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乡土临桂

点击上方蓝字或扫码关注

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新寨村的一幢幢别墅。

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西山村新建的现代化养殖场。

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西山村民将养殖的肉鸡装箱外运。

西山,一个乡村里的中国缩影

△笔直的水泥路通向西山村,两旁种植了大片砂糖桔。

政策红利和村民生活需求的完美对接,让“落后”西山村华丽转身。

9月3日,记者乘着车子,沿着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前往临桂西山村。山间的田垌中,成片的果树连绵不绝,郁郁葱葱,一派生机。

车子转过一道弯,路的尽头,是拔地而起的一幢幢楼房,小青瓦、马头墙、白粉墙,独具特色的小别墅、平坦的水泥路、宽阔的体育场,与郁郁葱葱的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里是临桂区五通镇西山村委的新寨村,从外面来到新寨的人几乎都会为看到的这一幅画卷而震撼。

然而,对于新寨村的村民来说,这一切的变化仅仅是发生在过去的6年间。村支书唐龙发跟记者聊起了村落变化的前前后后。

“我们新寨村距离五通镇政府驻地有近10里的路程,整个村落都是在山里面。村里几年前还是泥巴路,凹凸不平。尽管毗邻321国道,然而由于道路不通,村民进出不便。2011年前,村民还住在几十年前建的老屋里,到处漏雨,人口又多,大家都想建新房子。”唐龙发说。

村委把村民的意见相继反映到镇县两级人民政府,刚好赶上当时的临桂县想打造几处高标准新农村示范点的机遇。县政府经过多方调研,决定先修好通往新寨村的路,让村里的交通通畅便利起来;紧接着,推倒山坡下村民原来的泥巴房子,统一规划,统一在原址进行重建。

“我们村的村民想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比较强烈,所以实施整村推进的过程中,拆迁、建设、规划,大伙整体上都没有什么大的矛盾,思想上相对比较统一;同时,我们很好地利用了政府提供的政策,解决了道路修筑和环村水系、排污系统、村落绿化、体育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平均下来,每户人家房屋的建筑面积接近300平方米,加上装修总共花费了18万元左右;在这过程中,政府给每户人家补助了50吨水泥还有琉璃瓦等材料费,每户补助的建筑材料价值高达4万多元。”村民李金旺告诉记者。

记者观察:新寨村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一度十分落后;跟政府政策的适时“吻合”,使村子的状况实现了后来居上。

政策红利和村民生活需求的完美对接,使新寨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记者观察发现,在高标准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统筹推进,就会出现乱搭乱建、杂乱不堪的状况,绿化、污水处理、道路建设等配套建设难以跟进或完善。

新寨村村民每户仅花费18万元就能住进宽敞明亮的小别墅,让五通周边村子的村民羡慕不已,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西山村委下辖自然村马鞍村的村民受其影响,强烈要求政府也对马鞍村整村推进,进行新村建设,如今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新寨、马鞍村已成为临桂区两个高标准示范性的新农村建设点,成为当地人居环境改善的标杆。

20多年前,西山村尝试“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小农户”抱团走向大市场,创出了农企合作的致富路子

走访了令人惊艳的新寨村后,记者想起从321国道路口乘车去新寨村的一路上,道路两旁群山连绵,只有中间的田垌有少许农田,其他大多是山场,那么当地的村民主要是靠什么生活?

面对记者的困惑,西山村委副书记李双桂带领记者爬上了村子后山的山坡,一路上,一间间鸡舍鸭棚在绿树掩映下,成百上千只鸡在鸡棚前的小院子里啄食。李双桂跟记者边走边聊了起来。

西山村委有530户,总人口2100多人,地处偏远,人多地少,即便是放在整个五通镇来说,各方面条件并不算好,如何发展如何致富多年前就成为村民们思考的大难题。

“您看到了,我们村的人大多都搞养殖,主要是养鸡养鸭养猪,外出打工的比较少,每户人家的收入从数万块到几十万块的都有。”李双桂聊起了西山村搞养殖的前前后后。

1995年,来自广东的温氏公司在五通一带推广“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当时,这种合作模式比较新颖,看的人多,敢于尝试的少。五通很多村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都比我们村的条件要好,大伙觉得一动不如一静,还是不折腾的好。而我们西山村的情况则不同,村子位于山里面,能利用的土地及各方面条件有限,大伙听说公司提供养殖的种苗、技术、饲料,全程指导养殖,还保价回收,一些胆子大的村民开始尝试着搞起了合作养殖,没想到收益还不错,于是大伙都跟着养起了鸡鸭猪。”

一晃20多年过去了,尽管位于山里,因为多年搞养殖,西山村的村民整体上并不穷,也成为整个桂北地区温氏公司推广“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的典范;因为搞养殖收入不错,西山村的村民外出打工的也少,村落的发展和建设整体走在了五通镇的前列。

除了养殖,近几年来,村里还大力发展柑桔类水果的种植、苗木种植,引进铁皮石斛、猕猴桃等特色种植产业,使得西山村实现了多元化特色发展。

记者观察:如今,“公司+农户”几乎已经成为一种农村农业转型的普遍推广模式,利用公司的资金、技术,农村的劳动力、场地,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我们搞养殖的,特别是养鸡鸭猪,如果一上规模,遇着鸡瘟猪瘟发生或者养殖的低谷期,农户既缺乏技术,更难以与巨大的市场抗衡。有了大公司、大企业的介入,技术、资金、市场等各方面都得到保障,使得小农户得以抱团面向大市场。”李双桂说,20多年来,温氏公司跟当地农户合作,总体来说公司肯定是盈利的,农户也致富了,实现了双赢,创出了一条有效的农企合作路子。

发展不均衡的西山村曾是贫困村,村委争取各方支持,建立现代化养殖场扶助贫困户,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山村如果光看新寨、马鞍村,看到山坡上一幢幢的小别墅,田垌间一蔸蔸砂糖桔树,林下成千上万的鸡苗,感觉这里如同世外桃源。

再看看西山村的一些数据:规模以上养猪户16户,年出栏16000头;规模以上养鸡户210户,年出栏44万羽;砂糖桔等柑桔类的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

这是西山村的一面,而西山村的另一面是:整个村落有530户2100多人,耕地2423亩,林地18000……地处山区,人多地少,发展不均衡。西山村总共有7个自然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7户89人。

跟很多贫困村情况相似的是,西山村的贫困户主要是因病、因学致贫。怎么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西山村委在进行“一对一”帮扶的同时,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贫困户一起协商成立了一家现代化养殖场,利用“党支部+村集体+贫困户+公司+养殖能手”的模式,针对27户贫困户的长远增收问题,给他们创建一门产业。

在西山村后山的山坡上,记者走进了一个养鸡场,近2000平方米的面积,几千只鸡养殖在里面,却没有异味,鸡舍内凉爽干净。

负责照看鸡舍的村民李福妹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尝试建设的现代化鸡舍,你看鸡舍内有好几条供水线和供料线,可以给鸡按时投食饮水。养鸡场搞好了我们有可能增加养殖数量,扩大养殖规模。”

记者了解到,这个养鸡场建设得跟工业生产线一样,一次可喂养24000只鸡,采用全自动的设备,投食、投水、供暖、通风都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只需要两个人操作看管,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养殖的利润。据了解,养鸡场可年出栏3批肉鸡,每批2万多只,总利润近30万元,这些收入全部用来扶持贫困村民。

经过一系列努力,2016年,西山村实现了脱贫摘帽。

记者观察:在西山村走访,村里的别墅、桔园、鸡舍,使得参观者往往会忽视村中的贫困户。西山村采取向政府、企业争取帮扶政策,建立现代化的养殖场,创立产业扶助贫困户,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顺应社会发展,敢为人先,抓大事,是西山村几十年来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根本原因。

西山村从20多年前村民以要改变命运的魄力率先跟公司合作搞养殖,闯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紧接着,借助政策“红利”,修路建新村,进行产业扶贫,一步一步实现了村落的跨越式发展。

做了20多年村干部的唐龙发揭示了西山村发展的奥秘,那就是“依靠党委政府,顺应社会发展,敢为人先,抓大事,敢闯敢干”。西山村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印证着西山村委班子带领村民砥砺奋进的历程。

1995年,温氏公司在桂北推广“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时候,农户观望的多,真正加入的少,唐龙发等人在多方考察和衡量之后,率先跟公司合作,结果大获成功。身为共产党员的他,给大伙带了个好头,也取得了政府的肯定和支持,于是这种新型合作模式很快在西山及五通其他的村落推广开来。

经过多年发展后,唐龙发及很多村民发现传统养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耗费人力大,污染严重,利润越来越薄,必须进行转型升级。

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后,村委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利用给西山贫困户建设脱贫项目的机会,建立全自动化的新型养殖场。目前,养殖场已取得了初步的效益。西山周边的村子看到成效后,也跃跃欲试。

西山建立的现代化养殖场,整体投资超过百万元,资金、土地来自各级政府和社会的统筹协调筹措支持。就像村民李催贵说的:“西山村的每一处变化,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介入,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村委班子,那是很难想像的。”

记者观察:

仔细观察西山村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依靠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其次,村落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有像唐龙发一样敢闯敢做想干事能干事的村委干部。

记者手记

站在西山看中国西山是桂北山区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村落,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仔细考察这个小村落几十年来的变化,就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及领导,村落及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发展与转型,脱贫攻坚与帮扶,建设现代化示范性新农村,大时代下一系列我国农村发展改革的大动作与成绩,几乎都可以在这个桂北小村子里找到影子。

可以说,西山村是大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不同阶段国家发展的影子在这里的投射。

站在小小西山村,我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