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而不返·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溺死于汉水

南征而不返·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溺死于汉水

周公辅政

周武王姬发取得天下以后,封邦建国,以卫王畿,很多姬姓宗亲被封到各地为诸侯。但楚国不是姬姓,而是周天子统治之下的异姓国。早在商朝末年,鬻熊举族投周,楚与周天子的关系还不错,但遭到歧视,待遇方面远远不如那些“华夏诸姬”。

武王驾崩,子成王立,周公旦辅政,天下太平。后来“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史记鲁周公世家》)。等到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成王崩,子康王立,周朝“成康之治”,楚臣服于周。

​周初,殷商残余势力与东方方国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因此周公东征以解决心腹之患,历代周王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打击东方方国上。楚人在蛮荒之地,势弧力单,只能卑事周天子,并没有引起周天子的重视。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左传隐公十一年》)。楚国是周王朝的异姓国,一开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视,甚至在诸侯盟会上,都没有参与的资格。晋国、齐国等都是姬姓大国,可以得到周天子丰厚的赏赐,唯独楚国没有,楚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因此,春秋以后等到周王室的权威衰落,诸侯国中首先称王的是楚国。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为楚武王。

南征而不返·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溺死于汉水

​周康王驾崩后,子昭王姬瑕(约前1027年-前977年)立,周楚关系开始紧张。昭王是第四代周天子,他想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据陕西扶凤出土的《墙盘》铭文记载:“弘鲁召(昭)王,广笞荆楚,唯狩南行。”可见周昭王亲率大军南征,声势浩大。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周昭王南征楚国,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985年),“伐荆楚,涉沙,遇大兕”。与《墙盘》铭文记载相同,周军渡过汉水,深入荆楚一带。渡汉水时还遇见“大兕”(兕,古代犀牛一类动物。《左传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次周军渡汉水时,阴风骤起,气候恶劣,将士无不惊恐,损失惨重,几近全军覆没。周天子将失败归咎于天时不利,实际上周军遭到了楚军强有力的伏击。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十九年,天子南征而不返,死于汉水之中。死因史书隐讳不言,传说为所坐船为胶船,行至水中胶解,溺死。《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说:“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舟进。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屈原说周昭王南征楚国不是为了贪图钱财这些东西,而是由于楚国的兴盛,引起周王室的担忧,于是昭王不得不领兵亲征,企图扼杀楚国的发展。

南征而不返·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溺死于汉水

日食

​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者跟据现代日食计算理论推得,“天大曀”可能是发生于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把昭王在位时间定为前995年至前977年。

周昭王的南征,从昭王十六年起,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一路上大获财宝,铸器铭功。但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沿途的百姓不堪其扰,男的被征召担任苦力,女的要给天子的军队洗衣做饭。不但如此,周军一路上杀猪抢羊,抢粮食,抢鸡抢鸭,搞得怨声载道。于是,老百姓在给周军准备渡河的船上做了手脚,天子一行人到河中时,船体肢解,全部溺亡。

南征而不返·丧六师于汉·周昭王溺死于汉水

周天子南征溺亡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是周王室权威受损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天子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