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到AL有多遠?需多長時間?

南方茶茗


所謂AI就是人工智能。所謂AL就是人工生命。但其實轉基因等生物技術,並非是人工生命。人工生命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等,來虛擬一個生命體。這樣的技術,其實已經出現過,可能不如大家想象的成熟而已。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AI到AL已經實現,只需要0年。

一、《失控》裡的人工生命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在一本叫做《失控》的書裡面,曾經講到有人模擬地球的生態狀況,然後讓計算機持續工作。在計算機所模仿的真實世界裡,的確出現了一些生物。它們有的和地球真實存在過的生物很像,有的則是從未出現在地球上的。對於這總情況,生物學家解釋說,如果把地球的過程倒回去,再重來一遍,一定慢慢會發展出高級生物,但具體過程可能不太一樣。

二、AL也要靠計算機

無論是人工智能技術,還是AL技術,都是需要計算機這個硬件來完成。所不同的是,人工智能僅僅是技術對現實中的人腦,進行部分地替代。而人工生命技術,則是在用計算機虛構的世界裡,設計可能迥異於人類的生命。孰優孰劣?

個人感覺,還是人工生命下手更狠一點。

三、科技的交融

在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和人工生命技術,可能會交融。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徹底改造人類的世界,特別是需要用腦的部分。至於一些暫時不能在人類社會展開的項目,可能會通過人工生命技術,在計算機高度仿真的虛擬世界裡展開。這可能我們對科技這把雙刃劍,最後的幾次成功駕馭之一。


鎂客網


人工智能(AI)這幾年已經很火熱了,而對於人工生命(AL)可能還不是那麼的熟悉。

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理論上方是通過人工模擬生命系統,來研究生命的領域。其即屬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虛擬生命系統,涉及計算機軟件工程與人工智能技術,有包含基因工程技術人工改造生物的工程生物系統,涉及合成生物學技術等方面。

和複雜的AI一樣,都涉及到各種計算機科學和生物神經這些方面。而事實上,兩者之間也有大量的重疊區域。就本質上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成品只是模仿人類,而人工生命的發展成品是"另一個"生命。

在2010年的時候,世界首個“人造生命”就已經誕生了。當時63歲的基因組研究先鋒、美國遺傳學家克萊格·文特一直被稱為天才。他帶領了研究團隊造了世界上首個人工合成的生命結構。共有20名科學家參與了這項備受爭議的實驗,前後耗時長達15年,實驗的花費約為4000萬美元。

和克隆不同,這是純人工“寫”出來的DNA演化序列,而克隆說到底還是在複製層面。

這個“人造新生命”的DNA中被寫入了四個標誌性的“水印”,帶有‘水印’的細胞開始啟動繁殖,和生物細胞正常分裂一樣,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物種,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生命中的一部分。這種技術和其成果完全就是扮演了“上帝”的角色——在開始創造獨特的生物物種。

可想而知,連克隆技術都有著各種倫理爭議,這種技術更是很難被人類接受。最基本的倫理就是,人類都不可以充當“造物主”,更沒有資格像“上帝”一樣創造生命,而更多人則擔心此研究成果會被用來合成大量生化武器,造成恐怖威脅。

人工生命是藉助計算機以及其他非生物媒介,實現一個 具有生物系統具有的特徵的過程或系統,既然有內在演化的特徵,自然也就會有外在表達的特徵,可想而知這和電影里人造人的情節很相似。而所謂合成細胞,就是這個意思,作為一種攜帶了人工改造基因組的普通細菌,但基因組對於生物體的意義十分重要,因此可以說這種人工合成的物質控制了整個細菌細胞,比如其結構、功能與表達等等。

想想看,克隆、人工智能這些爭議,在AL的面前好像也顯得沒那麼可怕。

連奧巴馬都敦促生物倫理委員會督察此事,“評估此研究將給醫學、環境、安全等領域帶來的任何潛在影響、利益和風險,並向聯邦政府提出行動建議,保證美國以最小的風險獲得此研究成果帶來的利益”。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種AL技術為什麼沒有像AI一樣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一,技術難度極高,想想看這個例子,就有20名科學家參與實驗,前後耗時長達15年。對計算機性能、實驗材料和專家智力都是極大的挑戰。第二,社會倫理道德和政府法律的限制與監控,是的這項技術的發展環境變得十分艱難。在這種情況下,其不說研發的難度,即便研發出來也沒辦法進行商業變現。

當然,這並不會使得這些技術停止,畢竟科學技術永遠是在發展中的狀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從AI到AL要做的路還很長,處理技術發展的進步,還要依賴於社會倫理的改變。雖然,AI也被傳言說毀滅人類,但可惜發展已經證明我們正在進入一個AI的時代,從生活到國家層面都是如此。

現在的局面是AI技術還在發展的階段,AL技術自然還不可能得到快速的發展和大眾關注度。至少也是要等到AI技術發展的成熟的時候,AL技術才有被資本轟然關注的可能性。無論是在技術還是社會倫理上,AI技術都是AL的基礎部分,也就可想而知,從AI到AL的路還有多遙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