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工作坊|李煜輝: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冷思考

名师工作坊|李煜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本文約4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名师工作坊|李煜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名师工作坊|李煜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學習任務群,不僅是對當前語文教育中出現的功利化、碎片化、淺表化等問題的解決,也是對如何在語文教育中實現立德樹人、培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體現。為此,我刊特邀一直從事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李煜暉,他也是北京市語文骨幹教師、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課題組成員,談談他對中學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思考,並對中學文學名著閱讀教學提出一些指導策略。

李老師,您好!您從2003 年做語文教師,至今已有15 年,從教中始終將名著閱讀作為語文教學重點之一。那您覺得,在中學推廣名著閱讀有什麼意義?

李煜輝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學生閱讀量明顯不夠,閱讀質量提不上來。一方面是教法不當,另一方面是學生的閱讀體驗不足,經驗積累不夠,尤其是獨立閱讀長篇文學作品的數量比較少。因此,從提高語文素養的角度來說,在中學推廣名著閱讀能夠提升學生閱讀的質與量。另外,整本書教學能改善語文課程的碎片化問題,讓教師和學生鑽研學問,建立深度閱讀領域,有很豐富的課程價值。站在超語文學科的角度,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讀書,青少年時期是讀書的黃金時代。這裡談到的“讀書”,跟讀教材、課文不一樣,是整本地、有系統地閱讀大部頭。名著閱讀給學生未來的生活、未來的思想、未來的情感世界打下堅實的基礎,提升他們的審美鑑賞能力,這也許比前

述價值更重要,對學生的影響也更深遠。

照您所說,名著閱讀意義重大,是不是在未來會推廣得越來越廣泛和深入?

李煜輝

願景雖是這樣,但實際情況可能並不一定。名著閱讀的推廣,受政策因素、功利因素等影響,而這些因素是善變的,我們無法得出一個結論:因為名著閱讀意義重大,將來就一定會如何。這還是要回到問題本身——名著閱讀不應因推廣而立足。從有語文課程開始,中國人所讀所學皆是經典名著。推廣它,只是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的重要;將來不推廣,或者風頭過了,也應堅守,被大眾接受和堅持,這樣國民閱讀素質的提高才有希望。所以,名著閱讀不是新問題,而是老問題,是老問題在新時代引起了新重視,教師、學生和家長要持之以恆地加以重視。

談到名著閱讀,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就是讀什麼。現在,國家規定了一些必考名著書目,比如北京高考語文有12 本必讀書目,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李煜輝

名著或整本書浩如煙海,怎麼選可能都合適,也可能都不合適,很難籠統地說合適還是不合適。這12 本書是一批專家學者經過認真思考,從古今中外的作品裡選出來的,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不過,大體上講,有些書的藝術性、思想性可能還夠不上經典,也許是從其他因素考慮的。還有一些書,比如魯迅的小說,當然是經典,但所選的《吶喊》小說集,其各篇章的藝術成就和可讀性似乎略遜於《彷徨》和《故事新編》,這或許是從適應性上考慮的。

在選擇外國名著時,其標準可能是短、易懂、主題單一。我觀察到,如《戰爭與和平》《悲慘世界》等相對複雜的書並沒有被選中,也許是從學生的適應性上來考慮。事實上,外國文學名著很難說哪些是必讀,哪些不必讀,北京高考語文涉及的只是推薦和建議,但如果用考試手段推動,就可

能影響到一代人的閱讀積累,要非常慎重才好。我的建議是,最好不要只規定12 本,可以提供20 本、30 本或更大範圍的書目,考試時劃定其中若干本作為必考,如《論語》《紅樓夢》等。現在, 12 本必讀、必考書目,對學生來說範圍有些大;作為參考書目,範圍又太小。

您也談到,一些經典名著篇幅長、內容多、思想深,教師授課肯定會面臨挑戰。如果請您為教師支招,您覺得授課之前教師要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李煜輝

我認為要做好三個準備。一,備自身的認知。

教師教之前必須先讀,不是泛泛而讀,而是專業地讀,帶著研究色彩地讀;不僅要讀原著,也要讀周邊文獻,讀作者的生平,研究這本書在文學史譜系和教學中的價值。教學價值有很多,比如通過這本書怎樣培養學生梳理敘事結構、概括主題思想、鑑賞人物形象、培養審美品位等。每一本名著的核心教學價值到底在哪?需要教師親力親為去挖掘,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水滸傳》,其原生價值就是該書在古典小說譜系中的價值,教師授課須從《水滸傳》中挖掘教學價值,其藝術性方面的價值可能遠大於思想性價值。另外,教師要將發現的教
學價值轉化成自己的語言,不能把別人的話改頭換面拿到課上直接講授給學生,這樣講沒有獨到體驗,沒有味道,不能打動人心。總之,教師要備認知,在知識基礎上準備認知,反省閱讀經驗和閱讀發現,把真知灼見分享給學生。

第二,備教學設計。教師必須有整體教學設計能力,整本書教學需要完整的課程週期,兩週、一個月,甚至更久。如何規劃課程週期,分多少個環節、多少個步驟?每個環節和步驟要開發哪些教學工具、學習工具和評價工具?如果不提前考慮清楚,就沒法實現有效教學。

第三,備學生需求。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提前瞭解:班級有多少學生讀過這本書?已經有的認知是什麼?多少學生沒讀過?沒讀過的有多少對它有興趣?學生希望自己讀,還是教師講,抑或是通過活動或任務來驅動閱讀?如果是教師講,那希望教師怎麼講?逐章逐節地講,還是提綱挈領地講……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哪種方法好或不好,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需要,有必要通過前測瞭解學生需求,瞭解得越細致、深入,越有效。

總之,備認知、備設計、備學生需

求,這應是教師整本書閱讀的備課重點,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和積累。

您做過20 多本文學、文化名著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可以說經驗比較豐富。在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方面,您有什麼方法或建議?

李煜輝

我只是嘗試,談不上經驗,也沒有特別具有普適性的策略。特別想強調的一點是,光談策略(或做法)不行,教師首先要有新觀念。整本書教學涉及教育觀和學生觀的變革,觀念不改,策略再多也沒用。教師應對學生存有良好的人性

假設,要有一種自信:假設所有學生都愛讀名著,就算他不愛讀,經過教師的引導也一定會變得愛讀;不要過度擔心學生不配合,擔心學生沒有能力迎接挑戰,要信任他們的態度和潛能。

其次,堅持育人為本,不能只說考試。這裡並非要把考試和育人對立起來,考試的目的也是育人,但如果完全為了考試去讀書,教學內容一定是碎片化的,缺乏名著自身的邏輯。教師應更多地關注怎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文化積澱和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培養閱讀方法和習慣,幫助學生把底子打好。其實,不只是

整本書閱讀,整個語文教育都是如此,要讓學生語文成績的獲得成為他們素養髮展的自然結果,成為語文教師的奮鬥目標。

最後,發揚個性,讓學生能夠出於自身興趣,用自己的方法、節奏來讀書師不能“一刀切”,教學設計要儘量避免灌輸、同質化,讓學生都有選擇,有機會展示、交流、分享、討論他們的閱讀發現和研究成果。

觀念問題解決了,才可以談策略。教學設計方面,通常有幾種思路。一是項

目式學習,把整本書當成一個項目系統規劃,用擬定好的學習任務激勵學生,學生到某個階段即可得到一朵小紅花,以積分制評價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等,看起來很機械,實則很高效。二是主題教學,以主題引領,如讀《論語》,“仁、義、禮、智、信”都可以做主題,圍繞主題切入文本內容,開展討論,深化理解。三是專題教學,這也是我一直在嘗試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和讀寫結合習慣,讓學生自己發現研究課題,查找文獻,
教師則指導學生改進研究方法,開展課題研究,每個學生每個階段都完成相應學術論文的寫作。10 年、20 年後,我想中國高中教育慢慢要走向真正的研究性學習。從語文教育來看,可以把整本書閱讀當成突破口,用研究性讀寫教會學生做學問,培養他們的語言和思維,盡我們所能為未來培養具有學術素養的高水平人才,這也是我堅持做語文專題教學的最大動力。

在教學實施層面,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投入,最重要的是靠教師的生命自覺和價值自覺。每堂課的準備,作業的批改,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指導,給學生提供文獻

材料,跟學生一起線上討論,為學生提供專業意見,不斷反省教師的認知誤區,都是教師必需的投入。沒有大量投入,不可能產出高質量的學習。當然,學生也要和教師一起投入。這種投入不是浮光掠影的泛讀瀏覽,而是苦心孤詣的精讀鑽研。所以,高質量的整本書閱讀,師生負擔必然加重,而且是大大增加。有人說,我的觀點和“減負”相違背,我不同意。現在,人們對教師和學生的負擔有種非常膚淺、機械的認識,認為“累”就是負擔,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讓你背100 斤磚頭到校門口,你很累,內心不愉快,覺得沒勁,這
是負擔。但如果換成100 斤黃金,大家都搶著背,而且負擔越重越愉快,因為收穫越大。所以,“減負”減的是質量低劣、簡單機械、價值匱乏的“負”,要相應地增加“含金量高”的負擔。當然,這對教師提出較高要求:不僅要有專業素養,還得有教育投入的態度和能力,背後也應有課程管理者的支持,努力減輕教師身上的低質量負擔。

您剛剛講的,名著閱讀教學實施層面,最重要的是靠教師的生命自覺和價值自覺。但是一線教師平時的工作任務量非常大,儘管覺得名著閱讀有意義,但精力跟不上,大多數時間好像都在

做和學問無關的事,所以靠教師的自覺,會不會顯得不夠?

李煜輝

您說的我很能理解,但怎麼辦呢?君子求諸己,按照我的人生觀,還是想先強調教師自身然後再向外求。

在,很多年輕教師願意將大量的精力分配在家庭、養生、興趣愛好上,當然非常合理,也非常必要。問題就在於,教師這個行業本身有很強的內在要求,教師要自覺加大教學研究的投入,帶給自己的是精神充實感、職業滿足感。

如果年輕時沒有這種投入或投入不夠,一旦進入職業倦怠期,生命深處也總會有一種空虛時時來襲,到那時想投入而不可得,只能自我安慰了。

我認識許多優秀教師,他們身上都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魅力,躊躇滿志,顧盼自雄,見識過人,談吐不俗,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師生關係就非常融洽——這都是他們年輕時的超常投入換來的。拿整本書閱讀來講,我真心希望語文教師能夠讀懂讀透三五本經典,設計實施幾次師生真正滿意、念念不忘的教學,到那時內力大進,想不投入也不可得了。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像統計小分、打掃衛生、監管學生是不是用手機、填報各種表格、撰寫各種文件、開各種和教學

研究無關的會等,最好不要讓教師經常去幹,要將教師的雙手和頭腦解放出來,教師才有可能解放學生的思想,培養創造性人才。當然,這是很理想的觀點,現在很難實行,但應引起重視——目前我國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服務體系還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的發展,最後買單的還是學生。

我理解您的意思,更多的還是和同仁共勉,共同期待環境和制度的

改善,但是不要放棄自身的努力。回到中學名著閱讀教學上來,您覺得實踐領域比較突出的問題有哪些?

李煜輝

一是功利傾向。現在,很多名著閱讀的教學目標是短視的,不管學生讀不讀,做幾道題,得分就好,或者把自己的讀書收穫直接講給學生,提醒學生按內容和題型進行匹配、化用,學生缺乏獨立思考閱讀文本的能力,缺乏名著閱讀的自主構建,這不利於學生將來的發展。

二是缺少系統的教學設計理據和課程模型。

現在,並沒有成熟的名著閱讀頂層設計,很多公司或企業推廣整本書閱讀,

但沒有對育人目標、課程目標、課程結構、教學流程、教學材料、學生活動做從上至下、再從下到上的系統設計和實證研究,只憑經驗辦事,但經驗的可持續性不強,容易導致虛假繁榮。

三是有閱讀,少評價。為了評價學生讀書過程中的表現,需要留下過程痕跡,思考如何定標,誰來觀察,如何記錄,如

何反饋等問題。如果沒有評價體系,不論學生論文、知識測試、素養測試,都是各

行其是。還有的教師把評價寄託在中、高考上,從教育的角度看,考試評價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依賴外部評價,要有整本書教學的過程性、表現性評價,但到底應怎麼做,似乎還沒有共識性的結論。

功利傾向嚴重、頂層設計缺乏和學習評價不完善,三個問題不解決,整本書閱讀就很容易跟其他課程熱點一樣,開始時

轟轟烈烈,過幾年就銷聲匿跡。考察近30年來的語文教育史,各種理念層出不窮,各種做法花樣百出,但課程建設多,課程積累少,這是令人痛心的——我們很不願意看到名著閱讀也走上這條路。

談到課程建設和積累,那單篇教學和名著閱讀在內容、時間的安排上,怎樣處理比較合適?

李煜輝

高中部編教材還沒有頒佈,但很可能還會以單篇為主來選文,再配上一些語文實踐活動。單篇容量有限,應輔以整本書閱讀,這也是新課標學習任務群的要求。按三年12 本書計算,可以安排6本精讀、6 本泛讀,兩者可以一對一搭配,每個學期讀一組,三年六組,讀完12 本。這種規劃要把高三算在內。高三尤其要讀書,讀書是對高三學習的重要調節,能幫

助學生放鬆心靈,汲取營養,而不要一味做題、講題。課時安排上,每學期拿出來2—4 周精讀一本,再拿出一週泛讀一本。

新課程標準的第一個學習任務群就是整本書閱讀,有明確的學分要求,強調要貫穿高中三年,這也為教師的實踐提供了政策保障。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時,不用特別在乎內容和順序,要拋開知識中心、線性發展的教學邏輯,主動選擇、合理規劃、有序實施、積極研討,在師生共讀、刻苦鑽研中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質量。

名师工作坊|李煜辉: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