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道教在西安分佈

道教的宗教活動場所常常稱為宮、觀、庵、臺、廟、院、山、閣等,目前細數在西安地區登記過的宗教活動場所共計21個,分佈情況大致如下:

周至縣5個:有《樓觀臺》、《財神廟》、《安樂宮》、《關帝廟》、《青牛庵》;戶縣3個:有《重陽宮》、《成道宮》、《王蟬院》;長安區5個:有《東嶽廟》、《磨針觀》、《金仙觀》、《萬花山》、《玉皇閣》;藍田縣2個:有《真武廟》、《碧天洞》;臨潼區2個:有《老姆殿》、《明聖宮》;市區4個:有《八仙宮》、《青花宮》、《城隍廟》、《湘子廟》。這些道教宮觀,絕大部分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恢復發展起來的。至於沒有登記的小廟,在山上更是數不勝數。

西安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①樓觀臺道觀: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樓觀臺是西安人印象最深的。早在春秋時期,有一位道家學者名叫尹喜,天水人,善習天文和五行。他在周至縣就峪鄉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就是現在的樓觀臺。東周末年,尹喜還擔任過函谷關令。另有一位道家學者、也是個大思想家的老子,在函谷關與尹喜相逢,二人志趣相投,結伴到樓觀,“老子將平生所學整理為《老子》一書交給尹喜,不久謝世,葬於就峪(今樓觀西陵)。尹喜對《老子》思想作了闡發,寫了《關尹子》九篇和《老子內傳》等著作。莊子曾評價:尹喜之學以“清”、“靜”見長,老子著述以“虛”“柔”為特質。自此老子、尹喜的道家思想與黃帝學術思想融合成為“黃老之學”。後世尊黃帝為人文初祖,尊老子為道祖、尊《道德經》為聖典、尊樓觀臺為祖庭,從古到今樓觀臺一直是國內外道教信徒朝聖的“仙都”。

在老子、尹喜之後,歷代有周穆王赴樓觀訪靈蹟;秦始皇在尹喜草樓之南建清廟,漢武帝在樓觀臺以北建望仙宮,樓觀規模逐步形成;至晉惠帝時宮觀建築已綿亙七里,朝廷撥300農戶供役使,可見規模之大;北周時,武帝下令在長安建通道觀,在樓觀建的別館成為道教史上第一座國立道學院;隋文帝時對樓觀再次進行全面整修,刻立四體《道德經》碑置廟中;唐代自高祖李淵開始就認老子為宗祖,以樓觀為宗廟,詔改樓觀為宗聖觀,費時七年進行擴建,其建築規模比現存說經臺建築群大十倍;玄宗李隆基因夜夢老子授道,在說經臺東又建會靈觀,其間,因玉華、金仙兩公主出家修道,又在宗聖觀南北修建了玉華觀和延生觀,致樓觀規模空前,且一直延續到宋;北宋依李唐故事宣揚“翊聖”顯靈神話,又在樓觀東北建上清太平宮。988年,詔改宗聖觀為順天興國觀。樓觀發展到達頂峰。

在歷史上,樓觀臺風雨飄搖,四次遭遇滅頂之災。第一次金朝天興年間(1310),大火。樓觀建築群被大火毀於一旦;第二次是山洪。大火燒後20年元世祖忽必烈三次敕修樓觀殿宇,但在1331年樓觀建築群又被山洪爆發摧毀;第三次是兵燹。明初,成化到萬曆年間三次對樓觀臺作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包括擴建呂祖洞、新建玉皇閣、增建雷神、三官、靈官諸殿及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閣、藏經閣等,明神宗還給樓觀頒賜了《道藏》。清代康熙、雍正、道光年間,也曾三次對樓觀進行維修,但經過白蓮教與太平天國兩次戰爭的大破壞,明代建築大部分又毀於兵燹;清道光年間,道士朱還虛募化重修,道教活動範圍縮小,僅侷限於說經臺,樓觀也改稱樓觀臺。至民國初,樓觀臺僅存宗聖宮三清殿、說經臺老君殿及山門墩臺和70餘通碑石。1926年,監院雷明物率眾募化補修了四子殿、十方堂和顯靈山、呂祖洞。

解放後,1952年實行土地改時樓觀臺尚有140名常住道士,政府給每位道士留地二畝半自耕自養,一面從事農耕,一面開展教務。1956年8月,樓觀臺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時至1966年文革,樓觀臺第四次遭遇重創,學生以破四舊為名,推倒老子等塑像30餘尊、焚燬典籍萬餘冊、經版千餘件、道士被迫落髮還俗,成為“種牛場”農工,殿宇、寮房120餘間被拆、道院變成養殖場。

在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道士始脫離種牛場恢復了宗教活動。此後相繼修復了老君殿、四聖殿、太白殿、靈官殿以及山門和廂房、增建了鍾、鼓樓;1986年說經臺主體建築竣工,並添置道藏一部;1994年又建成呂祖殿和希聲堂;1999年在香港譚兆基金資助下彩繪殿堂、修築道路。2007年說經臺前院總體擴建工程竣工,至此,樓觀臺的恢復重建初具規模。

樓觀臺現在有歷史遺蹟景點60餘處,尚待逐漸恢復,有常住道士30餘名,其中坤道6名。在現任監院、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親自主持下,積極開展教務活動,先後舉辦了“宮觀住持”、“道教科儀”、“道教經韻”、“道家養生”等各種培訓班,為道教培養出大量人才,並在2007年又成功承辦了以“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為主題的國際道德經論壇和說經臺前院落成開光大典。近年來多次組團赴港、臺、韓、新加坡等地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使樓觀臺不僅成為道士清修的洞天福地、培訓中心、也成為海內外道教信徒頂禮膜拜的聖地。

西安萬壽八仙宮: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西安東門外附近的八仙庵,建於宋代,後代歷經重修。八仙是道教傳說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鐵柺、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據八仙庵石碑記載,原先這裡有座雷神廟,八仙流浪來這裡,他們手捉飛來蟑螂食之,去後留下遍地慄殼,被視為遊戲人間,遂建八仙庵廟祭祀。

八仙庵廟址屬唐朝興慶宮長樂坊地段,山門外石碑上刻有"長安酒肆,呂純陽先生遇漢鍾離先生成道處",因此八仙庵被視為道教仙蹟勝地。

八仙庵在長樂坊大街,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磚砌大牌樓,以此向北有第二個牌樓、山門、靈宮殿、雷祖殿、鬥姆殿。兩廊廂房東院為呂祖殿院、廚房院、道眾宿舍院;西院為邱祖殿院、監察院。

清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來西安避難時曾住八仙魔,贈銀整修,並頒賜廟額"敕建萬壽八仙宮",八仙宮因此得名。

八仙庵是陝西道教集中活動的勝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既是重陽節,又是九皇盛會,可謂是道教的重要節日之一。八仙庵都舉行盛大的道場,有的善男信女於初八晚上即趕到這裡。初九清晨鼓聲拉開宗教活動的序幕,但見殿堂燈火通明,經師們手執法器,身著刺繡精美的法衣,在高功帶領下吟誦經典,祈禱國泰民安。信徒們燒香磕頭,祈求四季平安。有的信徒還為八仙披上全套新裝以示祝願。

八仙庵相傳建於宋代。元、明、清各代屢次翻修。公元1900年, 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逃到西安避難,曾頒發1000兩白銀,命八仙庵道長李宗陽修建牌坊,並賜名“敕建萬壽八仙宮”,“八仙宮”之名由此而來。懸於庵前門領之上。新中國建立後,當地政府數次撥款整修。

八仙庵現佔地110畝,由山門至後殿,分為三進。山門外,有清光緒二十年磚砌大牌坊兩座,門外的影壁上刻有 “萬古長青”4個大字。山門兩端,鍾、鼓樓分立左右。第一進殿5間。第二進分前、後二殿。第三進正殿門楣上懸有清慈禧太后親筆題寫的“洞天雲籍”4 字匾額,大殿兩側,是東西跨院。東院有呂祖殿和藥王殿。

1956年,八仙庵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每逢農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八仙庵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廟會。四方香客雲集於此,盛況空前。

庵前隔馬路有巨幅磚照壁一座,上刻有“萬古長青”四個大字。馬路北側有高大的彩繪牌坊一座。牌坊後的道路兩側為二層樓仿古建築的“長安酒肆”和文物商店。

八仙庵可分為三個部分。除卻山門、牌坊、影壁、鐘鼓樓,第一部分有殿5間;第二部分又可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其後殿供奉著八仙神像。神像表情生動,衣袂飄飄,各像又有各自特點:張果老的詼諧、呂洞賓的正義、韓湘子的神韻等等。第三部分為正殿,殿門上懸有光緒皇帝親筆書寫“玉清至道”的牌匾。正殿兩側為東西跨院。東邊有呂祖殿和藥王殿,分別供奉著呂洞賓和孫思邈,西院則是庵內道士的居所。

邁進五開門的山門,鍾、鼓二樓分立左右。第一進院落的正中有遇仙橋。據記傳,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出求道時,在甘河橋遇呂洞賓祖師授“五篇靈文”而得道,故稱全真十方叢林,皆修遇仙橋以示紀念。院正面為靈宮殿。殿內正中供奉著道教的護法神玉靈官的彩色塑像。青龍、白虎兩將軍的彩色塑像分侍兩側。第二進院的正面為五開間的八仙殿,為八仙庵之主殿,是道觀日常舉行盛大宗教活動的場所。殿門正中懸掛著“寶仙傳”四字匾額,為清光緒皇帝所書。殿內正中奉祀著東華帝君。兩側分別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柺李、呂洞賓、曹國舅、藍采和、何仙姑的“八仙”泥塑彩像。

第三進院落的正面為鬥姥殿。殿門正面懸有清慈禧太后所書的“洞天雲籍”四字匾額。殿內正中奉祀著鬥姥元君,兩側分別為北斗七星中的文曲、武曲、貪狼、破軍等星君塑像。大殿的東西兩側各有跨院,東院內有呂祖洞、藥王殿和太白殿。呂祖即呂洞賓,號純陽子,傳說他在唐時兩次考進士都不中,最後隨漢中離學道,漢中離授他以“延命之求”。藥王即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他一生博通百家之說,尤好老莊,不求名利,熱心行醫,為民治病,被人們尊稱為“藥王”。成道後,被封為“妙應真人”。太白殿內供奉著太白金星。供奉太白金星,源於古代的晨辰崇拜,是對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金星”的神化。在道教中太白神有富貴功名象徵之說。西院的北面為邱祖殿。邱祖即邱處機,為中國道教全真派的創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為國師。院內的其他房屋的庵內道士的居住處,故又稱監院。

也有傳說,八仙庵的大殿外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長安酒肆”四個大字。據說唐代大詩人李白當年在長安時經常來這裡喝酒,曾經多次醉倒在“長安酒肆”。當時的長樂坊一帶老徐家的稠酒頗有盛名。此酒是用糯米制做的一種甜酒粘稠如漿人稱玉漿再配上清香的黃桂就成為當時長安街頭的一種美酒佳釀——黃桂稠酒。一天李白與賀知章、張旭等八人慕名而來,結果為香氣橫溢的酒而傾倒,此後他們經常來這裡喝酒吟詩,每次都要一醉方休。因而後人在他們經常喝酒的長樂坊立一個石碑,並修了“八仙庵”。當時的“八仙庵”是為了紀念李白、賀知章等酒中八仙而修的。到了後世道教逐漸受到皇家的重視,後人就把廟宇擴建成了道教呂洞賓、鐵李拐等八仙的場所了。

今日“八仙庵”的大殿前面那塊巨大的“長安酒肆”石碑依然如故。石碑仍還有老徐家的黃桂稠酒店。店堂裡高懸著這樣一副對聯:“李白問道誰家好,劉伶回言此處高。”

③重陽宮: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關於重陽宮,我們常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提到,他講述全真教祖師王重陽及其弟子全真七子等武俠經典故事,耳濡目染,而這些故事尋其根源卻都發生在陝西西安。

重陽宮位於戶縣祖庵鎮,與北京白雲觀、山西芮城永樂宮並稱全國全真道三大祖庭。重陽宮是全真北宗五祖王重陽修道之處,所以稱為祖庭。追溯傳承,自東華帝君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到王重陽已是第五代,故稱王重陽為北宗五祖。由於王重陽甘河遇仙授道被視為傳說,故學術界認為王重陽實際上就是全真道北宗的創始人,這一點很重要。

五祖名喆,字知明,號重陽子,咸陽大魏村人,因對女真統治不滿,加之應武舉落第,遂慨然入道。1160年他於戶縣南時村(遺址建有成道宮)穴居,稱活死人墓,在墓周種植四梨八海棠,寓以道教四海一統為志,嗣後又在劉蔣村結庵修道。1167年自焚其庵,離陝赴山東河北一帶傳教,公開打出全真旗號,收邱處機、譚處端、劉處玄、馬丹陽。郝大通、王處一、孫不二七子為徒(後被封為七真)。1169年王重陽返陝途中在開封辭世,1172年歸葬劉蔣。1174年七子分頭去修道,馬丹陽留居劉蔣村,始建成祖庭。時至1181年,金庭禁止道士遊方,馬丹陽被遣回山東。

王重陽創建全真道對中國道教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秦漢以來,中國道教走了1400餘年的彎路,全真道性命雙修的主旨及內丹修養的方法,終結了外丹道煉服金丹以求長生久視的不歸之路。其次,王重陽認為三教同源,他兼容幷蓄,汲取佛教經典的精華,充實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論寶庫。他還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髮、出家、住廟成為全真道士的行為準則。

1186年,金庭對全真道態度轉變,又得益於京兆統軍夾谷清的幫助,從隴縣龍門洞請邱處機到回祖庭,全真道得以繼續發展。金明昌初,朝廷再次禁罷全真道,祖庭被官府沒收,邱處機被遣返山東,道士也全被遣散。

至1198年,王處一獲金章宗青睞,賜額祖庭為“靈虛觀”,全真道又有了發展。時值金、南宋、蒙古三家爭奪中原,皆極力拉攏全真道服務自己,因邱處機應成吉思汗之召,率18高徒遠赴西域雪山謁見,勸成吉思汗“清靜無為,敬天愛民”,戒殺戮以成大業而獲得成吉思汗的賞識,譽邱為活神仙。在元代89年的統治時期,全真道和重陽宮的發展達到鼎盛階段。期間,在陝活動的全真道領袖還有尹志平、李志常等人。元末以後,全真陝西道教活動逐見式微,也鮮有高道出現。

1238年,經由繼任全真道掌教的李志常奏請元朝廷,改靈虛觀為重陽宮。六年後的1244年,朝廷又加贈祖庭為萬壽重陽宮,這個名稱一直延續至今。1252年,元憲宗召見李志常,賜白金5000兩,對重陽宮大規模營建。到1288年,重陽宮最盛時期有殿宇房舍五千餘間、道士萬人,甘河兩谷附近田產悉為該宮所有。經明清以至民國滄桑變化,到1949年解放,僅存靈官、祖師、老君三個殿。1966年文革再遭重創,老君殿被拆,王重陽墳墓被掘,重陽宮淪為彈丸小廟,輝煌不再。

改革開放後,當地政府設置重陽宮文管所,修建了圍牆和山門,對碑石進行保護。落實宗教政策後,該宮交回道教管理。1992年,臺灣三清慈善會董事長黃勝德捐資修建王重陽紀念塔,香港青松觀侯寶垣大師先後捐資350餘萬至1999年建成重陽大殿,由陳理德道長負責廟務,繼續修復完善。2005年,當地宗教主管部門禮聘西安市道教協會陳法永副會長為重陽宮住持,謀求更大發展。目前重陽宮有道士9人,佔地30畝,有山門、鍾、鼓二樓,靈官殿、老君殿、祖師大殿和王重陽紀念塔、碑林寮房、食堂等建築。宮內碑林存有歷代石刻31通,其中五通蒙、漢兩文碑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李道謙楷書《全真教祖碑》、;姚燧楷書《重陽仙蹟記碑》、孫德彧書《馬宗師道行碑》、大書法家趙孟頫書《藏御服碑》和《孫公道行碑》等都有很大的學術和書法價值。

值得慶幸和銘記的是,文革中被紅衛兵曝棄的王重陽祖師靈骨,被一位叫趙茂忠的老先生冒著風險掩埋在一棵銀杏樹下。2009年11月,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香港青松觀和戶縣重陽宮承辦的重陽祖師靈骨安放大典隆重舉行,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省政協張偉副主席、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等以及海內外學者和信眾百餘人出席了典禮。與此同時,還召開了全真道濟世思想學術報告會,齊曉飛副局長在即席致辭中緬懷聖人、憶古思今、體悟啟示,對中國道教事業的發展寄予了厚望。

④驪山老姆殿: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關於人類的起源,在世界各民族的繁衍史上都不乏神話可陳,而我們中華民族起源的神話應該說更為美麗動聽,其中的女主角就是女媧氏。

女媧氏應該生活在比炎黃二帝更早的母系氏族社會(比半坡文化更早),她不僅能煉石補天,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老祖宗。據說在那“天地玄黃,宇宙洪荒”的遠古時期本沒有人類,中華民族是出自女媧的巧手,摶泥捏出來的,這話聽起來很玄,但傳說中的女媧補天的地方卻確實存在,就是我們西安臨潼區的驪山。女媧因為補天給我們營造了生存環境而備受尊敬,中華民族尊崇她為“驪山老姆”,在其安葬處建有女媧祠。到了明代萬曆之前,女媧祠擴建,增加了老姆殿和三霄殿,這就是現在屹立在驪山西秀嶺之巔的西安市老姆殿道觀。

老姆殿現有道士10人,其中坤道佔一半,宮觀主持是西安市道教協會副會長、年逾古稀的陳圓明老道長。文革遭劫後的老姆殿香斷爐冷,一片破敗,幾成廢墟,陳老道長在身無分文的情況下,經過二十多年的募化集資,慘淡經營,終於使道觀恢復了生機。在幫助驪山重新規劃布點的建設中,陳道長又千方百計將同在驪山的老君殿,搬遷到老姆殿左近重建。

唐代時就有朝元閣在驪山,祀奉老子。傳說天寶七年(748年)老君顯現於此,唐玄宗下令改朝元閣為降聖觀,又在閣西南建老君殿,成為祭祀老子之地。後在安史之亂時被毀。由現存1855年所立《重修朝元閣碑記》可知,陳道長搬遷的《老君殿》是1850年在朝元閣遺址上重建的。老君殿在搬遷到西秀嶺重建後,現恢復原名仍叫朝元閣,與老姆殿一起成為西秀嶺上道教宮觀的雙子星。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為驪山老姆廟會,朝山祭拜者絡繹不絕。

2009年,由西安市道教協會主辦的以“和諧發展、天下有道”為主題的驪山問道活動在臨潼舉行,中國道教協會任法融會長到會作了專題演講,到會學者也分別就《道德經》、《陰符經》等展開研討。老姆殿等一批年輕道友脫穎而出,在“玄門講經”活動中大放異彩。在陳圓明道長的主持下老姆殿以道風純正、戒律嚴謹著稱,被西安市宗教主管部門授予文明宗教活動場所稱號。

⑤西安城隍廟:

西安道教文化的現狀,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五個宮觀


座落在西安城內西大街中段路北的都城隍廟,建於明洪武20年,奉祀西北五省總城隍而名聞遐邇。

城隍廟本是拆除元王朝藩王府宮殿的磚瓦木石所建,其環繞大殿的遊廊立柱高十多米,直徑1米多,若兩人去抱它恐不能合圍,其建築的高大宏偉可見一斑。

在城隍廟前原有臨街大牌坊和騎樓各一座,上世紀五十年代拓寬馬路被拆除。現在的牌坊和騎樓是2006年西大街建仿古街時,政府按原貌恢復重建的,非常壯觀。值得一提的是,新牌樓還很注重保留城隍文化傳承,那牌樓的內立面有一塊高懸於頂的豎匾,上面寫著“你來了麼”四個字,很多人看了不得其解,你切勿把這誤當作城隍爺爺對你光臨的問候,那可是對惡貫滿盈的壞人死到臨頭的棒喝!高懸此匾,用現代語言詮釋,就是警鐘長鳴!

城隍信仰對於道教來說屬於民俗信仰,據考證其歷史卻很久遠。《禮記》有言:“天子大臘八,伊耆氏始為臘,臘祭八種,水庸居七。”這裡的伊耆氏就是帝堯,水庸指城隍神。大概的意思是說上古有八種祭禮,祭城隍神為第七種,這個祭祀活動從堯時就興起了。

“城”的本意是城牆,“隍”的本意是護城河,所以早先城隍只是守衛城池的神祗,以保護居民免遭洪水猛獸和盜賊劫匪的禍害為職責,經過歷代的長期演變,後來城隍已成為治安、司法、民政齊抓共管的地下市長了。城隍既是人們心目中剛直不阿的陰司長官,全國各地的城隍神也就只能由過世的忠臣良將來充任了,例如,鎮江城隍是紀信,臨江是灌嬰,福州是英布,和州是范增,谷城是蕭何,紹興的城隍還是隋朝的大將軍我省涇陽人龐玉。由於西安城隍廟典籍文革後遺失殆盡,至今仍弄不清楚城隍是誰,該廟已出文告有獎徵集線索,如你手頭有史料,歡迎提供,以解懸念。

西安城隍廟佔地30畝,是個寬大的兩進四合院,坐北向南,走過街前騎樓,穿過50米的商業街,便是廟前玉皇閣,通過玉皇閣進入山門就是前大院,戲樓、木牌坊、大殿、沿中軸線依次排列。大院左右有配殿和廂房、後院是寢宮、左右東西道院貫通直抵廟后街。解放後一直被百貨公司佔用,1986年落實宗教政策迴歸西安道教界管理,由於房屋年久失修,交回時已瀕臨倒塌。2005年,市道協副秘書長劉世天道長任該廟住持後,千方百計設法籌集資金對宮觀進行全面修復。目前廟前玉皇閣、山門、左右配殿已修葺一新,開展宗教活動、接待信眾和遊客。二期工程以翻修大殿、戲樓為主、已完成設計和報批手續,由於工程浩大,資金短缺,還望社會各界伸出援手,共同保護文物古蹟,振興我市道教事業、為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做出貢獻。

(西安八卦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