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錄 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在富足的自然資源中繁衍生存,“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曾令人無限遐想。而如今,母親河壯觀不再、黃河變成十年八斷流的乾涸死河,沿流域乾旱日漸嚴重;長江源頭乾枯,水質深度汙染;近40%的資源城市礦物枯竭,生態危機迫在眉睫……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錄 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安徽淮北:淮南淮北都是中國12大煤礦基地之一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錄 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安徽銅陵:當然是銅礦。號稱“銅都”

甘肅玉門:玉門油田

甘肅白銀:白銀銅礦

廣西合山:“廣西煤都”,中國三大釩礦之一

貴州銅仁萬山: 汞礦全國第一,還有磷礦

河北承德市鷹手營子礦區:又是煤

河北張家口市下花園區:煤啊煤

河南焦作:焦作煤礦,曾經的優質無煙煤基地

河南靈寶:“黃金之城”、“硫鐵王國”

黑龍江大興安嶺區:不用說,1987年那場大火+多年的木材輸出

黑龍江七臺河:據說是中國三大稀有煤田之一。那裡的焦煤、無煙煤很有名。

黑龍江五大連池:天然林開採全面禁止,森林資源

黑龍江伊春:曾經的中國最大的森林工業基地

湖北大冶:大冶鐵礦,那可是教科書津津樂道的中國n大鐵礦之一;還有鎢礦

湖北黃石:大冶+陽新=黃石。

湖北潛江:岩鹽,還有石油

湖北鍾祥:“中原磷都”

湖南耒陽:又是煤礦

湖南冷水江:“世界銻都”、“江南煤海”

湖南資興:煤;2007年煤礦實現稅收3.5億元,佔全市當年財政總收入的54%

吉林白山:曾經的“長白林海”

吉林敦化:森林

吉林九臺:煤、非金屬礦

吉林遼源:曾經的“煤城”,吉林煤都

吉林舒蘭:褐煤基地

江西景德鎮:“中國瓷都”,高嶺土

江西萍鄉:“江南煤都”

遼寧阜新:曾經的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所在地

遼寧北票:因煤礦開發而得名;還有貧鐵礦、金、沸石;當然,還有古生物化石。

遼寧撫順:煤礦、油頁岩、鐵礦都是響噹噹的

遼寧葫蘆島市南票區:煤、B石

遼寧葫蘆島市楊家杖子區:我國重要的鉬礦生產基地,曾是世界第三大鉬礦

遼寧遼陽市弓長嶺區:鐵礦石的儲量大,是鞍鋼主要原料供給地

遼寧盤錦:曾經的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田

內蒙古阿爾山:大興安嶺另一側;森林資源、火山

寧夏石嘴山:煤礦、非金屬礦產,在西北還是非常重要的

山東棗莊:日本鬼子那時就挖了很多煤。終於快挖光了。

山西孝義:中國第一批50個重點產煤地之一,也是鋁工業的主要開發基地

陝西銅川:煤、油頁岩、粘土礦

四川華鎣:煤、石灰石

雲南箇舊:箇舊錫礦,中國錫礦列入教科書的很少

雲南昆明市東川區:曾經是我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

重慶萬盛:非金屬礦產密集地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錄 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黃河幾近斷流

一九五五年,中國政府拉開“治黃大戰”的序幕。全國人大以全票通過包括三門峽工程的“治黃綜合報告”,使三門峽等水利工程轟然而起,但建成不久,就形成渭河下游攔門沙,十五億噸泥沙淤死八百里秦川和千萬畝良田。雖經多次排沙改造,仍無濟於事。最終很多庫壩廢棄,給關中平原帶來“枯水沙塵滿天,汛期小水大淹”的環境災難。

儘管幾十年“治黃”改變了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局面,但在數千座水壩的攔截下,黃河變成十年八斷流的乾涸死河。黃河首次斷流出現於一九七二年,此後二十六年斷流年份就達80%,從九零年到九八年,年年斷流。九七年更出現斷流七次、二百二十六天斷流的千古生態奇觀。

專家當時斷言,黃河成為內陸河及季節性河流已成定局,不可逆轉。

全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錄 看看有沒有你的家鄉

旱災日漸嚴重

從九九年開始,國家黃委實施黃河水統一調度分配水量,確保黃河下游利津站有一定的下洩流量,黃河斷流得以緩解。可是,從此黃河流域的“枯水”及“旱災”日漸嚴重。零二年夏季,黃委稱黃河遭遇歷史罕見的來水“特枯年”,零三年黃河流域遭遇五十年不遇乾旱,蘭州段黃河河床甚至大面積裸露見底,黃河上中下游用水全線告急。此後,旱情愈演愈烈。

到今年,中國北方更是出現五十九年來最嚴重旱災,黃河流域二月六日首次啟動特大旱災一級紅色預警,十五個省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甘肅、安徽、江蘇八省冬麥區受旱面積佔全國的96%,三百四十六萬人、一百六十六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北京、天津百日無降水。

河南黃河河務局水調處處長谷慧林曾說,近幾年,黃河下游沒有斷流,主要靠的是行政手段。按國際標準,一條河流的開發利用率不應超過40%,但多年來,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率已接近70%,遠遠超過“警戒線”。黃河支持流域經濟發展的功能早已超過極限。年復一年的旱情、日益乾枯的河床、龜裂的河底警告著人們,黃河的生命在漸漸地死亡。

長江源頭乾枯

如今,長江在蹈黃河的覆轍。二零零五年六月至零八年十月,中國政府啟動了一項“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該項目負責人辛元紅說:“六九年時,黃河源還有冰川(固體水庫),但二零零零年時,整個流域已找不到冰川影子。而黃河源區出現的固體水庫消失及生態災難,目前已在長江源區出現,並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中國長江源考察隊一九七八年曾確定的當曲源頭多朝仁,“長江在這裡失蹤了”。基於實地考察,辛元紅建立了此地區惡性生態演變模型:多年凍土退化→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沼澤溼地退化→“黑沙灘”形成→荒漠化擴大。

辛元紅說,青藏公路、青藏鐵路以及沿線居民點等工程建築,導致凍土層被破壞,地下水位下降。位於長江源區通天河畔的曲麻萊縣,原有的一百零八眼水井近年來乾枯了九十八眼,致使縣城兩次搬遷,瑪多縣原有大小湖泊四千多個,目前已近50%乾涸,其餘湖泊水位下降二至三米。

同時,沼澤溼地嚴重退化。在當曲考察時,辛元紅的藏族助手說,“過去我們沼澤很多,牧場的草也很厚、很高,早上騎馬,草上的露水都能把馬靴打溼。現在草連地皮都蓋不上。”

中國著名環保人士楊勇零七年對長江源頭及流域進行考察,他說,與二十年前他所見到的長江源頭相比,“已枯萎到可憐的程度。在夏季,龐大的河床中只有一小股細細水流,周圍已被大片沙漠包抄,很多地方的水永遠斷流,形成一些死湖。死湖慢慢變成鹹水,這個地方就隨之慢慢死去。”

他還說,長江源頭地區一些城鎮因缺水已搬走,沿江已有一些死城。新城也面臨缺水困難。就在這樣可憐的長江源頭上,還將有七座水電站落成。實際上,許多修好的電站因為沒水已成了死電站。

水質深度汙染

經濟專家稱,政府無序開發,強行向河流索取電力,把生態資源變成經濟利益,變成少數人的政治資本,這可能是近年來中國生態退化乃至惡化的根本原因。而犧牲千年河流生態換來的電力,只能接受當今世界高耗能高汙染工業及初級加工工業向國內轉移,可謂得不償失。

長江流域涉及中國十九個省市區,提供全國36.5%的水資源。九十年代後,中國水質迅速惡化,各城市都在將長江的納汙能力作為資源利用。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曾承認,中國農村有三億多人飲水不安全,相當一部份城市水源汙染嚴重,威脅到人的生命健康。

原中國水利專家維洛說,水利部的這個數字不準確,實際上,中國有七、八億人在喝髒水。他說,淮河、黃河、海河、遼河都被嚴重汙染,現在長江有28%的河段也是水質很差的四類、五類水,在這些流域覆蓋的地區,老百姓飲用水的質量是沒有保障的。

資源枯竭城市

今年三月五日,中國國務院確定了第二批三十二個資源枯竭城市。九個地級市包括山東省棗莊市、湖北黃石市、安徽淮北市等,十七個縣級市包括貴州銅仁地區萬山特區、甘肅玉門市、湖北潛江市等,六個市轄區包括遼寧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開發區等。

去年三月,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公佈了首批資源枯竭城市共十二個,包括阜新、伊春、遼源、白山、盤錦、石嘴山、白銀、箇舊(縣級市)、焦作、萍鄉、大冶(縣級市)、大興安嶺。

這些以“銅城”、“煤城”等富含礦物著稱的城市,因無度開發礦山而逐漸枯竭,經濟陷入困境。譬如,遼寧省阜新市是一九四九年後建立的最早煤電之城。阜新建成的海州露天礦曾是亞洲最大的第一座機械化、電氣化露天煤礦。但經五十年開採,海州露天礦零五年因資源枯竭而關閉,成為迄今世界最大的廢棄人工礦坑。

據國家發改委統計,中國共有資源型城市一百一十八個,約佔全國城市數量的18%,總人口一點五四億人。目前,已有近40%的城市資源枯竭。中國二十世紀中期建設的國有礦山,有三分之二已進入“老年期”,四百四十座礦山即將閉坑,13%的礦城資源衰竭,三百萬下崗職工、上千萬職工家屬的生活受到影響。

專家估算,中國的金礦還可支撐開採十五年、銀礦二十年、銅礦三十一年、鎳礦四十六年、石油三十年,而其餘大部分礦物資源也都在百年以內開採完畢。只要再過二十年,江西的稀土資源礦將消失,世界儲備量最大的鎢礦資源也將消失;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礦的包頭鄂博礦藏將消失。

業內人士分析,有色金屬總公司直屬的大中型礦山有九個年產鎢精礦一萬噸以上,預計七、八年後都將消失。現有十個大型黑鎢礦山,八個礦山已進入中晚期。五十年後,子孫後代該如何立足於世?

生態資源透支

除了自然資源短缺外,中國的生態資源也已嚴重短缺和透支。中國的酸雨覆蓋率達國土的三分之一,70%的江河湖泊受到汙染,90%流經城市的河流嚴重汙染,三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四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汙染的空氣。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80%的中國江河湖泊斷流或枯竭,三分之二的草原沙化,沙漠化土地每年遞增三千四百平方公里,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結,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已成為劣等五類水。環境生態資源,也是到了不能再透支的地步。

災禍感應人事而發

有人說,中國人不懂科學。可實際上,我們的祖先很懂科學,翻開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記載,從未出現過“自然災害”的字眼,因為在古代人看來,“災害”從來就不是“自然”的,而是和人類社會的道德行為緊密相關的。

漢代哲學家、政治家董仲舒在其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異的事來警告和恐嚇它,還不知道悔改,那麼傷害和敗亡就會降臨。”中國幾千年來,都相信災禍是感應人事而發。

且看古人如何治理山河。古人治水順勢而為,且疏且導。大禹導江,東別為沱;開明拓峽,蜀地疏渠;李冰築堰,四六分成,這都是順天理,得人心的環境生態工程,歷千年而不衰,造福後代子孫。

為何到了今天,卻將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明視為迷信,將幾千年來維持人類道德標準的理念否定,用“鬥爭加改造”代替傳統的“天人合一”。

有經濟學家稱,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要錢不要德”,與人與自然以暴力相見,社會的腐敗惡行呈全方位展現。“盛世櫥窗”犧牲了中國人民和子孫後代的人文及生存環境,天災人禍怎能不頻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