛必須是陽剛英勇的青年們撐起來的。譬如一則被老師批語“寫得好”的小學生《開學第一課》觀後感被廣泛熱傳,文中寫道:“少年娘則國娘,我要做個血性男子漢 ,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近幾天,網上流傳甚廣的美國運動員、新西蘭毛利戰舞、訓練中的軍人和中國男明星的對比照,有圖有真相,以此來說明其他國家少年強,而我們國家少年娘。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而著名編劇汪海林在參加《觀天下講壇》時就曾對“小鮮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小鮮肉問題就是國家審美安全的問題,“在一些很先進的國家,一定有很強的雄性意識,他的男演員很重要,甚至是國家意志的體現!”

以女性為主的粉絲群體來說,人畜無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

熱捧“小鮮肉”、渲染“娘炮風”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存在的父權結構,女性只能在購買力相對自由的文化消費中尋求心理上的滿足。對於現在以女性為主的粉絲群體來說,人畜無害的美更符合心理的安全需要,因為去除陽剛的男子氣概富有攻擊性、對女性具有支配性的一面,更加溫和、容易接近,能夠構築起來一種現實中鮮有的平等關係。資本顯然看到了這一點,和其背後蘊含的經濟潛力,於是強化這種喜好。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父職缺位”、校園乖寶寶教育,影響男孩子陰柔審美傾向

娘炮擁有一定的粉絲基礎,這與部分男孩子的陰柔審美不無關係。當下中國家庭教育面臨的現狀是父職缺位,造成陽剛之氣的欠缺。而且,不少男孩在校園,被要求最多的估計就是要聽話、乖巧,從小女性化的拘束太多。更何況從幼兒園到小學,女教師遠多於男教師,這本就容易導致男孩女性化傾向。此外,加之受動漫文化偽娘“cosplay”、當紅偶像的影響,更願意在公眾面前展現自己“陰柔”的一面。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娘炮”文化看似有影響力,但遠未到衝擊主流價值程度

對於有輿論擔憂“娘炮”文化風靡成主流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馬文所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認為,儘管“娘炮”被文化娛樂資本和粉絲經濟所消費,看似有很大影響力。實際上,並不能代表這個社會真正的主流文化娛樂消費,也遠遠達不到衝擊主流價值的程度。同時,“娘炮”現象的產生,與女權及其背後的性別文化、性別關係、性別制度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两大央媒“娘炮”观点互怼,关于“娘炮”争议不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