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越戰反思:對蘇貿易越多、對美傷害越大

失敗是失敗之母。越戰以美國失敗告終,這場失敗卻成了蘇聯失敗的先聲。在越戰期間,美國朝野就對蘇貿易問題發生了激烈爭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對蘇貿易越多、對美傷害越大。

越戰期間,蘇聯提供了北越80%的軍火。據美軍飛機跟蹤拍攝,參與運送軍火的蘇聯船隻前後有96艘。在查清來源的84艘中,71艘在外國建造,其餘13艘由蘇聯建造,但其所用柴油發動機要麼從西方購買要麼仿製西方產品。到1972年底,美軍損失飛機達到4000架,大部分為高射炮擊落。蘇聯向北越提供了6000門高射炮,其中一半以上是當時最現代化的雷達自動搜索瞄準的高射炮(西方技術援助),此類高射炮成了戰場飛機的殺手。中國也援助了大量高射炮,由於技術落後,在嚇唬美軍的同時,也為美軍飛機提供了活靶。這就是美國朝野激辯後的共識:美國用自己的技術武裝了一個敵人,1917年至今的對蘇貿易給自由世界帶來了一個頭號敵人,這個敵人正以其強大的武裝反對美國,還向全世界輸出革命和顛覆。如果沒有這個敵人,自由世界的軍費將可以一舉削減50%以上。美國之所以長期對蘇“綏靖”,源於自由主義者們的這樣一種信念:給一個處於困境的社會提供走向繁榮的物質手段,就會使民主政治自行建立起來。西方理想主義政治家也相信:促進蘇聯的繁榮幸福將“軟化”蘇聯領導人及其極權政權。這個“貿易創造和平”的神話在西方至今不滅,版本不斷進化,但內核始終沒有變。越戰擦亮了美國的眼睛。

實行國家主義的國家,繁榮只能創造戰爭和對內壓迫。經濟和技術援助變成了維護和加強蘇聯軍事機器和國家機器的工具。蘇聯從西方進口先進產品和技術,不但沒有放棄其對西方的高度敵視,反而使其對外軍事行動和國內鎮壓更加有力。蘇聯為什麼沒有自己的技術創新?或者說為何蘇聯一直是西方技術的寄生蟲?美國學者認為:當一個國家的經濟決策受政治和意識形態制約,就不會有技術上的重大革新和突破。但是,像蘇聯這樣的大國,通過不斷引進西方技術,也能向世界展示一個生機勃勃的國家形象。蘇聯是現代史上最依賴進口的大國,從小麥到飛機大炮,都是如此。對之怎麼辦?答案簡單明瞭:“無貿易、不傷害”。阻斷美國和西方同蘇聯的貿易,蘇聯就將快速在衰落下去。這就是尼克松總統的“新遏制”政策。

1972年,尼克松總統決定停止“和平貿易”政策,叫停了對蘇聯卡馬河畔卡車廠的出口許可。這一年成為美國對蘇實施新遏制政策的元年;僅僅7年後1979年,蘇聯為轉移國內矛盾公然侵入阿富汗;歷史車輪又滾動了11年,1991年蘇聯作為一個國際法主體,在聯合國註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