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招财猫团队——张博

目 录

一、肿瘤医疗行业市场状况3

1、肿瘤发病状况形势严峻3

2、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广阔,年存量规模超2500亿4

1、基于基因检测的肿瘤精准医疗7

2、抗癌药行业简述9

三、重点关注公司11

1、华大基因:肿瘤个体化诊疗已经在肺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和甲状腺癌等方面开展试验性合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11

2、贝瑞基因:NIPT业务有特色有实力,产品+服务双线推进12

3、艾德生物:公司陆续研发的 13 种基因检测产品,均为我国首批获得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和通过欧盟 CE 认证的产品。

12

5、复星医药:单抗药、一致性评价、细胞治疗、医疗服务龙头优势明显13

6、丽珠集团:抗PD-1单抗国内外获批临床,加速向创新药企业转型13

7、贝达药业:中国稀缺的“创新药全产业链”平台型公司14

四、风险提示14

一、肿瘤医疗行业市场状况

1、肿瘤发病状况形势严峻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一般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不明显,一般与其来源组织相似;而恶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又称癌症,是细胞不正常增生,且这些增生的细胞可能侵犯身体的其他部分。依据不同的系统和器官,可分为头颈部癌症、呼吸系统癌症、消化系统癌症、泌尿系统癌症、骨骼系统癌症、血液系统癌症、妇科癌症(乳癌、子宫体癌、卵巢癌、宫颈癌、外阴与阴道癌)及恶性黑色素瘤等其他类型癌症。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隐蔽性强及致死率高等特点。2015年全世界共有约1750万例癌症发生,造成870万人死亡。预计到2025 年前,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数将高达1930 万例。

癌症发病情况与性别关系明显,全球范围内,男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肿瘤发病率与致死率最高的是肺癌,女性则是乳腺癌。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第一杀手,2012 年新增乳腺癌患者167 万,仅次于肺癌患者,占整个癌症人数的12%。

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癌症正成为中国首要的死亡原因和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自2010 年以来,恶性肿瘤己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成为中国人口第一大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人数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依据全国347 家癌症登记点数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2017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与2012 年相比,癌症新发人数继续上升,从358 万增加到368 万,增幅3%;同年,世界新发病例约1410 万,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占世界的1/4。

全国每天约1 万人确诊癌症,每分钟约7 人确诊患癌。自40 岁开始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至80岁达到高峰,中国城市居民0-85 岁的累计癌症发生风险高达36%。其中,肺癌为发病率、死亡率双率第一,已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趋势快,需格外引起重视。死亡率排前的癌症主要是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

当前,城市地区男性最普遍的5 种癌症依次为:肺和支气管癌症、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这些占到所有癌症病例的三分之二;女性中最普遍的5 种癌症依次为:乳腺癌、肺和支气管癌、结直肠癌、胃癌及甲状腺癌,甲状腺癌快速上升,乳腺癌占所有女性癌症的15%。

老龄化进程加速叠加环境污染因素,恶性肿瘤发病局势未来恐更严峻。恶性肿瘤发病率于0~39岁组处于较低水平,40岁以后开始快速升高,80岁以上达到高峰。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十年间提升了3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已达到总人口的16.14%。此外,恶性肿瘤是公认的环境相关疾病,环境污染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机体的生理病理学反应,从而达到致癌致突变的结果,例如,WHO下辖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确认大气污染是1类致癌物(即对人体有明确致癌性的物质),可导致肺癌,并与膀胱癌风险增加有关。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很多在环境中可持久存在,具有生物富集性和进入生物体后的持续毒性。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峻,空气、淡水、海水及土壤等都存在一定的污染与超标,例如16年环保部公布的空气质量超标城市达到全国所有城市数的75%以上,地表水中II类以上水质仅占不到40%,地下水中良好及以上水质仅占35%……这些因素都对我国长期恶性肿瘤发病局势构成威胁,也对我国肿瘤医疗服务提出更高的需求。

2、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肿瘤医疗服务领域市场空间广阔,年增量市场超1400亿元,存量市场超2500亿元。据《柳叶刀》统计,我国城市常见癌种诊断与治疗花费平均为9739美元,即约63300人民币元。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差异,按农村治疗花费均值为城市的四分之三计,则:增量角度,我国肿瘤15年新发病例为城市231万人、农村199万人,以肿瘤治疗渗透率60%计,我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年增量规模为1442亿元左右;存量角度,我国肿瘤5年现患人数约为城市460万人,农村289万人,以肿瘤治疗渗透率60%计,则我国肿瘤医疗服务市场年存量规模为25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人民经济与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升级在医疗行业也不例外,这一数字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肿瘤医疗服务市场细分:狭义的肿瘤医疗服务包括肿瘤诊断、肿瘤治疗和姑息治疗三个阶段,其市场份额约分别为5%、80%和15%。其中,肿瘤治疗又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药物治疗三部分,目前由于我国医疗体制和医疗水平的限制,药物治疗仍占据较大份额;但随着我国医改取消药品加成的进展和肿瘤筛查、治疗水平的上升,这三者的市场份额比例可参考美国等发达国家,达到化疗市场30%~40%、手术35%~40%、放疗25%~30%的合理比例。

肿瘤诊疗阶段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肿瘤诊疗路径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传统肿瘤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化疗、小分子靶向药物、单抗药物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手术切除仅对早期患者有效,若癌细胞转移则效果不佳;放化疗较普遍,但选择性差,对正常组织损伤大;靶向药物(包括小分子和单抗)综合疗效较好,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也面临刺激肿瘤细胞基因变异、产生药物耐受性等问题。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迅速,但往往供体选择困难,且术后易发生排斥反应。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1、基于基因检测的肿瘤精准医疗

基因检测助力肿瘤治疗迈入精准医疗时代。精准医疗由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两部分配合而成,其中精准诊断主要由基因检测技术来完成。

我国肿瘤筛查推广不足

肿瘤的远期疗效与确诊病期的早晚高度相关。以美国部分癌种确诊分期及其对应五年生存率为例:如果能够在局部癌症时期就确诊,则即使是肺癌、胃癌也可达到50%以上的五年相对生存率,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等治疗水平较高的癌症可达到90%以上甚至接近100%的五年相对生存率。然而如果是到了远转移阶段才确诊的患者,则其五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0%附近(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及肝癌),即使是容易治愈的癌种前列腺癌及乳腺癌也只剩下百分之二十几的相对生存率。

四大因素驱动肿瘤基因检测行业发展

1)需求端:肿瘤患者增量存量双升拉动对基因检测需求。增量市场:未来20年全球新发病例数将增加70%,2015年我国新增病例已达到430万人。存量市场:国内癌症5年生存率整体水平显著提升,总生存时间延长致使对治疗及检测的总需求量增长。2)政策端:政策利好基因测序,相关规范标准陆续出台。有关部门不断重视,基因测序产业逐步规范化。国内肿瘤测序平台加速审批,超过10个产品进入绿色通道。国内行业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华大基因可供借鉴。3)技术端:成本不断下降,技术持续升级。二代基因测序平台测试费用迅速减少,2016年全基因组测序仅花费1000美元。数据分析不断优化,中国人基因组数据库快速搭建中。4)肿瘤个体化药物的爆发刺激对基因检测的需求。靶向疗法治疗部分肿瘤疗效显著,我国单抗药物复合增长率高达33.09%。肿瘤免疫治疗为研究热点,未来潜力巨大。5)多因素共驱动,预计2025年肿瘤基因检测空间高至480亿。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肿瘤基因检测的应用包括肿瘤易感、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个体化用药诊断、肿瘤愈后监控。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可帮助肿瘤遗传突变高危人群主动预防,肿瘤早期诊断通过尽早发现病情可大幅提高生存率,肿 瘤个体化用药诊断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加精确的治疗方案,肿瘤愈后监控评估病患的复发危险程度。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多因素共驱动,预计2025年肿瘤基因检测空间高至480亿

1)我国肿瘤患病人数逐年上升,估计到2025年新增患病人数将达530万,存量肿瘤患者超2000万。2)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及肿瘤个体化用药的爆发,预计2025年肿瘤基因检测在肿瘤患者中渗透率达30%-40%。3)目前我国市场上肿瘤基因检测的价格区间大致在3000到10000元,考虑到基因测序价格不断下降以及有望进入医保等因素,预计2025年肿瘤基因检测价格区间降至2000-6000元。4)预计2025年我国肿瘤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20-480亿元。

2、抗癌药行业简述

国内肿瘤药以传统化药为主,靶向药物开发是未来药企竞争核心。中国肿瘤发病率持续增长,肿瘤药市场巨大。随着环境污染、老龄化程度的提升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复合因素影响,中国已经成为新增癌症病例第一的国家。根据《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全国癌症发病形势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29.2 万,因癌症死亡病例约281.4 万。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道癌是目前中国最普遍的恶性肿瘤类型,占到了中国癌症诊断的64%;乳腺癌、宫颈癌、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则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几种类型。

2015 年中国TOP10 肿瘤的发病率(每10 万人) 2015 年中国TOP10 肿瘤的死亡率(每10 万人)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国内肿瘤药市场发展前景良好,预测增速可达12-15%。

2016 年中国药品样本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661 亿人民币,肿瘤药品是目前用药最大的治疗领域,2016年抗肿瘤样本市场销售规模占200 亿人民币, 占药品销售规模的12%。2005-2016 年肿瘤药样本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3%,高于中国药品市场的

复合增长率15.9%。根据IMS 预测, 2014-2018 年发达国家肿瘤市场将维持7-10%的复合增速,2018 年市场份额将达710-810 亿美元;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肿瘤市场复合增速将达12-15%,2018 年市场份额将达120-140 亿美元。

国家重大政策利好抗肿瘤市场。近年来国家对重大疾病药物在审批和医保上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指导肿瘤药市场快速发展。ü

长期以来,中国新药评审耗时长,从申请临床到上市平均63 个月,远远超过美国新药平均审批时间10 个月。2015 年CFDA 提出对重大疾病创新药注册申请实行单独排队,加快审评审批,将评审时间缩短到6 个月。截止2016 年7 月,CDE 公布了共计308 个获得优先评审的药品批号,其中肿瘤药占据56 个,达近20%的占比。

ü 2017 年2 月新版国家医保目录正式出台,重点支持创新药、大病用药(如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儿童药等。2008-2016 年上半年获批的创新化药和生物制品绝大部分被纳入2017 年版医保目录或谈判目录范围。在44 个谈判药品中,肿瘤药有20 个,占比近50%。政策利好肿瘤药物研发和市场扩容,相信未来关于肿瘤药的政策利好仍会延续,或涉及配套的审批、市场准入、医保报销等各方面.

中国肿瘤药市场仍以细胞毒类药物为主流。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靶向药物占比近75%,但国内肿瘤药市场仍以抗代谢类药物、植物药和烷化剂为代表的细胞毒类药物为主流(近50%),且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占主导。首先,传统肿瘤药数量品种多、抗肿瘤谱较广、仍多为一线抗肿瘤治疗方案首选。其次,传

统肿瘤药价格较靶向药便宜,多进入国家医保或大部分省市地方医保,2012 新版基药首次将肿瘤药纳入,全部是传统肿瘤药。2016 年样本医院肿瘤药销售前十品种有7 个是细胞毒药物。

2016 年样本市场TOP10 肿瘤药的销售情况

肿瘤医疗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肿瘤市场靶向药占比将逐年提高。国内肿瘤用药市场正在进行产品升级换代,自2005 年起传统植物药和烷化剂销售占比逐年递减,靶向小分子占比从2005 年的2.0%上升到2016 年的8.9%,单抗药物从2005 年的3.9%上升到2016 年的12.6%。据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4 年中国抗肿瘤市场约837亿,2010-2014 年复合增长率近20%。假设肿瘤用药仍以细胞毒类等低价药物为主,我们测算2020 年前中国肿瘤药市场将达到1000 亿元,参考欧美国家靶向药比例,中国靶向药目标市场容量可达400-500 亿元。

国内外肿瘤靶向药市场代差明显,抗肿瘤靶向药领域竞争程度低,国内龙头企业潜力巨大。国内新药审批效率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有19 个抗肿瘤靶向小分子(其中3 个为中国原研产品)和6 个抗肿瘤单抗(2 个为原研产品)在国内上市,其中近60%为2010 年前在海外上市的品种,近85%的市场份额由外企占领。如上所述国内靶向药物市场潜力巨大,例如恒瑞医药之类的国内创新药龙头有望与海外巨头分食市场。

在高发癌症布局靶向药物将是未来企业竞争核心。

目前国内治疗肺癌小分子靶向药主要是第一代替尼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肝癌、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仅有拉帕替尼、索拉菲尼和阿帕替尼,而针对结直肠癌适应症尚无小分子靶向药,其中只有阿帕替尼属于国内企业原研产品。国内单抗领域更是处于导入期,市

场份额大部分被罗氏占据,国内企业仅有成都华神的治疗肝癌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和百泰生物治疗鼻咽癌的尼妥珠单抗。对于肿瘤免疫疗法PD-1/PD-L1 单抗和ADC 药物,国内目前没有上市产品。

三、重点关注公司

1、华大基因:肿瘤个体化诊疗已经在肺癌、前列腺癌、脑胶质瘤和甲状腺癌等方面开展试验性合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¾ 华大基因是国内基因测序方面历史最悠久,收入规模最大、业务最全面的龙头企业之一。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

¾ 其业务主要有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基础科学研究服务、复杂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药物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等,业务涵盖从基础研究到前沿应用的广阔领域。同时,2013年公司控股股东华大控股收购了美国研发基因测序仪的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为公司提供了自主测序平台及相关技术。

¾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医学检验所,并在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已形成“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网络布局。

2、贝瑞基因:NIPT业务有特色有实力,产品+服务双线推进

¾ 贝瑞和康主营业务为以测序为基础的基因检测服务与设备试剂销售,公司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在医学临床领域的转化与应用,提供“无创式”基因检测项目。依托高通量测序分子诊断平台,凭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构建覆盖生育健康、肿瘤分子检测与诊断的多层次产品及服务体系。

¾ 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大类:面向医院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医学产品及服务,以及面向科研高校院所的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基础科研服务。报告期内,公司覆盖的NIPT检测样本数达59.5万例,医学检验收入8.78亿元,公司NIPT业务在国内有较强影响力,既能为医疗机构提供NIPT检测服务,又能以产品形式提供测序仪及试剂盒,适应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不同需求。2016年,试剂销售和设备销售合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0.56%。

¾ 公司总部位于北京,在北京、上海、青岛、成都设有4个检验所,并在香港设有子公司。贝瑞和康通过杭州贝瑞进行测序仪和试剂生产,并通过北京贝瑞进行销售,与多家医院合作共建实验室,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渠道

3、恒瑞医药:从“仿制药”到“仿制药+创新药+国际化”

仿制药:国内集中度提升,海外制剂出口初具规模仿制药再现春天。恒瑞医药通过抢仿肿瘤药、麻醉药和造影剂等领域的几个大品种完成了业绩的两次腾飞,奠定了其在国内化学制药行业的地位。2006 年公

司将研发重点放在创新药上,申报了阿帕替尼、法米替尼、瑞格列汀、艾瑞昔布等一系列1.1 类创新品种,但由于创新药物投入大、耗时长,虽然长远来看创新药是公司持续成长的最佳动力,但短期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压力。2010 年公司提出“创新药+仿制药”并重的战略目标,2010-2014 年共计100 多个仿

制药品种获批临床或生产,对仿制药进行了大量储备,产品线涵盖肿瘤、麻醉、造影、糖尿病、心血管、超级抗生素、血液系统等多个领域。在仿制药收益的护航中,公司加大创新药开发和布局,有望逐步成长为创新药龙头企业。

创新药:经十年潜伏,终于迎来收获期研发投入持续加力。恒瑞医药一直重视新药研发,自2010 年以来,研发费用率持续保持在8%-10%。2016 年研发投入11.8 亿元 (研发投入100%费用化),比重首次超过10%,研发总费用和研发费用率均处于医药上市公司首位创新药版图日渐清晰。目前恒瑞医药上市的创新药有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艾瑞昔布2011 年上市,已被纳入2017 年新版国家医保,未来有望实现10 亿元的收入规模。阿帕替尼2014 年上市,近2 年放量明显,新适应症有望在2018年获批,阿帕替尼经谈判被顺利纳入医保,维持高速放量可期。2018-2019 年有望获批的创新药包括法米替尼、吡咯替尼、19K 和瑞格列汀。法米替尼、吡咯替尼均处于临床III 期,19K 和瑞格列汀已经完成临床研究,由于CFDA 提高了临床要求和审核制度,特别是19K 临床I 期完成于2010 年,临床要求与现行标准有所不同,公司主动撤回了19K 和瑞格列汀。目前19K 已完成数据整理并重新申报生产,预计于 2018 年上市,瑞格列汀也有望今年补充完临床数据于2018 年上市。

4、复星医药:单抗药、一致性评价、细胞治疗、医疗服务龙头优势明显

n 研发进入收获期,从生物类似药到创新型单抗全面开花。公司三个生物类似药有望成为国内首家:利妥昔单抗已经提交上市申请,有望于2018年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生物类似药;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处于III期临床阶段,有望于2018年提交上市申请,2019年获批上市。公司共有8个产品获批临床,包括5个生物类似药和3个生物创新药,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抗PD-1单抗和抗PD-L1单抗的企业。公司同步开拓国内和欧洲市场,丰富的产品组合协同性强。

n 充分利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机遇,确保和扩大优势品种的市场地位、抢抓新的市场机会。公司进行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申报品种丰富,大部分品种目前市场份额不高,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公司共有89个品种进行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备案,超过14个项目进行了BE备案。目前,公司苯磺酸氨氯地平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我们预计,后续阿法骨化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盐酸阿米替林有望陆续通过一致性评价。

n 携手Kite,将美国获批上市的细胞治疗引进中国。公司与KITE成立合资公司。复星医药占合资公司50%股权,享有60%的可分配利润。目前,复星凯特已经遵循国家GMP标准、按照Kite生产工艺设计理念,建成了先进的细胞制备的超洁净实验室,正在全面推进Kite获FDA批准的产品KTE-C19(商品名Yescarta)的技术转移、制备验证等工作。我们预计,KTE-C19有望于近期申请临床试验。

5、 丽珠集团:抗PD-1单抗国内外获批临床,加速向创新药企业转型

丽珠单抗的PD-1单抗(LZM-009)于2017 年7 月28 日获得美国FDA 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目前正在临床I期。国内于2017年四季度获临床批件,目前临床试验也已启动。国内外两个团队正同步推进。

n 销售能力突出,现有产品线可以支撑公司创新升级。公司营销改革后,销售能力持续提升,已经形成了上万人的销售队伍。销售能力和创新能力都突出的平台型企业在国内是很稀缺的,未来将体现很强的竞争力。

n 生物药+微球平台,加速向创新药企业转型。生物药研发中目前进展较快的是III期临床试验的重组人绒促性素,我们预计有望于2018年上半年完成临床试验;抗TNF-α单抗(II期)、抗CD20单抗(I期)以及抗HER2单抗(I期)均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抗PD-1单抗已在美国展开I期临床试验,同时国内临床也已启动;微球平台的壁垒在于工业化,公司在现有亮丙瑞林微球成功商业化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曲普瑞林微球、长效亮丙瑞林微球(3月缓释)等新品种,带来中长期高成长性。

6、贝达药业: 中国稀缺的“创新药全产业链”平台型公司

创新药全产业链&基因:公司已迈过小型创新型药企早期无产品上市依靠融资等维持研发的阵痛期,也不同于大型仿制药企转型做创新药所缺失的创新药基因,公司管理团队来自海归创新药博士,创立至今15年,埃克替尼的成功造就了贝达“创新药全产业链”能力和竞争优势——产品如何高效率获得、临床如何准确快速推进、销售如何强势突破。在凯美纳(埃克替尼)上市六周年学术峰会上,我们有幸见识到公司强大的创新药专家学术资源!

创新药平台型公司:公司以埃克替尼为契机,打造出国内创新药公司所缺失的创新药“临床开发”和“上市后商业化销售”能力,先发优势明显,并借此逐步打造创新药平台型公司,不断吸引优秀小型创新型药企/科学家与公司紧密合作,并逐步获得创新药权益,“低成本”源源不断充实研发弹药,成为公司最大竞争优势。营销端与跨国巨头安进设立合资公司,推进其专利药在中国的市场化销售。

研发管线大为丰富、重磅品种呼之欲出 研发管线大为丰富:通过“合作并购+自主研发”,公司上市以来新药研发管线快速扩张,目前1个拟报产,3个3期,5个2期,6个1期,超过20个报临床&临床前(小分子靶向药+免疫治疗),预期18年起每年获批1个及以上。贝达梦工厂将打造“开放式新药研发平台&创业平台”,符合多方诉求,再次彰显公司低成本高效获取产品能力。

重磅品种呼之欲出:X-396:50亿元重磅品种。全面优于第一代,与艾乐替尼疗效相似,同为最佳的第二代非小细胞肺癌ALK抑制剂,获批概率高,预期19-20年国内上市,20-21年全球上市,峰值销售预期30亿元;同时作为全球首个治疗黑色素瘤的ALK抑制剂也已启动美国2期临床,峰值销售预期20亿元。X-082:百亿元重磅品种。属于mebest/firstinclass,作为广谱抗肿瘤药,峰值销售预期几十亿元级别,其中晚期肾癌3期,预期20-21年上市,获批概率高;wAMD等眼科适应症预期国内、国外销售均在10亿美元以上级别,处在2期,是目前全球唯一在临床很有希望成功获批的wAMD的口服药。

七年历练,打造强大的创新药营销能力

公司营销网络已遍布全国主要市场,管理团队均具有丰富的跨国制药巨头销售经验。埃克替尼在未进入医保情况下,实现10亿收入,人均销售300万元,远超龙头企业仿制药人均销售100万元。埃克替尼国内上市晚于外资巨头同类产品5-6年,经过7年努力实现超车,2017年销量占比超40%,居首位,并借此打造强大的创新药营销能力。

四、风险提示

1) 创新药物研发和上市情况不及预期。

2) 招标降价影响业绩。

3) 海外审批或收益不达预期。

参考报告:

20151023-西南证券-肿瘤免疫治疗行业深度报告:免疫治疗:革命性抗肿瘤时代即将来临

20171215-安信证券-新三板主题报告:大成可待-肿瘤免疫治疗中的CAR-T疗法面临新突破?

20180412-中泰证券-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从BMS研发布局看肿瘤免疫治疗发展方向-免疫治疗有潜力成为抗肿瘤药最大的金矿

20180531-国信证券-多发性骨髓瘤专题研究:小病种,大市场,中国蓝海

抗体药物系列研究之一-肿瘤坏死因子(TNF-α),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关键靶点_2017-05-18_民生证券

医药生物行业-肿瘤免疫治疗(I-O),PD-(L)1单抗锐不可当,联合用药再求突破_2017-11-30_东方证券

20180518-中国银河-肿瘤医疗行业深度报告:医疗服务领域的好赛道

生物技术行业2017年日常报告-基因测序深度-从产前诊断到肿瘤基因检测_2017-04-27_国金证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