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其實你們更應該採訪的是他們那些人——那些在養老院一線崗位服務的護理員,那些在養老行業裡經營奮鬥了十幾年的、二十年的老大哥老大姐,那些院長們,畢竟我還有很多做的不夠好的地方。”曲夕彥不太愛表現自己,當我說:您管理有方,您經營的老年公寓在咱們濟南還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曲夕彥溫柔的說:“大家都特別好,我們團隊的每一個工作人員都特別的好,不是我個人如何如何。”

真情敬業 紮根養老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學醫的曲夕彥並不是一開始就幹上養老的,畢業後做了幾年人力資源工作,13年才進入養老行業,她說:“當時對養老也沒有什麼概念,家裡也有老人,自己也不排斥,覺得應該也不錯,就進了這個單位。”那時曲夕彥所在的老年公寓還沒裝修完成,各種證照也都還沒辦理齊全,她算是入職的第一批員工,從人力資源到公寓管理,曲夕彥親手操持。看著單位一點點的做起來,入住老人從幾個到七八十個,護理員從一兩個到幾十個,慢慢的在濟南打開了知名度,每天都有許多來參觀、考察的家屬和同行,她也被邀請去參加一些分享、彙報甚至一些行業標準的制定,但是對她來說:“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有了我們這些工作人員和這些老人。”

跟著她去做樓層巡視,陽光正好,7樓的爺爺奶奶正坐在樓道里曬太陽。“爺爺,爺爺您別睡覺”……曲夕彥走到一個爺爺面前,老爺子睜開眼睛,一把握住曲夕彥的手說:“不睡,不睡,我昨天和老張一起打麻將了呢,你要給我獎勵。”“好,您好好鍛鍊我們就有獎勵啊!”曲夕彥說,不能老是讓老人睡覺,要多做點事兒,這樣身體機能才不至於退化。

還有一個東北來的老奶奶,多才多藝,一連給我們唱了三首歌。“我們院長和工作人員可好了,伺候我們比親人還好呢!”老奶奶說著就讓曲夕彥去屋裡給我們取來她寫的文章和抄寫的聖經,老奶奶心思細膩,字跡也工整,有趣的是她的聖經用了兩種顏色的筆正反兩面抄寫,很是別緻。老奶奶神采奕奕,手卻伸不直,她說自己有風溼性心臟病,腿腳不能動,手也幹不了活兒,自己要求住的養老院,女兒考察了濟南幾十家老年公寓,最後選的這兒。“這兒乾淨,飯也好吃!我們工作人員都是笑呵呵,有些老人拉呀尿呀,有的老人還打人,我們的工作人員從來都不帶生氣的,有時候我都不好意思。我就說,小曲啊,我就在這兒了,哪兒也不去,咱倆都得在這兒,誰都不許離開。”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曲夕彥說:“從無到有,我們前前後後服務了150多個老人,在過程中投入了很多的情感在裡面,有很暖心,很有趣的事情,雖然很累,但還是願意堅持做這個行業。因為你的付出,他們都能感到,他們會因為你而喜歡這兒,這些都會讓我很感動。”

把工作做成事業,並在其中收穫感動和情感,這或許就是養老給敬業的養老人最大的回報。

養老經營 重在服務

曲夕彥所在的老年公寓雖然是個公益項目,但是老年公寓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護理人員與老人的配比達到3:1,入住老人的收費標準在濟南市也屬於較高水平。我問她平時的營銷都是怎麼做的?營銷和保障服務的品質上面是如何平衡的?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曲夕彥說:服務和口碑非常的重要。

2014年剛開始做的時候,濟南市還不太認可收費這麼高的老年公寓,養老的觀念也不是很強,很多人認為把老人送來,不好意思對親戚朋友說,對養老院有一種骨子裡的偏見。“你到底能把我的老人照顧成什麼樣?怎麼對我的老人?能像我們自己這樣照顧嗎?”他們其實心裡是沒底的。我們同樣在中高端市場,沒有一個成型的模式或者樣板可以借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這麼多年下來以後,我們很多入住老人的家屬或者親戚朋友,覺得這裡還不錯,老人在這兒生活的挺好。很多入住老人基本上都是這樣介紹來的,靠的是我們的口碑和服務。

我們的市場定位是解決剛需,我們的初衷就是護理失能失智的老人為主,他們在想住養老院的老年人中佔比是非常高的。這類老人是家裡面最難照顧的,尤其是失智老人,跟小孩兒一樣,甚至還不如一個小孩兒。來了之後都是現給理順,因為這樣的老人他是很缺乏安全感的,他就覺得他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面無所適從,就像我們送孩子去幼兒園一樣,我們走了之後他也會覺得無所適從,“分離焦慮”,我們能做的就是一丁一點的讓他熟悉我們。

營銷和服務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不能拆開來看,只有服務做的好了,才能真正的實現營銷。我們現在已經達到80%的入住率,實現了盈利。之前也用過廣告的手段,但這個和養老行業不相符。我們的機構在濟南來說是相對比較高端的,不需要所有的人都接受,不依靠普通的大眾廣告去營銷,軟件硬件擺在這兒,還是靠實實在在的服務。這個行業還是跟其他的行業不一樣,因為子女會去很多家養老院實地考察,去做比較,看實實在在的服務。他不會去看你外表多麼的光鮮亮麗,靠的還是口碑積累。

當然我們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去改變大家對於養老機構的偏見,提升我們的服務。比如說——人性化的服務:為了緩解老人的“分離焦慮”,入住老人可以攜帶自己熟悉的東西入住,只要沒有安全隱患,不影響房間內護理功能發揮,一般我們都是允許的。我們還給每一層的老人家屬建微信群,把老人每天的活動、餐飲等生活情況發到群裡,方便家屬瞭解老人的情況,家屬全天隨時都可以來探望,不需要預約。因為我們的服務要求任何時候對老人的照顧都是一樣的盡心,不怕家屬搞突擊。再就是針對失能但是沒有失智的老人,他其實是渴望和社會接觸的,他可能也想出去,逛個超市、去個公園,我們定期有工作人員陪同外出,不需要家屬過來。

靠口碑和服務,曲夕彥堅信,人跟人的真誠都能相互感知,都能看見。

高效團隊 無愧於心

最讓曲夕彥驕傲的莫過於她身後的工作人員、她的兄弟姐妹

我們一線的工作人員確實是不怕髒、不怕累,一些失能臥床的老人,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尤其是一些失能伴失智的老人,工作人員從來就沒有說誰皺皺眉頭,當然這種情況我們也不允許出現,你要覺得你幹不了,你可以不幹,可以不在我們這兒幹。餵飯也是困難重重,有些老人是不吃的,因為失智老人以為你要害他,以為你要對他造成一些傷害,所以他是拒絕吃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工作人員都是哄著,跟哄孩子一樣,甚至比哄孩子都難哄,一口一口的,就得讓他吃上,不吃飯的話時間長了,對老人的身體也是不好的。有些老人會有暴力行為,當然他是無意識,有撓工作人員的、有扇工作人員的、有罵工作人員的,但你還是要一樣的去服務。如果整天干得不開心,我就建議你不要幹,去找其他更合適的工作,既然做了就要接受這個行業的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困難。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們的團隊比較年輕,也有很多20多歲的小姑娘,其實不太好找男朋友,家裡面接受不了。所以他們的堅持也讓我覺得很不容易,年輕的護理員不好招,流動性也大。我們相對來說比較穩定,有走了又回來的,只要品質沒問題、工作負責任,我們都是接納的。我自己幹不了這裡所有的活兒,都是靠團隊,大家願意在一起相互協作,擰成一股繩的在做。

曲夕彥說她一直在思考什麼是企業文化。

很多人說企業文化是口號什麼的,曲夕彥一直想,後來有點想明白了:企業文化它是從你這個企業開始到你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逐步形成的一個理念,一種深入人心的觀念。“對,你這樣做就是對,錯,你那樣做就是錯,企業文化就這麼簡單”——曲夕彥說。我們提倡公平公正,我們機構裡沒有我的親戚、朋友,這個團隊共同的理念就是公平公正,我不會偏袒任何人,我們唯一的衡量標準就是你把事情做好。

光靠制度化的約束也是不夠的,首先自己不能排斥,我也給老人換過尿布,擦過大便,做為一個院長,你都幹不了,心理上接受不了的話,那你就別指望其他人了。但是你不是作秀,你實實在在的不排斥這種事情,從我開始到我們各層的管理人員,我們都是有要求的,就是要以身作則,其次你再去談你的能力、你的專業,整個團隊自上而下的貫徹。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雖然這個行業不好招人,但是我們的標準是不會降低的。我也會開人,但是會深思熟慮,不是殺伐決斷,能力的問題可以培養,態度的問題,絕不容忍。比如你到點,該乾的活兒沒幹,該巡夜沒巡,因為你偷懶,一方面別人的工作量會加大,另一方面機構的風險也會加大。我經常講,從我開始,誰哪天說我想偷懶,我不想認真幹,我就想躺在自己的功勞簿上,安安穩穩的,我也不想進步了,那就是你不適應單位的發展,那你就該走了,從我開始,保持團隊的純潔性和高效的運轉,這樣才能把團隊做好。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曲夕彥經常跟團隊說:只要你覺得你做的無愧於心就可以。她也並不是要求團隊一味的承受勞動,承擔委屈。有些老人失智,會出現表達錯誤,但是有些家屬,非常相信老人說的話,也跟著一塊兒指責工作人員,這一點兒是工作人員最不能接受的。遇上這種特別不講理的家屬,曲夕彥也會勸退。“因為我不能讓我的工作人員一直這樣受委屈,老人不明白可以,家屬你得理解,理解你老人目前所處的這種狀態、這種情況,對我們有一個最起碼的信任。”

正是靠著無愧於心的服務態度,公正公平的企業文化,曲夕彥代領出一支有活力、富有創造力的年輕養老團隊。

風險管控 如履薄冰

雖然曲夕彥的團隊在一心一意的做服務,但風控管理依然是養老這個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不僅是我們,那些做了十來年二十來年的,也都很難。”

曲夕彥所在的機構主要是接收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老人腦子不清楚,“很多到了七八十歲這個年齡,他的骨質是疏鬆的,他的腦子反應慢,

很多都有心腦血管疾病,護理員也不可能一天24小時寸步不離,一摔,輕的可能磕的青一塊紫一塊,重的可能骨折,有的可能會猝死,這個時候你就說不清楚,到底是因為看護不到位造成的,還是老人本身的疾病造成的,任何一家養老院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規避這種風險,我們在做的過程當中也是小心翼翼。”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24小時呼叫,隨時綁定安全帶,我們也想了很多的辦法”

曲夕彥說。“失智但是可以自由活動的老人,儘量保持讓她在我們工作人員的視線範圍之內,工作的時候一直帶著她,帶著她去別的房間,讓她幫忙去幹一些工作,鍛鍊她的腦子。晚上的巡視我們是兩個小時巡視一次,但是對於那些特別重度的、風險性特別大的老人,我們也會一個小時巡視一次。”曲夕彥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節假日都是在值班中度過,她笑著說:“當然不是我一個人這樣,我們很多人都在這樣做,大家錯峰休息。”

讓曲夕彥高興的是:現在大家住養老院的觀念轉變了不少,不像以前那麼排斥了,很多人來了之後說其實送老人到養老院也挺享受的,對機構和工作人員有了最起碼的信任和尊重。另外政府也增加了機構意外責任險,也能為機構分擔一些壓力和責任。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針對來機構探訪的社會公益活動,曲夕彥認為:最起碼說明他們有愛心,有一些目的可能不那麼單純,但是隻要他們想來,我一般不會拒絕。因為老人需要這些社會的元素進來,或者說我們會去找一些社會上的元素進來,讓老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六一兒童節或者重陽節我們讓老人和孩子一起活動,送支花、敬杯茶,老人就會覺得很開心,活力老人也可以發揮發揮自己的特長,唱歌、拉二胡、詩朗誦,老人其實也是很願意展示自己的。

但是曲夕彥會對公益組織、公益人士進行管理,“我有一個專門的工作人員是負責這一塊兒的,也招募社會服務人員,陪老人聊聊天、唱唱歌、按摩撫觸,我們會有一些穩定的隊伍,他們一般從學校來,或者從公益組織來,會告訴他們要來可以,但要定期來,學生要兩週來一次,至少要來一個學期。這樣和老人接觸起來也比較容易保持情感的延續性,避免無意義的公益或者是作秀。”

老有所養 老有所為

對於養老行業的未來,曲夕彥充滿信心,一面是老齡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面是養老的觀念也在改變,

“最起碼作為我們一個個體的理念來說,我們正在轉變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順這種思想。”

曲夕彥個人比較推崇日本某機構的模式:“老人可能不能吃飯,過段時間她鍛鍊的就能吃飯了,給她機構裡的代金券可以消費,比如說泡溫泉、跳舞、插花、甚至KTV玩電玩,這種半自理的老人,充分調動她的活力,把她內心的成就感調動起來。我覺得是很好的,這種可以提高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每天都有勁頭、每天都有目標、戰勝了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其他事情,這很重要。”她在機構裡搞歌唱比賽、種花活動,想方設法的依據現有的條件,讓老人覺得不那麼枯燥。

對於失能失智的老人,曲夕彥覺得可以把蒙氏教育引進來:“不是說我教你怎麼辦,你就怎麼辦,而是我輔助你,關注老人內心的需求。”每一個老人來了之後我們都會讓他填寫一張表,表裡就有他的興趣愛好,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護理員在護理的過程當中也會注意到,並制定相應的康復訓練計劃。對於自理的活力老人,“我是不建議來我們這個地方的,畢竟還是條件所限,院子小一點,老人不應該從社會中脫離出來,他們最適合的是旅居養老、去上老年大學這種。”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當然還有一些我們確實護理不了的,我們也是建議他到專業的醫院去。”曲夕彥並不一味的認為她的機構適合所有人,能看到自己的所長所短。

結束採訪,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這個行業對你有什麼影響?”

曲夕彥說:“應該是理解父母、理解溝通、理解愛。以前脾氣沒這麼溫和,和父母溝通的時候也會覺得父母嘮叨,但是後來就更能理解這是一種愛,這是挺好的,和父母相處比以前還要好。我們其實能陪伴父母的時間很短,生命是在逐漸凋零,更應珍惜當下。還有就是我身後的每一個兄弟姐妹、每一個老人。”

我想她大概是想說:每一個兄弟姐妹,每一個老人已經成為她成長的一部分,而她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老有所養,老有所為不只是一個夢想。送一首孩子歌給築夢的養老人。

人物專訪——80後養老人,曲夕彥: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有一個大大的夢想廈門市青少年宮合唱團 - 我有一個大大的夢想

我有一個大大的夢想

廈門市青少年宮合唱團

詞:文雅

曲:李慶成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我們都有夢想和追求

腳下是我生存的大地

渴望指引和陽光雨露

我有一個小小的心願

向著目標努力向前

我有一個大大的夢想

讓國旗屹立在世界之顛

一定有那麼一天

我們的夢想會實現

張開我稚嫩的翅膀

我們將把一切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