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毛把煙

松滋毛把煙

“松滋人禮性大,進門就把椅子拿,毛把煙、砂罐茶,燉缽爐子臘蹄胯,張口閉口就是哦嗬啦……”

相信松滋人對這段順口溜是特別熟悉的,雖說時代在變遷,許多松滋年青人已不知其為啥,但90後以前的人們卻是印象深刻!

的確,毛把煙是滋味獨特的土煙,砂罐茶是簡單提神的土茶,家家戶戶均可製作,家家戶戶也以此為常,即使遠走他鄉,這味道也是熟悉的回憶。現在咱們松滋的煙茶民俗已申請為荊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希望今後松滋的毛把煙、砂罐茶能得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松滋毛把煙

煙茶禮俗的流傳與松滋的地域特點有著緊密的聯繫。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的松滋山水秀美,油稻飄香,素有“金松滋”的美譽。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初期,松滋境內就已有原始聚落,從事漁耕農牧業生產。刀耕火種的年代為煙與茶的生長奠定了基礎。而且,這裡自古民風純樸,悠久的民間文化在這裡得以積澱,成為禮儀之邦。

松滋毛把煙

抽毛把煙的松滋人比較集中,在山區土家人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毛把煙做起來也是很講究的。毛把煙的原始材料大煙葉,葉子非常寬大,比一般的白菜葉子也大得多,顏色青碧。

松滋毛把煙

怎樣製作毛把煙呢?

菸葉成熟後,人們將這些菸葉收割起來,一片片的整理成束後,再用草繩子把菸葉的頭子成束地紮起來,扎得時候要密也要緊。

紮好後,就用石滾碾壓,將菸葉的粘汁碾壓出來後,就把捆紮起來的菸葉散開,吊在屋簷或外牆上陰乾,這個過程叫做“曬菸”。一般曬7天左右,就把菸葉捲起來,捲成錐形,就像小孩子玩的“得羅”(松滋土話,即陀螺),再把菸葉放到石下碾壓粘汁。

這樣反覆3到4次後,慢慢變得乾燥金黃,捲成“得羅”形(松滋土話,即陀螺形)的菸葉就可以製成煙了,平時就吊在火炕屋裡,用時取下捲成菸捲。

因為菸葉總被捆紮成把,故稱之為“毛把煙”。

吸毛把煙的煙器具有煙桿、菸斗、菸嘴,煙桿一般為竹製,菸斗、菸嘴均為銅製。煙桿上裝有菸袋菸葉。由於是民間取用,所以煙具比較普通,也比較常見,製作起來也不難。

感謝您光臨松滋映像!

您的閱讀、點贊、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拓展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