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建设年”——城关区“三个坚持”“三个着力”推动实现 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

近年来,随着城关区美丽乡村建设和全面小康步伐不断加快,城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村级公共事业建设,通过惠农政策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大批村级公益性设施,在村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由于村级公益性设施缺乏有效管护,正常运转受到影响,长期效益难以发挥,不仅造成资金、财产的损失和浪费,也在群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十三五”时期,随着大量村级公益性设施的建成和使用,加强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更加紧迫,加快建立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机制刻不容缓。近日,通过“三个坚持”“三个着重”,城关区强化农村公益设施日常维护管理,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

“三个坚持”

1.坚持建管并重、建管并行。既要持续加大农村公益性设施的建设力度,也要同步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工作,实现建设和管护有机统一、同等重视。

2.坚持政府引导、村级自治。村委会和村民是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的主体,政府在为村级公益性设施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群众自管积极性,强化群众自治功能、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到村内事村民管、村民干。

3.坚持财政补助、社会参与。在各级财政对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给予适当资金补助的基础上,有效引导群众自愿投工投劳,鼓励社会各方参与共建共管。

“三个着重”

1、着重监管机制,设立理事会。各涉农街道办事处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通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选举方式组建5-7人的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1人、理事3-5人。理事会在村“两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组织、指导和参与村级公益性设施清理摸底、登记造册、隐患排查、组织维修及管护人员岗位设置、管护人员日常管理、宣传引导、检查考核等工作。

2、着重资金保障,建立管护基金。在全区18个行政村设立管护基金,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行政村各投入1万元,共3万元(18个村全年共需54万元,其中省财政列支18万元、市财政列支18万元、区财政配套列支18万元)。从2018年起,统筹办、发改、民政、住建、环卫、环保、农水、林业、文体、帮扶等行业主管部门,在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安排时统筹考虑安排不少于项目总投资的1%做为今后的管护经费。同时,可通过社会捐助、集体经济留成、“一事一议”等办法筹措管护资金。管护基金要设立专账管理,资金用于村级公益性设施维修材料费等支出。

3、着重组织力量,设置管护人员。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设岗,以岗定人、按需定员的要求。根据18个行政村村庄大小、人口和户数等实际,全区共设108人,其中白道坪、石沟、碱水沟、青石湾、杨家湾5个村各设置8人,红沟、头营、二营、三营、民族、上坪6个村各设置6人,长洼山、大洼山、石门沟、大浪沟、马家沟、青山6个村各设置5人,卓家沟村设置2人,主要负责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工作。管护人员补贴每月600元,且每年须交纳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费。岗位报酬由市、区财政解决,市级财政每人每月补助400元,区级财政每人每月补助不少于200元,108人全年共计77.76万元,其中区财政列支25.92万元。小额意外伤害保险费由区财政负责解决,按团体小额意外险108人每年22464元(每人每年208元)标准购买。从2018年8月1日起执行。管护人员采取民主评议方式,从本村有公益爱心、有集体荣誉感、有经验技能的村民中择优选择,优先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失地农民、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人员,不得优亲厚友。管护人员主要负责村组道路、村内巷道、产业路、给排水管网、河塘沟渠、绿化带(围栏)、花池(花园)、村级阵地、文化广场、乡村舞台、农家书屋、健身器械、街巷路灯、村内公厕、文体长廊、休闲凉亭、垃圾池(箱)、标识标牌等村级公益性设施管护、维修、清洁工作,配合村级保洁员维护公共场所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