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少數民族結婚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的風俗與民俗都快被漢化,能全部保留下來的名族與部落都已經很少,今天我們來說說土家族的婚俗是怎樣的。

居住在黔東北梵淨山區的土家族,有其獨特的習俗。它既不完全取決於男女雙方的自由戀愛,也不是聽命於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當一對青年從認識到產生愛情而需要說親時,一般由男方請人說媒,名叫“牽線”。牽線人由男方委託,來到女方家提親,要取得女青年和她父母的同意,男方才能夠正式的提出求婚,求婚也叫“遞書子”或“放炮”,遞書子特別講究,也要媒人從中撮合,選擇日子也必須是雙月雙日,男子準備禮物和“書子”送給女方。禮物最少要衣服兩套,鞋子兩雙。“書子”用紅紙折成,內裝12元(120元.1200元),意思是一年12個月,月月都紅。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約定的日子到了,媒人便帶著男青年到女方來,裝香,點燭,放炮,女方接受了禮物才算定親,男青年對女青年的父母改口稱呼為親孃親爺。這對未婚男女從此便可以公開相互來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愛情。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土家族新婚姑娘出嫁前三天,後半個月,便開始“哭嫁”,既要哭爹孃哥嫂,還要哭親友,祖先,傾訴即將離別之情。親族中的女性都要來“陪哭”,唱“伴嫁歌”。屆時堂屋裡要擺起歌場,全寨男女老幼都前來參加伴歌,對歌。誰唱一首,由歌師發一顆針,最後睡得的針多,就是受人誇耀的好歌手。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新婚的前一天,新娘家便開始忙著給前來送賀禮的親友們“擺花宴”,請前來送禮的親友們吃"油茶",子時,要請姨娘或姑母為新娘更容,絞盡臉上的汗毛,眉毛絞得如一彎月,稱為"開臉",然後搭上頭帕,身穿青衣素服,腳不著地,由哥哥或弟弟背至門前搭好的棚內,坐候吉時。時辰一到,新娘換上紅色的露水衣,哭拜祖宗後,上轎啟程。出門放鞭炮,並有"送親客",媒人和男方的"壓禮官",押著嫁妝,一路上吹著嗩吶,敲著大鑼前往夫家,途中如果與另一新娘相遇,吹鼓手還要對歌,行禮。新娘到婆家門前,將雄雞拋過轎頂,以驅邪魔。轎子進門時,要腳蹬一下門檻,以示到了夫家。婆母這時要躲藏起來,意思是兩婆媳見面早了,會引起爭吵。進門同拜天地,夫妻交拜。拜堂結束,還要請一個父母雙全,子女多,福份好的"圓親婆",為新人鋪床,然後夫妻雙雙進入洞房。入夜,洞房燃起輝煌的燈燭,眾親友前來鬧新房。最令人捧腹的是給新郎臉上抹鍋煙,這樣取興到深夜,才盡興而散。次晨新娘梳洗後,帶著茶盤,由新郎引著向前來賀喜親友長輩"拜茶",長輩還要打發茶錢。婚後第三天,新娘與丈夫回拜孃家父母,叫做"三朝回拜"。到此,這對青年的婚事才算告成。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貴州 少數名族結婚 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