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導語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採訪利農的這一天,正趕上濟南的大雨,從熱鬧喧譁的山大路,閃身進利農居委會,雨點驟然降落,劃破憋悶的天氣,不大的院落愈發顯得鬱鬱蔥蔥,鮮亮可愛樸拙歸真。後來,利農的劉春主任告訴我說:利農99年完成的舊村改造,現在居民仍然是集中居住,這裡是濟南市最早的一批封閉式花園社區。我說想就利農的成功發展做一個人物專訪,利農黨委書記郭傑擺手示意說:“作為一個黨組織,不是一個人能領導出來的,利農的集體經濟是發揮大家共同力量才能完成的一項事業。”

編寫|周麗

傳統集體經濟 現代經營模式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1979年兩個小隊從全福大隊分出來,1980年成立的利農大隊。把小隊合成大隊,走集體的道路發展經濟,期間我們經歷了分產到戶,個人承包,資產買賣,但是這些都沒有影響我們堅持走集體道路,堅持抓黨群關係。”利農居委會黨委書記郭傑說。

80年代利農莊剛成立時,還是一個以發展農業為主的普通村莊,當時村裡的經濟發展,主要以菜農為主。進入85年前後,隨著濟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利農進入農轉非階段,當時為了建設山東大學,利農的土地被徵用。“按照現在的說法,我們當時就是失地農民”利農劉春主任說。為了保證居民的基本生活,陸續開始發展村集體經濟,當時開過粉坊、利農運輸隊、預製廠等比較簡陋的鄉村作坊和村辦企業,解決吃飯問題,實現失地後的平穩過度。85年以後,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村辦企業迎來了一次發展高潮,利農也在這一時期,逐漸發展出包括運輸隊、百貨商店、木材廠、五金商店、汽修廠、預製廠、織布廠等在內的17家村屬企業。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97年以後,村辦企業效益不好,利農的集體經濟也面臨著轉型,“轉型過程中,我們也嘗試過很多種模式,也在思考改如何轉型?如何保障集體經濟不受損失?如何保障居民利益?我們是自己投資呢?還是引入外資?”利農居委會黨委書記郭傑說。最終通過居民會議、兩委班子決議,利農陸續關閉了17家村屬企業,開始往投資、商業經營上轉型,投資經營了成大商城等多個項目。

“其實從那時起,我們往商業上轉型,慢慢地就奠定了我們目前這種集體租賃業務,這種集體經濟的一個雛形和基礎。”商業街、寫字樓、工業園區,利農利用自身優勢引進來、走出去,逐漸走出了一條集體租賃現代物業管理道路,步入健康發展快車道。目前利農擁有經營性的房產13萬平方,資產4億,每年的經濟收益4500萬。

對比同時期許多由於經營不善而解體的集體經濟,對於利農的成功,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一番認識。黨委書記郭傑認為:“抓好黨建工作,處好黨群關係,發揮黨員作用,班子成員穩定,走集體化道路,這些工作真抓實幹,就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就沒有發展不了的經濟。”

作為年輕利農人的代表,劉春說自己是看著父輩們的奮鬥長大的。“我們這裡雖說是個村兒,但是兩委班子的學習能力,知識觀念的更新迭代非常地快。”喜歡接觸新的管理知識和管理模式,運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一步一步引導利農往現代化、公司化管理道路上發展,這才是保持利農站在風口順勢發展的根本。

和諧關係 助推社區精神文明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在利農社區,每年集體經濟40%左右的收益用於居民福利發放,10%左右用於居民文化建設,兩項加在一起差不多一半用於居民保障、社區發展。用黨委書記郭傑的話說:“經濟條件富裕了,文化生活也要跟上來,我們的集體經濟收益了,就應當考慮如何讓居民生活地更加幸福。”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凝聚力就是生命力,劉春說利農社區凝聚力的形成有兩件法寶。一件法寶是:黨群關係黨員帶頭;另一件法寶是:文化建設和諧社區。

利農社區十分強調黨群關係的和諧,黨對全部工作的領導作用,從嚴治黨強化黨員隊伍建設,在實際工作中又能勇於創新。

利農社區共有62個黨員,3個支部,第一支部,以在職黨員為主;第二支部,以村集體的退休黨員為主;第三支部,以社會關係轉回社區的黨員為主,比如大學生、社會就業人員、社區外來黨員等。

之所以採用這種支部建立的方法,劉春說:“主要也是從我們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們有集體經濟這塊兒,我們的黨員教育黨建工作上的側重點不同,理論學習都有,但實務又各有不同。像第一支部考慮到的是我們集體經濟的在職黨員,所以除了開展理論培訓,我們重點開展現代企業管理及職業技能培訓,因為他們是我們集體經濟的中堅力量。第二支部退休黨員多一些,大部分黨員都是老年人了,除了理論學習外,主要是結合社區文化建設、開展科普養生等活動,讓他們感受到健康和幸福。第三支部以理論學習為主,因為大學生或者在外就業的居民,我們要優先保障他們學習和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社區裡的大型活動、重要活動還是要共同參與。”

在文化建設方面,利農社區提出了“和善利農 至孝社區”,以傳統文化建設為主,打造社區品牌,強調社區文化活動。

在利農社區開展的眾多活動中,“孔子學堂”特色課堂開展地尤為出色。“週六上午是葫蘆絲、國畫;下午是書法基礎班和提高班;星期天上午是合唱團,充分利用週末時間,不收取費用,免費提供筆墨紙張,讓我們的社區居民,尤其是老人走出來。”負責社區活動和養老工作的陳德勇主任說。“我們社區裡有個老大娘,沒有上過學,現在書法寫的可好了。她自己也常說:沒想到原來抓鋤頭的手,現在拿上毛筆了。而且我們還充分發揮黨員老幹部的作用。有個歷城區的退休老幹部,免費來我們孔子學堂上課,堅持3、4年了,風風雨雨從未間斷。當初請他來當老師,他就提了一個要求——不接不送不要報酬,這真是體現出老幹部的優良作風。”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最初以“孔子學堂”為基礎,利農社區慢慢發展出特色課堂、國學經典、活力夕陽、文明家庭等系列文化活動。現在社區每年還固定開展“好婆婆好媳婦評選”、“99敬老晚會”等活動,“我們就是要打造尊老愛幼氛圍,營造和諧社區關係。”陳德勇如是說。

由於有集體經濟的支撐,利農的各項活動都開展有聲有色,不僅是惠及利農集體經濟的職工居民,隨著社區發展新增居民、外來幹部的比重也在逐漸增加。陳德勇表示:“凡是利農社區的居民、幹部,都可以享受到我們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生活,這是我們和善利農所追求的和諧融合。”

而就在幾天前,利農社區發起的“社區老照片影展”活動更是好評如潮。“最早有六幾年、七幾年的照片,通過這些對比,體現出什麼?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通過人物對比體現出什麼?我們的父輩正在老去,我們作為小輩盡孝正當時。和善利農至孝社區,這就是我們精神文明的傳承。”

依託國家政策 完善養老服務

利農社區總人口1200多人,60歲以上的老年人200多人,老齡人口占比20%,屬於超級老齡社區,社區集體經濟發展之後,如何做好養老工作,如何讓老人過好晚年生活,是社區工作的重點。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我們社區的養老工作佈局比較早,主要是依託國家政策,社區完善養老服務。”劉春主任說。91年以後鄉鎮企業也有了養老保險政策,當時在上級部門指導下,利農居委會籌資,針對符合條件的職工都統一辦理了養老保險。97年利農社區已經開始有居民領取養老保險,從農民變成職工,配合集體經濟,共同解決養老問題,解決醫療問題。社區為符合條件的居民全部納入社會養老保險,其他居民繼續實行居民集體養老保險,結合社區制定住院報銷制度和藥費補貼政策,形成了社會保障和社區保障相結合,實現居民保障全覆蓋。

在利農社區職工50歲可以辦理內退,社區發放退休金。60歲開始,除了退休金,增發養老補助金,發放比例為60歲200元,70歲500元,80歲900元,90歲2000元,逐年增發。為了增強老人的幸福感,讓老人享受更有品質的生活,每年重陽節利農社區都會舉行大型敬老活動。在利農社區50歲退休以後,每年有一次集體旅遊,目前利農的老年旅遊團已經走遍了韓國、臺灣、香港、澳門等亞洲各地。60歲以上老人,享受每天免費鮮奶送貨上門服務。70歲以上老人,社區每年給過生日,送生日蛋糕,送200元生日禮金。而這些是在利農還沒有建設自己的養老服務中心的時候,就已經形成的一系列舉措。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2016年,山東省民政廳、山東省財政廳聯合印發《山東省養老服務業省級專項資金補助項目實施方案》,利農社區積極響應國家養老服務政策,建設養老服務中心6000平米,規劃養老床位180多個,所有設備均選用國內外知名品牌,在養老問題上提高了一個服務檔次。在70歲以上的老年人當中,獨身老人比較多,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以後,社區居委會為解決老人的吃飯問題,提出瞭解決方案:利農老人早上1塊錢,中午3塊錢就可以吃得非常營養豐盛,而且每週的營養菜譜都是經過營養師精心搭配、提前公佈的。利農的老人入住養老中心,自己只需支付50%的費用,剩下的費用由社區承擔。

“工作開展得好不好,就在老百姓的嘴上,唯一檢驗的標準就是老人滿不滿意。”陳德勇說,他們經常採用入戶調查和現場調查的方法,隨時瞭解老人的滿意度,隨時檢查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運營情況。“出現問題不可怕,可怕的出了問題,你不知道,問題大了就不好解決了,我們的機制比較健全,人員配置充足;養老中心、黨群服務,第一時間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老人的幸福指數越來越高。如果一個問題好幾天不解決,老人肯定有意見。”

劉春說:“我們就是要解決居民養老的後顧之憂,通過居民養老、醫療、社區保障的完善,實現了社區保障和社會保障相結合,國家政策能覆蓋的面讓居民充分覆蓋享受,社區政策補充覆蓋,加大居民的福利。

適老宜居服務 老小區新活力

利農社區99年完成舊村改造,是濟南市第一個一次性拆除的村莊,一次性改造成功。“97年,我們村當時3天之內,一次性拆平;99年50個單元同時入住,這在現在根本不敢想。”陳德勇和劉春無不驕傲地說。

利農:集體經濟下的幸福至孝社區

利農社區當時的建設標準是很高的,是一個封閉的花園社區,只是沒有安裝電梯,建成後統一安排,當時年長的居民住低層,年輕的居民住高層。經過20年的發展,這種居住分佈正好調轉了過來,陳德勇說:“20年過去了,住高層小夥兒變成大爺了,住底層的大爺老去了,年輕的兒孫住在這兒。”

近幾年濟南市推出老舊小區改造的相關政策,從去年開始,為老舊小區加裝電梯,居民自發開展,可申請相關補助。利農社區一貫比較重視養老工作,作為集體經濟也顯示出自己的獨特優勢。“一個是費用方面,國家有政策50萬電梯費用,國家補助20萬,剩下的費用,居委會利用集體經濟和居民,各拿一半,大大減少了居民的支出。第二個方面,和其他地方居民以單元為主體自發申請不同,我們是社區牽頭做這件事兒,一共是50個單元,今年為了讓居民看到電梯的好處,我們在東區和西區各裝了一個樣梯。”陳德勇說,後期為配套電梯改造,還要進行綠化、管線、道路、車位等的配套改造,整個利農社區將會改造成為一個適老化的宜居小區。”

一個是養老服務中心,一個是加裝電梯,這都不是小工程,都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民生項目,3-5年之內完善基礎設施,完善配套服務,這些只是物質基礎。劉春說:“其他的我們主要以老年保障:生活、醫療、老年文化、精神生活為主。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更為重要,幸福不光是物質上的。”

老人除了在養老服務中心、孔子學堂參與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社區還經常定期舉辦敬老愛老的大型活動,比如:老照片展、7月份結合黨的生日大型晚會、金婚老人金婚慶典、99重陽慰問演出……,有固定項目也有每年的創新項目。陳德勇說:“我們這種老社區已經形成一定的工作機制了,一是責任到人,一是提前規劃。社區和黨群服務一共10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職責,每年年初制定全年度工作計劃,活動計劃。按照規劃實施,一定要腳踏實地地幹,一定要接地氣,不要空談,空談誤國,空談也是誤社區,這是一樣的道理。”

結語

在採訪臨近結束的時候,我問了一個問題:“對利農發展過程中的思考,個人的感受是什麼?”

黨委書記郭傑說:“從日間照料中心這件事兒來看,我們能改善養老,關鍵是發展集體經濟。我們從村莊到現在進行過多少次的改革,下一步要走向股份制改革,股份制改革要保證集體收入不會降低,保證集體資產不減少。從我體驗來看:發展股份制的目的,還是鼓勵大家走集體道路。將來集體資產分配如何更加清楚?權責如何更加明確?集體資產如何分紅?如何運用到集體事業中?如何改善民生?將來這是一個比較好的路子,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創新的地方。”

劉春和陳德勇說:“利農發展近40年,換了兩任班子,但是不論經濟形勢如何發展,我們堅持以發展集體經濟為主,從每年資產收入100萬,發展現在4500萬;只有集體經濟發展好了,居民生活才有保障,一直堅持這個思路。兩委班子以身作則,先集體後個人,我們為什麼平穩發展這麼多年,領導班子交替,他們都是一心一意搞社區建設的,怎麼把集體經濟壯大,勁往一處使才有凝聚力,才能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