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唐·杜甫

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後世尊杜甫“詩聖”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人,原籍襄陽,初唐宰相、詩人杜審言之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人稱杜少陵,杜工部等,後世尊為“詩聖”。唐肅宗時,加官左拾遺,故世人也稱之杜拾遺。杜甫的一生經歷了盛唐由盛轉衰的過程,因此他的作品大體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藉口討伐楊國忠發動叛亂,安史之亂爆發,兩京長安和洛陽先後被叛軍攻佔,唐玄宗李隆基攜楊貴妃和朝廷入蜀。杜甫也避禍蜀中,在這裡前後共生活了四年,他自己築茅屋而居,並寫了很多憂國憂民的詩作,包括《蜀相》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名篇就是在這時期所作。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杜甫攜家經水路出蜀。後飄泊於荊湘兩湖,以舟為家,窮困潦倒,公元770年病逝於湘江舟中,享年59歲。杜甫避禍蜀中時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

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杜甫草堂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盛唐中衰,曾經開元年間的盛世氣象永遠成為了過去,田間地頭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荒蕪。見此情景,杜甫本著對人民百姓的同情,寫下了“三吏三別”。在詩中,杜甫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徵者加以勸慰和鼓勵。看似矛盾,實則憂國憂民。

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新婚別

  • 新婚別·杜甫

菟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髮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無家別

  • 無家別·杜甫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

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

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

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

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

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

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

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杜甫三吏三別之《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三吏三別

  • 垂老別·杜甫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 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

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 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