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道教在西安分布

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常常称为宫、观、庵、台、庙、院、山、阁等,目前细数在西安地区登记过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21个,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周至县5个:有《楼观台》、《财神庙》、《安乐宫》、《关帝庙》、《青牛庵》;户县3个:有《重阳宫》、《成道宫》、《王蝉院》;长安区5个:有《东岳庙》、《磨针观》、《金仙观》、《万花山》、《玉皇阁》;蓝田县2个:有《真武庙》、《碧天洞》;临潼区2个:有《老姆殿》、《明圣宫》;市区4个:有《八仙宫》、《青花宫》、《城隍庙》、《湘子庙》。这些道教宫观,绝大部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恢复发展起来的。至于没有登记的小庙,在山上更是数不胜数。

西安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①楼观台道观: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楼观台是西安人印象最深的。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道家学者名叫尹喜,天水人,善习天文和五行。他在周至县就峪乡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就是现在的楼观台。东周末年,尹喜还担任过函谷关令。另有一位道家学者、也是个大思想家的老子,在函谷关与尹喜相逢,二人志趣相投,结伴到楼观,“老子将平生所学整理为《老子》一书交给尹喜,不久谢世,葬于就峪(今楼观西陵)。尹喜对《老子》思想作了阐发,写了《关尹子》九篇和《老子内传》等著作。庄子曾评价:尹喜之学以“清”、“静”见长,老子著述以“虚”“柔”为特质。自此老子、尹喜的道家思想与黄帝学术思想融合成为“黄老之学”。后世尊黄帝为人文初祖,尊老子为道祖、尊《道德经》为圣典、尊楼观台为祖庭,从古到今楼观台一直是国内外道教信徒朝圣的“仙都”。

在老子、尹喜之后,历代有周穆王赴楼观访灵迹;秦始皇在尹喜草楼之南建清庙,汉武帝在楼观台以北建望仙宫,楼观规模逐步形成;至晋惠帝时宫观建筑已绵亘七里,朝廷拨300农户供役使,可见规模之大;北周时,武帝下令在长安建通道观,在楼观建的别馆成为道教史上第一座国立道学院;隋文帝时对楼观再次进行全面整修,刻立四体《道德经》碑置庙中;唐代自高祖李渊开始就认老子为宗祖,以楼观为宗庙,诏改楼观为宗圣观,费时七年进行扩建,其建筑规模比现存说经台建筑群大十倍;玄宗李隆基因夜梦老子授道,在说经台东又建会灵观,其间,因玉华、金仙两公主出家修道,又在宗圣观南北修建了玉华观和延生观,致楼观规模空前,且一直延续到宋;北宋依李唐故事宣扬“翊圣”显灵神话,又在楼观东北建上清太平宫。988年,诏改宗圣观为顺天兴国观。楼观发展到达顶峰。

在历史上,楼观台风雨飘摇,四次遭遇灭顶之灾。第一次金朝天兴年间(1310),大火。楼观建筑群被大火毁于一旦;第二次是山洪。大火烧后20年元世祖忽必烈三次敕修楼观殿宇,但在1331年楼观建筑群又被山洪爆发摧毁;第三次是兵燹。明初,成化到万历年间三次对楼观台作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包括扩建吕祖洞、新建玉皇阁、增建雷神、三官、灵官诸殿及演化庵、八卦亭、七星阁、藏经阁等,明神宗还给楼观颁赐了《道藏》。清代康熙、雍正、道光年间,也曾三次对楼观进行维修,但经过白莲教与太平天国两次战争的大破坏,明代建筑大部分又毁于兵燹;清道光年间,道士朱还虚募化重修,道教活动范围缩小,仅局限于说经台,楼观也改称楼观台。至民国初,楼观台仅存宗圣宫三清殿、说经台老君殿及山门墩台和70余通碑石。1926年,监院雷明物率众募化补修了四子殿、十方堂和显灵山、吕祖洞。

解放后,1952年实行土地改时楼观台尚有140名常住道士,政府给每位道士留地二亩半自耕自养,一面从事农耕,一面开展教务。1956年8月,楼观台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1966年文革,楼观台第四次遭遇重创,学生以破四旧为名,推倒老子等塑像30余尊、焚毁典籍万余册、经版千余件、道士被迫落发还俗,成为“种牛场”农工,殿宇、寮房120余间被拆、道院变成养殖场。

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道士始脱离种牛场恢复了宗教活动。此后相继修复了老君殿、四圣殿、太白殿、灵官殿以及山门和厢房、增建了钟、鼓楼;1986年说经台主体建筑竣工,并添置道藏一部;1994年又建成吕祖殿和希声堂;1999年在香港谭兆基金资助下彩绘殿堂、修筑道路。2007年说经台前院总体扩建工程竣工,至此,楼观台的恢复重建初具规模。

楼观台现在有历史遗迹景点60余处,尚待逐渐恢复,有常住道士30余名,其中坤道6名。在现任监院、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亲自主持下,积极开展教务活动,先后举办了“宫观住持”、“道教科仪”、“道教经韵”、“道家养生”等各种培训班,为道教培养出大量人才,并在2007年又成功承办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为主题的国际道德经论坛和说经台前院落成开光大典。近年来多次组团赴港、台、韩、新加坡等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楼观台不仅成为道士清修的洞天福地、培训中心、也成为海内外道教信徒顶礼膜拜的圣地。

西安万寿八仙宫: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西安东门外附近的八仙庵,建于宋代,后代历经重修。八仙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据八仙庵石碑记载,原先这里有座雷神庙,八仙流浪来这里,他们手捉飞来蟑螂食之,去后留下遍地栗壳,被视为游戏人间,遂建八仙庵庙祭祀。

八仙庵庙址属唐朝兴庆宫长乐坊地段,山门外石碑上刻有"长安酒肆,吕纯阳先生遇汉钟离先生成道处",因此八仙庵被视为道教仙迹胜地。

八仙庵在长乐坊大街,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砖砌大牌楼,以此向北有第二个牌楼、山门、灵宫殿、雷祖殿、斗姆殿。两廊厢房东院为吕祖殿院、厨房院、道众宿舍院;西院为邱祖殿院、监察院。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来西安避难时曾住八仙魔,赠银整修,并颁赐庙额"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因此得名。

八仙庵是陕西道教集中活动的胜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既是重阳节,又是九皇盛会,可谓是道教的重要节日之一。八仙庵都举行盛大的道场,有的善男信女于初八晚上即赶到这里。初九清晨鼓声拉开宗教活动的序幕,但见殿堂灯火通明,经师们手执法器,身着刺绣精美的法衣,在高功带领下吟诵经典,祈祷国泰民安。信徒们烧香磕头,祈求四季平安。有的信徒还为八仙披上全套新装以示祝愿。

八仙庵相传建于宋代。元、明、清各代屡次翻修。公元1900年,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曾颁发1000两白银,命八仙庵道长李宗阳修建牌坊,并赐名“敕建万寿八仙宫”,“八仙宫”之名由此而来。悬于庵前门领之上。新中国建立后,当地政府数次拨款整修。

八仙庵现占地110亩,由山门至后殿,分为三进。山门外,有清光绪二十年砖砌大牌坊两座,门外的影壁上刻有 “万古长青”4个大字。山门两端,钟、鼓楼分立左右。第一进殿5间。第二进分前、后二殿。第三进正殿门楣上悬有清慈禧太后亲笔题写的“洞天云籍”4 字匾额,大殿两侧,是东西跨院。东院有吕祖殿和药王殿。

1956年,八仙庵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每逢农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八仙庵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庙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盛况空前。

庵前隔马路有巨幅砖照壁一座,上刻有“万古长青”四个大字。马路北侧有高大的彩绘牌坊一座。牌坊后的道路两侧为二层楼仿古建筑的“长安酒肆”和文物商店。

八仙庵可分为三个部分。除却山门、牌坊、影壁、钟鼓楼,第一部分有殿5间;第二部分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其后殿供奉着八仙神像。神像表情生动,衣袂飘飘,各像又有各自特点:张果老的诙谐、吕洞宾的正义、韩湘子的神韵等等。第三部分为正殿,殿门上悬有光绪皇帝亲笔书写“玉清至道”的牌匾。正殿两侧为东西跨院。东边有吕祖殿和药王殿,分别供奉着吕洞宾和孙思邈,西院则是庵内道士的居所。

迈进五开门的山门,钟、鼓二楼分立左右。第一进院落的正中有遇仙桥。据记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出求道时,在甘河桥遇吕洞宾祖师授“五篇灵文”而得道,故称全真十方丛林,皆修遇仙桥以示纪念。院正面为灵宫殿。殿内正中供奉着道教的护法神玉灵官的彩色塑像。青龙、白虎两将军的彩色塑像分侍两侧。第二进院的正面为五开间的八仙殿,为八仙庵之主殿,是道观日常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场所。殿门正中悬挂着“宝仙传”四字匾额,为清光绪皇帝所书。殿内正中奉祀着东华帝君。两侧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泥塑彩像。

第三进院落的正面为斗姥殿。殿门正面悬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额。殿内正中奉祀着斗姥元君,两侧分别为北斗七星中的文曲、武曲、贪狼、破军等星君塑像。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跨院,东院内有吕祖洞、药王殿和太白殿。吕祖即吕洞宾,号纯阳子,传说他在唐时两次考进士都不中,最后随汉中离学道,汉中离授他以“延命之求”。药王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他一生博通百家之说,尤好老庄,不求名利,热心行医,为民治病,被人们尊称为“药王”。成道后,被封为“妙应真人”。太白殿内供奉着太白金星。供奉太白金星,源于古代的晨辰崇拜,是对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金星”的神化。在道教中太白神有富贵功名象征之说。西院的北面为邱祖殿。邱祖即邱处机,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为国师。院内的其他房屋的庵内道士的居住处,故又称监院。

也有传说,八仙庵的大殿外面有一座巨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长安酒肆”四个大字。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当年在长安时经常来这里喝酒,曾经多次醉倒在“长安酒肆”。当时的长乐坊一带老徐家的稠酒颇有盛名。此酒是用糯米制做的一种甜酒粘稠如浆人称玉浆再配上清香的黄桂就成为当时长安街头的一种美酒佳酿——黄桂稠酒。一天李白与贺知章、张旭等八人慕名而来,结果为香气横溢的酒而倾倒,此后他们经常来这里喝酒吟诗,每次都要一醉方休。因而后人在他们经常喝酒的长乐坊立一个石碑,并修了“八仙庵”。当时的“八仙庵”是为了纪念李白、贺知章等酒中八仙而修的。到了后世道教逐渐受到皇家的重视,后人就把庙宇扩建成了道教吕洞宾、铁李拐等八仙的场所了。

今日“八仙庵”的大殿前面那块巨大的“长安酒肆”石碑依然如故。石碑仍还有老徐家的黄桂稠酒店。店堂里高悬着这样一副对联:“李白问道谁家好,刘伶回言此处高。”

③重阳宫: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关于重阳宫,我们常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提到,他讲述全真教祖师王重阳及其弟子全真七子等武侠经典故事,耳濡目染,而这些故事寻其根源却都发生在陕西西安。

重阳宫位于户县祖庵镇,与北京白云观、山西芮城永乐宫并称全国全真道三大祖庭。重阳宫是全真北宗五祖王重阳修道之处,所以称为祖庭。追溯传承,自东华帝君王玄甫、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到王重阳已是第五代,故称王重阳为北宗五祖。由于王重阳甘河遇仙授道被视为传说,故学术界认为王重阳实际上就是全真道北宗的创始人,这一点很重要。

五祖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大魏村人,因对女真统治不满,加之应武举落第,遂慨然入道。1160年他于户县南时村(遗址建有成道宫)穴居,称活死人墓,在墓周种植四梨八海棠,寓以道教四海一统为志,嗣后又在刘蒋村结庵修道。1167年自焚其庵,离陕赴山东河北一带传教,公开打出全真旗号,收邱处机、谭处端、刘处玄、马丹阳。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七子为徒(后被封为七真)。1169年王重阳返陕途中在开封辞世,1172年归葬刘蒋。1174年七子分头去修道,马丹阳留居刘蒋村,始建成祖庭。时至1181年,金庭禁止道士游方,马丹阳被遣回山东。

王重阳创建全真道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汉以来,中国道教走了1400余年的弯路,全真道性命双修的主旨及内丹修养的方法,终结了外丹道炼服金丹以求长生久视的不归之路。其次,王重阳认为三教同源,他兼容并蓄,汲取佛教经典的精华,充实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论宝库。他还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发、出家、住庙成为全真道士的行为准则。

1186年,金庭对全真道态度转变,又得益于京兆统军夹谷清的帮助,从陇县龙门洞请邱处机到回祖庭,全真道得以继续发展。金明昌初,朝廷再次禁罢全真道,祖庭被官府没收,邱处机被遣返山东,道士也全被遣散。

至1198年,王处一获金章宗青睐,赐额祖庭为“灵虚观”,全真道又有了发展。时值金、南宋、蒙古三家争夺中原,皆极力拉拢全真道服务自己,因邱处机应成吉思汗之召,率18高徒远赴西域雪山谒见,劝成吉思汗“清静无为,敬天爱民”,戒杀戮以成大业而获得成吉思汗的赏识,誉邱为活神仙。在元代89年的统治时期,全真道和重阳宫的发展达到鼎盛阶段。期间,在陕活动的全真道领袖还有尹志平、李志常等人。元末以后,全真陕西道教活动逐见式微,也鲜有高道出现。

1238年,经由继任全真道掌教的李志常奏请元朝廷,改灵虚观为重阳宫。六年后的1244年,朝廷又加赠祖庭为万寿重阳宫,这个名称一直延续至今。1252年,元宪宗召见李志常,赐白金5000两,对重阳宫大规模营建。到1288年,重阳宫最盛时期有殿宇房舍五千余间、道士万人,甘河两谷附近田产悉为该宫所有。经明清以至民国沧桑变化,到1949年解放,仅存灵官、祖师、老君三个殿。1966年文革再遭重创,老君殿被拆,王重阳坟墓被掘,重阳宫沦为弹丸小庙,辉煌不再。

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设置重阳宫文管所,修建了围墙和山门,对碑石进行保护。落实宗教政策后,该宫交回道教管理。1992年,台湾三清慈善会董事长黄胜德捐资修建王重阳纪念塔,香港青松观侯宝垣大师先后捐资350余万至1999年建成重阳大殿,由陈理德道长负责庙务,继续修复完善。2005年,当地宗教主管部门礼聘西安市道教协会陈法永副会长为重阳宫住持,谋求更大发展。目前重阳宫有道士9人,占地30亩,有山门、钟、鼓二楼,灵官殿、老君殿、祖师大殿和王重阳纪念塔、碑林寮房、食堂等建筑。宫内碑林存有历代石刻31通,其中五通蒙、汉两文碑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李道谦楷书《全真教祖碑》、;姚燧楷书《重阳仙迹记碑》、孙德彧书《马宗师道行碑》、大书法家赵孟頫书《藏御服碑》和《孙公道行碑》等都有很大的学术和书法价值。

值得庆幸和铭记的是,文革中被红卫兵曝弃的王重阳祖师灵骨,被一位叫赵茂忠的老先生冒着风险掩埋在一棵银杏树下。2009年11月,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香港青松观和户县重阳宫承办的重阳祖师灵骨安放大典隆重举行,国家宗教局齐晓飞副局长、省政协张伟副主席、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等以及海内外学者和信众百余人出席了典礼。与此同时,还召开了全真道济世思想学术报告会,齐晓飞副局长在即席致辞中缅怀圣人、忆古思今、体悟启示,对中国道教事业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④骊山老姆殿: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关于人类的起源,在世界各民族的繁衍史上都不乏神话可陈,而我们中华民族起源的神话应该说更为美丽动听,其中的女主角就是女娲氏。

女娲氏应该生活在比炎黄二帝更早的母系氏族社会(比半坡文化更早),她不仅能炼石补天,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据说在那“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远古时期本没有人类,中华民族是出自女娲的巧手,抟泥捏出来的,这话听起来很玄,但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地方却确实存在,就是我们西安临潼区的骊山。女娲因为补天给我们营造了生存环境而备受尊敬,中华民族尊崇她为“骊山老姆”,在其安葬处建有女娲祠。到了明代万历之前,女娲祠扩建,增加了老姆殿和三霄殿,这就是现在屹立在骊山西秀岭之巅的西安市老姆殿道观。

老姆殿现有道士10人,其中坤道占一半,宫观主持是西安市道教协会副会长、年逾古稀的陈圆明老道长。文革遭劫后的老姆殿香断炉冷,一片破败,几成废墟,陈老道长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募化集资,惨淡经营,终于使道观恢复了生机。在帮助骊山重新规划布点的建设中,陈道长又千方百计将同在骊山的老君殿,搬迁到老姆殿左近重建。

唐代时就有朝元阁在骊山,祀奉老子。传说天宝七年(748年)老君显现于此,唐玄宗下令改朝元阁为降圣观,又在阁西南建老君殿,成为祭祀老子之地。后在安史之乱时被毁。由现存1855年所立《重修朝元阁碑记》可知,陈道长搬迁的《老君殿》是1850年在朝元阁遗址上重建的。老君殿在搬迁到西秀岭重建后,现恢复原名仍叫朝元阁,与老姆殿一起成为西秀岭上道教宫观的双子星。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骊山老姆庙会,朝山祭拜者络绎不绝。

2009年,由西安市道教协会主办的以“和谐发展、天下有道”为主题的骊山问道活动在临潼举行,中国道教协会任法融会长到会作了专题演讲,到会学者也分别就《道德经》、《阴符经》等展开研讨。老姆殿等一批年轻道友脱颖而出,在“玄门讲经”活动中大放异彩。在陈圆明道长的主持下老姆殿以道风纯正、戒律严谨著称,被西安市宗教主管部门授予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⑤西安城隍庙:

西安道教文化的现状,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五个宫观


座落在西安城内西大街中段路北的都城隍庙,建于明洪武20年,奉祀西北五省总城隍而名闻遐迩。

城隍庙本是拆除元王朝藩王府宫殿的砖瓦木石所建,其环绕大殿的游廊立柱高十多米,直径1米多,若两人去抱它恐不能合围,其建筑的高大宏伟可见一斑。

在城隍庙前原有临街大牌坊和骑楼各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拓宽马路被拆除。现在的牌坊和骑楼是2006年西大街建仿古街时,政府按原貌恢复重建的,非常壮观。值得一提的是,新牌楼还很注重保留城隍文化传承,那牌楼的内立面有一块高悬于顶的竖匾,上面写着“你来了么”四个字,很多人看了不得其解,你切勿把这误当作城隍爷爷对你光临的问候,那可是对恶贯满盈的坏人死到临头的棒喝!高悬此匾,用现代语言诠释,就是警钟长鸣!

城隍信仰对于道教来说属于民俗信仰,据考证其历史却很久远。《礼记》有言:“天子大腊八,伊耆氏始为腊,腊祭八种,水庸居七。”这里的伊耆氏就是帝尧,水庸指城隍神。大概的意思是说上古有八种祭礼,祭城隍神为第七种,这个祭祀活动从尧时就兴起了。

“城”的本意是城墙,“隍”的本意是护城河,所以早先城隍只是守卫城池的神祗,以保护居民免遭洪水猛兽和盗贼劫匪的祸害为职责,经过历代的长期演变,后来城隍已成为治安、司法、民政齐抓共管的地下市长了。城隍既是人们心目中刚直不阿的阴司长官,全国各地的城隍神也就只能由过世的忠臣良将来充任了,例如,镇江城隍是纪信,临江是灌婴,福州是英布,和州是范增,谷城是萧何,绍兴的城隍还是隋朝的大将军我省泾阳人庞玉。由于西安城隍庙典籍文革后遗失殆尽,至今仍弄不清楚城隍是谁,该庙已出文告有奖征集线索,如你手头有史料,欢迎提供,以解悬念。

西安城隍庙占地30亩,是个宽大的两进四合院,坐北向南,走过街前骑楼,穿过50米的商业街,便是庙前玉皇阁,通过玉皇阁进入山门就是前大院,戏楼、木牌坊、大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大院左右有配殿和厢房、后院是寝宫、左右东西道院贯通直抵庙后街。解放后一直被百货公司占用,1986年落实宗教政策回归西安道教界管理,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交回时已濒临倒塌。2005年,市道协副秘书长刘世天道长任该庙住持后,千方百计设法筹集资金对宫观进行全面修复。目前庙前玉皇阁、山门、左右配殿已修葺一新,开展宗教活动、接待信众和游客。二期工程以翻修大殿、戏楼为主、已完成设计和报批手续,由于工程浩大,资金短缺,还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共同保护文物古迹,振兴我市道教事业、为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做出贡献。

(西安八卦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