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13)」40年天津市河東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王謝堂前燕 飛入百姓家

「改革印記(13)」40年天津市河東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王謝堂前燕 飛入百姓家


「改革印記(13)」40年天津市河東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王謝堂前燕 飛入百姓家


“沒想到還能見到真的美猴王,我太激動了。”在2018年河東區文化+系列講堂活動中,幾十名“猴王迷”與自己的偶像親密接觸,近距離聆聽了六小齡童老師帶來的《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精彩講座。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撐,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40年來,河東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河東區不斷加大用於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專項資金投入,通過訂單式和菜單式的精準服務,打造了很多群眾文化活動的精品項目,群文活動的影響力和親和力也不斷提升,群眾文化生活更接地氣。每年幾百場的惠民演出,極大地滿足了百姓對於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需求,讓文化生活真正走入尋常百姓家。

區文化館策劃部部長周昊先2005年來到區文化館工作,一直從事群文工作,13年來,可以說,他見證了河東區社會文化生活的鼎盛和發展時期。周昊先告訴記者:“我剛到文化館工作的時候,各方面的條件比較有限,群文工作開展起來也有很多侷限性。原來的搭臺演出裝備設施非常簡單,一塊兒紅地毯、兩臺音響、幾盞大燈就算是標配了,現在從國家到地方,對於文化的經費投入大大增加,舞臺標準和規格也是越來越高,場地、舞美、各種專業的音響設備、Led大屏,現場效果非常震撼,可以說舞臺效果發生著質的飛躍。”硬件設施的提升只是河東區社會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一個側面,現在,全區12個街道每個街道都配備了一名文化幹部,收集、指導社區群眾文化的相關工作,河東區更是經歷了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巨大變革。將舞臺搭到社區,真正將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表現形式送進社區,是河東區多年來秉承的傳統,每年保證送出120場左右的專業戲曲演出,讓社區的票友技能大飽耳福也能大飽眼福,今年,還特別開設了體驗活動,讓社區居民可以畫上戲裝、穿上戲服,親身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周昊先說:“作為承上啟下的群文工作者,我深感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既要學習老一輩河東文化人身上的優良傳統,更要打開思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繼續奮戰在河東群文工作的一線。”

社區文化志願者:粉絲真不少

社區文化志願者劉德印一直活躍在河東群眾文化的一線,雖然已經過了古稀之年,但是劉德印老師依然沒有停下演出的步伐。劉老師告訴記者:“以前,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特別匱乏,沒有電視機,只有一臺小小的收音機,改革開放以後,百姓文化生活越來越多,內容和形式也越來越豐富,河東區社會文化藝術節和家庭文化藝術節,可以說我是年年參與、屆屆參加,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越來越多的百姓喜歡我們的演出,越來越多的家庭都踴躍報名、加入到我們的藝術節中,更有很多居民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粉絲’,只要是有演出,‘粉絲’必到場,每每演出結束,總是能夠聽到大家雷鳴般的掌聲,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和對我們的認可。現在,我作為社區文化志願者,經常到社區、學校去開展曲藝方面的傳播工作,希望喜歡我們的傳統文化。”

社區居民:“入行”更容易

社區居民韓鴻玉從年輕的時候就對唱歌情有獨鍾,退休後,她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加入了東文合唱團,好多的明星大腕也都來到社區演出,近距離接觸名人是常事兒。平日裡,文化館經常會有送演出到社區的活動,原來,大家最多就是看個熱鬧,可現在,看過演出後,大家經常會‘議論紛紛’,哪句唱得好、哪個身段做的標準,感覺大家也都成了‘半個專家’。這兩年,群眾文化活動也不再是我們老年人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未成年人也都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中,社區文化活動吸納的成員越來越多了。”

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和變化,河東區的社會文化事業正在蓬勃發展,生活在河東區的百姓正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共享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情趣。

「改革印記(13)」40年天津市河東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王謝堂前燕 飛入百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