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識!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安,意為安寧;

如果把“徽”字拆開,

就是“山、水、人、文”。

這意味著安徽不但有青山(黃山、九華山)綠水(淮河、長江、新安江)所勾勒出的美景,更滋養出厚重的歷史、絢爛的文化、睿智且敢為人先的人民。

“安”“徽”兩個字金風玉露一相逢,立刻在中國的版圖上呈現出一方安靜大美的沃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黃山(中國畫)劉海粟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百萬雄師下江南(油畫)董希文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孔雀東南飛(彩繪連環畫)蕭玉田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安徽素有“人文淵藪”之譽,在中華文化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推移中,安徽恰好成為承擔這一南北轉移的通道,讓中華文化在廣袤的江淮大地上投下了濃重的影子。在作為民族文化傳承載體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安徽身影”一直佔據著耀眼的地位。

從古至今,安徽誕生了老子、莊子、淮南子,並以其思想成就道家文化的源頭,也哺育出皋陶、管仲、曹操、華佗、嵇康、包拯、吳敬梓、陳獨秀、胡適、陶行知、朱光潛……這些璀璨的星子,照亮了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天空,也在中小學教材中熠熠生輝,澤被後世。

安徽的山水之美、人文之勝,更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來此流連忘返,並留下千古吟唱。陶淵明、謝朓、李白、白居易、蘇軾、歐陽修、辛棄疾、陸游、徐霞客……他們留下的足跡和飽含深情的詩文,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寶庫,也屢屢出現在中國所有絃歌不輟的課本上——人類文化有多綿長,他們的春風化雨就有多久遠。

翻開課本,就是開始一段中國文化之旅,你看到的是安徽,讀出的卻是中國。

“二十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二十四小時內即已渡過三十萬人。”(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課本里的安徽,是一首摧枯拉朽的嘹亮軍歌。

“家國事重,何論意氣”(司馬光《淝水之戰》,蘇教版高中一年級語文);“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司馬遷《管仲列傳》,蘇教版高中二年級語文選修)——課本里的安徽,是充滿責任與擔當的家國情懷。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陳涉世家》,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課本里的安徽,是一聲響徹雲霄的吶喊,第一次農民起義的獵獵大旗在宿州的大澤鄉舉起。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教科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里的安徽,是亳州籍詩人李紳對民生之苦的深切關懷。

打開課本,每一篇經典文章後面,瑰麗山河中流淌著鬱郁文氣,傳誦千古的詩文中氤氳著山水清氣。踏上江淮大地,每一步,都領略到安徽人文的卓越神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課本里的安徽,是飄蕩在涇縣桃花和碧水間的友情,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下冊)——課本里的安徽,是一幅淡雅恬淡的水墨山水。李白一生十餘次來到安徽,並在62歲終老於此,不羈的詩魂與大江邊的青山相伴,宣城敬亭山也因詩仙的名句從此成為“詩山”。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孔雀東南飛》,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課本里的安徽,是一首痴情和忠貞的戀歌,從安慶傳誦至世界。

有黃山之奇、九華之幽,長江之洶湧、淮河之吟唱,醉翁亭下思古、杏花村裡徜徉,明中都城牆徘徊、老子故里沉吟……安徽的每一寸土地都呈現出一份驚喜。

課本里的安徽,水草豐美山嶽巍峙。“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李白《望天門山》,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每當太陽昇起,有座山峰上的幾塊巨石,就變成了一隻金光閃閃的雄雞。”(《黃山奇石》,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環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部編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大美山水,大美安徽,大美中國。

課本里的安徽,是“燃燈者”的智慧和哲思。“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下冊)蒙城莊子曉夢迷蝶,含山褒禪別有洞天,和縣陋室何陋之有?

課本里的安徽,是色正芒寒的清廉。“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脫脫《包拯傳》,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修自律之身,養清廉之氣,方能揚廉潔之風。

在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期、每一個行業和領域,從來都有安徽人矯健的身影。這是安徽文化自信的底色,更是安徽從文化大省邁向文化強省的底氣。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16個與安徽有關的成語,你知道多少?

從遠至先秦時期的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到宋朝文學大家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其間數千年,在江淮大地上,留下了一連串的成語典故,有些成語直到現在還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但你知道有哪些成語是發生在安徽的嗎?這些成語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今天就來和淮小新一起漲漲見識吧!填字遊戲,看看你能做對幾個?

揭而

發生地:宿州市墉橋區

典出:秦末陽城(河南省登封縣東南)的地方官派了兩名軍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漁陽(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去防守。這些人走到大澤鄉(安徽省宿縣東南)時,趕上連日大雨,路被淹沒,因誤期,就要被殺頭。首領陳勝決定起義,“揭而”由此而來。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位於宿州市埇橋區的涉故臺(即當年陳、劉起義之地)

池一

發生地:安徽望江縣

典出: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歷陽(安徽和縣)鎮將蘇峻叛亂,舉兵進犯建康(南京),江州刺史溫嶠欲領兵東下,中書令庾亮恐荊州刺史陶侃乘虛而入,在《報溫嶠書》中說:“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池一也。”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望江縣雷池

洗恭

發生地:安徽巢湖

典出:相傳5000年前,巢父在池邊牽牛飲水時,批評一代聖賢許由“浮游於世,貪求聖名”,許由自慚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雙目,表示願聽從巢父忠告。後人為頌揚許由知錯就改的美德,遂將該方池取名為“洗耳池”。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巢湖洗耳池

過不

發生地:安徽蚌埠

典出: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禹稷當平世,三過其門而不入。”禹治水時,30多歲還未婚,在塗山(今安徽省蚌埠西郊,淮河東岸)遇到了塗山氏,兩人一見鍾情,便成了親。可婚後4天禹就外出治水。13年中,禹曾3次路經家門而未入。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當年大禹治水之地—蚌埠西郊塗山

土來

發生地: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

典出: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處。唐代詩人杜牧到此憑弔時,寫了一首七言絕句《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土來未可知。後人用“土來”比喻失敗之後,重新恢復勢力。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和縣烏江亭

望止

發生地:安徽含山縣

典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三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此處所說的大梅林,就是現今安徽含山縣的梅山。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梅山其實並無梅樹,但梅山古蹟甚多,此圖為梅山石礎

步楊

發生地:安徽臨泉縣楊橋鄉

典出:《戰國策·西周策》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養由基是春秋時楚國(今屬地安徽省臨泉縣楊橋鄉)名將,我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臨泉綠蔭大道上的養由基介紹牌

一知

發生地:安徽淮南

典出:《淮南子·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淮南八公山上的秋天

一人雞犬

發生地:安徽淮南八公山

典出:淮南王劉安由於謀反暴露,被迫自殺。人們還傳說劉安不是自殺而死的,而是他長期修煉丹藥,終於獲得了成功。一天他在昇仙臺吃下丹藥,其中一些散落在地,被他家裡的雞、狗吃了,結果劉安和他的雞狗一起都飛到天上成了神仙。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位於壽縣的淮南王劉安墓

打驚

發生地:安徽當塗

典出: 傳說南唐時候,安徽省塗縣縣令王魯貪贓枉法,瘋狂搜括錢財,百姓怨聲載道。一天,王魯批閱案卷,猛地發現縣衙主簿被人聯名控告貪汙受賄。所列罪狀,條條證據確鑿。王魯越看越心怵:“幸虧此案落入我手,以後得多加小心,不能讓人抓住把柄。”看完,他就隨手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後來,大家就根據王魯所寫的八個字引申為“打驚”這個成語。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網絡上關於“打驚”典故意畫的配圖

之意不在酒

發生地:安徽滁州

典出: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並以此名亭,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其中“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成為傳世名句。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滁州醉翁亭

水石

發生地:安徽滁州

典出: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而石者,山間之四時也。”此為歐陽修所描寫的琅琊山一年四季之風景變換,本意指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現在多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醉翁亭旁的石刻

風聲,草木

發生地:安徽淮南八公山

典出:《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五月,前秦苻堅不顧群臣反對,決意攻取東晉。失敗潰逃,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驚慌之下,苻堅登上壽陽城頭,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草木搖動,以為都是埋伏的晉兵。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站在壽縣城頭上遠眺八公山,風聲,草木

四楚

發生地:安徽省靈璧縣東南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裡這樣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四楚由此而來。

△靈璧縣垓下之戰遺址

曲有,周郎

發生地:安徽舒城

典出:《三國志·吳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周郎。’”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他不但足智多謀,而且精於音律。周瑜聽人演奏時,即使喝了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現錯誤,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意思是說:“喂,你錯了。”因此有兩句歌謠道:“曲有,周郎。”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位於廬江縣的周瑜墓

班弄

發生地:安徽當塗縣

典出:《蓬軒別記》明朝進士梅之渙憑弔採石磯(今安徽當塗縣)李白墳墓時,看見墓前能寫字的地方,都被前代詩人留下並不優美的詩句辭賦,實在是有點不自量力,他便揮筆題了一首詩:“採石江邊一捧土,李白之名高千古,來的去的寫兩行,魯班門前弄大斧。”

长知识!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安徽,你了解多少?

這些和安徽有關的成語填空,你能做對幾個?答不出十個以上的,淮小新都不好意思說和你是老鄉~

正確答案:揭竿而起,雷池一步,洗耳恭聽,過門不入,捲土重來,望梅止渴,百步穿楊,一葉知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打草驚蛇,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四面楚歌,曲有誤周郎顧,班門弄斧。)

更多詳情請點擊淮南新聞網www.0554news.com閱讀,或者微信搜索我們的微信號:hn0554news關注我們!歡迎各大媒體轉載,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無線淮南”微信。謝謝您對淮南新聞網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