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導演到代表:賈樟柯的亮相似乎有點彆扭

提起賈樟柯,絕大多數人都會想到是一位著名導演,如果接著問他有什麼代表作的話,估計大多數人就說不上來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位好導演,拍過好電影,但是卻都基本沒看過這位好導演拍的好電影。作為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三峽好人》等作品是賈樟柯的代表作。

我們習慣把中國電影導演強行劃分成第幾代,其中第五代導演名聲最大、影響力最廣,比如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姜文等。因為第五代導演是在開放之後第一批被世界認識的導演,因為很多年的人才斷層,讓他們一成名就佔有了空前豐富的資源,但也正是因為名氣太大、佔的資源太多,導致導演行業顯得後繼無人,多少年之內都沒有再出現過能夠比肩的人物。

賈樟柯成名更多是靠文藝片,在國外獲得了獎項、贏得了聲譽,但是作品在國內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均很有侷限。不過藝術水準獲得了業內外人士的一致認可。在電影行業逐利嚴重的今天,文藝片導演的轉型是很有難度的。甯浩導演是為數不多的成功典型,但是他的轉型電影《瘋狂的石頭》畢竟是現象級的,不可能總是出現,所以對於大多數文藝片導演來說,一條道走到黑是很多人無奈的選擇。

這一次賈樟柯作為代表火了。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都有他的身影,他談到我國電影業的現狀和未來,他談到故鄉山西的問題和希望,他呼籲加大電影的投入,他呼籲市場迴歸理性。

其實他也呼籲讓年輕導演得到資助和鼓勵,因為他就是從年輕導演一步步走過來的。1997年賈樟柯憑藉電影《小武》獲得了多個國際獎項,按理說在當時電影市場不成熟的情況下,獲得國際獎項後就應該能夠在國內大展拳腳了,但是他依然在文藝片的路上拐不出去。我們回過頭去看的時候,所有資源對第五代導演的傾斜都很大,即便到了今天他們還在佔據著神壇,後面的導演很難有一席之地。

從導演到代表:賈樟柯的亮相似乎有點彆扭

在國內很多行業翹楚,都會被選作代表建言獻策,但是一般都是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或者是站在自己行業角度上進行呼籲。然而此次賈樟柯作為採訪的重點對象,很明顯提到的問題,無論從內容上還是質量上都不能說是無關痛癢。作為代表,他能夠發現問題並指出問題,無疑是國家和人民之福,但同時也說明了他在自己的老本行導演上,已經逐漸失去了銳氣,並且精力的重心也已經發生了轉移,簡言之: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純粹的電影人。

作為一個愛電影的人來說,我希望中國電影能儘快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電影人能夠把心思用在對的地方。畢竟賈樟柯代表的工作很多人都可以來做,但是賈樟柯導演的工作卻是不可替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