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術新產業引領北京新經濟

高技术新产业引领北京新经济

近日,北京市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北京市新經濟實現增加值4707.2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5.2%,增速快於地區生產總值現價增速,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產業快速成長,正在引領北京經濟轉型升級。而其背後,是在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藍圖裡,科技創新的引擎對經濟的強勁驅動。

新經濟發展數據亮眼

數據顯示,上半年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2323.2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7.1%;全市高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3361.4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5.2%,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23.9%。

從工業數據看,北京市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7.1%,增速快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8.8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4%。從服務業數據看,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收入同比增長16.5%,增速同比提高7.4個百分點。

“新興經濟蓬勃發展,上半年全市新經濟實現的增加值按照現價計算同比增長了15.2%,新經濟增加值在全市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達到了三分之一,這也表明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對北京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了。”北京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這得益於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統計顯示,今年1~5月,北京市大中型重點企業的R&D經費支出增長14.2%,同比提高9.1個百分點。全市大中型企業每億元的研發經費擁有的有效發明專利是234.7件,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3件。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中關村繼續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數據顯示,中關村示範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比例保持在七成以上。上半年,中關村示範區規模以上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增長21.6%,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實現技術收入增長37%,高於總收入增速22.1個百分點。

新興領域研發較為活躍。汽車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人工智能、5G網絡等新興領域研發投入增長較快,帶動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穩步增長。

“創新驅動持續發力,推動企業發展。”北京市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從服務業看,上半年規模以上互聯網信息服務業、互聯網數據服務業、軟件開發服務業企業收入分別增長32.8%、83.6%和22.4%。從工業領域看,智能產品、高技術產品生產保持較快增長,上半年智能電視和集成電路產量分別增長3倍和26.5%。

北京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成立,5個交叉研究平臺實現部分建築結構封頂,引入陳清泉院士等多元創新主體……作為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上半年,“三城一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在軟配套方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三大科學城科技成果轉化合作機制工作方案也已制定,“三城一區”聯動效應將進一步加強。

在基礎研究領域,一批領跑的成果也在不斷湧現,如首個納米藥物輸送機器人研製成功,國內首款雲端人工智能芯片發佈。

創新成果背後,是北京“雙創”環境的不斷優化。目前,活躍在中關村的天使投資人超過1萬人,佔全國的80%。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主體,高新技術企業集中反映了科技成果在京轉化的效益。截至目前,北京市高科技企業數量達到20163家。2017年,這兩萬多家高科技企業實現總收入達2.5萬億元,實現利潤率11.5%,稅收總額1211.8億元。這些對構建北京的現代化經濟體系貢獻十分明顯。

著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落地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將著力抓好“兩頭”。

所謂兩頭,一是科技創新源頭。“比如說大學、科研院所,它們有很多好的成果,有很多好的專利,有很多好的項目,這些要緊緊抓住。”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說。

此外,要抓住專業化的服務公司。“比如說清華大學的工研院,在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和智慧能源方面都有很好的技術平臺和孵化器,以推動成果轉化。這些方面也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另一頭是落地。據瞭解,北京市將推動更多的項目在北京地區落地和轉化,全市16個區是項目落地的主要載體。目前,北京市16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大力塑造“三有”:有空間,包括土地、標準化廠房、加速孵化的空間;有隊伍,16個區將建立和項目緊密溝通對話的服務隊伍;有政策,政策著力圍繞項目落地。

不久前,北京市科委聯合亦莊舉辦了“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專場”,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一共7所學校簽訂了協議,由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6個高校牽頭成立了北京高校成果轉化聯盟,共有40多所大學參與。這將大大推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進程。(斯峒丨中國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