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当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东北军做了哪些抵抗?

哎呦不错还可以


有网友问:九一八事变当日本人进攻北大营时,东北军做了哪些抵抗? 我们就以当时的东北军第7旅参谋长赵镇藩和东北军第7旅所属第620团第3营第9连连长姜明文的回忆为基础回顾1931年的那个夜晚。

1931年9月18日,是东北军发军饷的日子,发8月份的军饷,军官们从东三省官银号领取了军饷回来发给大家,所有人都很高兴。晚上21点,熄灯号已经吹响了,所有士兵开始入睡。

到了10点,突然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和枪声。所有东北军在北大营的第7旅士兵,开始迅速起床,去领取弹药。并且开始向预设阵地跑步前进。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第7旅打电话通知所有部队都不能动,由长官进行交涉,要什么给什么,不要打。

随后,所有士兵都回到营房,座在床铺上等待下一个命令。这个时候,东北军发现日军打出来的子弹,都是空包弹,只是演习使用的子弹,没有战场杀伤力。到了晚上11点,团长王铁汉再次骑马向各个连传达了不抵抗的命令。

在一些学兵队,由于没有武器,又接到了命令,不准反抗,在原地待命。结果日军冲进来以后,使用刺刀将在床上的学兵挨个挑死。到了12点,第621团的东北军士兵为了自卫首先开枪抵抗日军。

到了凌晨4点,在北大营的东北军开始撤退,在突围的时候,发生了激烈战斗。东北军使用大量机枪进行压制射击,掩护主力突围进入城外。


深度军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东北军不抵抗以致国土沦丧已经是人所皆知了,且不管究竟是谁下达的“不抵抗命令”,我们或许要问的是:

为什么不抵抗?!

事实上,东北军当时的整体实力不容小觑。据192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军与蒋介石的中央军相比虽然屈居第二,然其海空军占据优势。

如1930年中原大战时,张学良率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其阵容之强大,令各方侧目。



当时,东北军每旅3团,旅直辖骑兵、卫队、通信、重迫击炮4个独立连。其中,每团3500人,每旅1万余人,关内各军的每旅兵力仅相当于东北军一个团。

此时的东北军,不但军容整齐,武器也最先进,其卫队清一色的手提机关枪,所部士兵一律为欧战后德国造新式79步枪。

而在九一八事变之时,日本在东北有陆军14760人,铁道守备队5400人,宪兵分遣队2561人,飞机52架、人员1110人,铁道界及领事馆内警察共3051人。全部算起来,日本在东北的军事人员共26882人。



此时,辽宁驻军6万人,吉林驻军8万人,黑龙江驻军5万人。不过,这些部队大多是张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乌合之众,战斗力可想而知。

而当时的沈阳,东北军只驻有15000人,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九一八”事变当夜,因为情况不明、兵力也不足,暂时退让并无太多可指责之处,

但在事变之后,形势已经明朗,当时的东北军总兵力约30余万,除11万人被调入关内,留在东北地区的部队尚有20万人。其中,可战斗兵员当不下15万。

以如此兵力,却在3个月内放弃东北,张学良尚有何言可说?



当然,东北军内部也不是没有抵抗。在9月19日凌晨时,长春宽城子兵营及南岭兵营的东北军对日军坚决抵抗,日军伤亡数百人,占整个日军所谓的“满洲事变”(即武力占领东三省,包括江桥抗战等)期间伤亡总数的1/4。

张学良与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的丑陋表现,说白了就是保全实力,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他们还有一个华北可以撤。

是啊,中国人的哲学就是,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与其在东北将军队全部拼光,倒不如继续在华北苟延残喘,这或许是张学良与东北军高级将领们的共识吧!

换言之,即使张学良下令抵抗,真正听他命令前去送死的恐怕也没有几个呢!逼急了,东北军出现大量的汉奸将领投敌也未为可知!


坑爹史册


“九一八事变”是我们永远也无法忘怀的耻辱和伤痛,但因此而断定东北军没有血性我是不认同的。


不抵抗命令确实是老蒋下的,但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沈阳,老蒋态度就变了。他要求张少帅不得退出锦州,必须誓死抵抗。

但少帅毕竟年轻,虽然实行了东北易帜,拥护了国家统一,但本质上还是军阀。所以遇到利益相关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得失。

正是他对日本错误的理解,没有看透日军背后的战略意图,打算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和日方的争端。

他以国民政府在国联大会上和日方并没有达成共识的,被迫放弃的“锦州中立化”方案为基础,撤出锦州守军,向日方作出了自己的诚意。

但张学良的这一思想已经和南京国民政府相冲突了。

1931年12月8日,老蒋亲自发电报要求张公子务必死守,不得退出锦州;而在此前的12月3日、5日,国民政府著名外交官顾维钧已经先后两次发电要求张公子抵抗日军。

日军进攻锦州时,12月25日,30日,国民政府还急电张公子,要求他务必固守国土,誓死抵抗。

但张少帅一意孤行,最后的结局就是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000万人的同胞,于1932年2月全部沦丧,处于日军的铁蹄下苦苦哀鸣!

其实,早在九一八事变前,不抵抗命令在张少帅的签署下,就已经完成了一级级传达。

军人当以服从军令为天职,上级有令,你让普通的东北军战士怎么敢去抵抗?何况枪支弹药都被后勤部收起来了,面对日军的进攻,只能真的是被杀成仁了。


但即使如此,也有违抗张少帅不抵抗命令的铁血男儿!

时任东北军第7旅620团团长王铁汉,是九一八事变当天,唯一向进攻沈阳北大营日军开枪的人。

东北军第24旅旅长李杜,于1932年1月31日,率领吉林自卫军参加了哈尔滨保卫战。李杜坚持了五天,被日寇击败,不得不退守宾县。

而真正拒绝张公子乱命,对日寇发起抵抗并打响中国人民抗日第一枪的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的马占山将军。

1931年11月4日,马将军率部在哈尔滨江桥阻击日军三天二夜,这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运动,鼓舞了国人的抗日信念和爱国热情!


最后,张公子的不抵抗政策是他一生不可洗去的污点!

虽然1933年的长城保卫战、以及双十二事变后他本人思想的转变,那也是无奈之举。

丢了自己的老家,身处舆论的漩涡中,犹如无家之犬。

他要是再不做点事,不要说对不对得起老张创业的艰辛,当年杨广拒绝回关中的教训还不够明显吗?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江东汪郎


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的抵抗,其实有这么几个信息源,一个是时任独立第7旅参谋长的赵镇藩,另一个是时任连长的姜明文的回忆,还有就是当时的620团团长王铁汉的回忆。

尤其是前两者对于当时的战斗细节,讲述得很清楚。

赵镇藩提到,第7旅其实在8月16日就做出了迎击预案:

如果敌军进攻,在南、北、东三面待敌军进到营垣七、八百米的距离时,在西面待敌军越过铁路时,即开枪迎击;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全军退到东山咀子附近结集,候命行动。为了应付事变,还采取下列各项措施:1,官兵一律不准归宿;2,加强营垣工事;3,继续加强侦查;4,为了防止敌军伪装我军官兵进行偷袭,特将我军官长改变姓名,更换符号颜色,放在兜内,以易于辨识。(《吉林文史资料》第11辑,赵镇藩:《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纪实》)

请注意,当日军进攻北大营枪响之后,第7旅的旅长王以哲根本就不在军营中,而赵镇藩是当时在营的最高长官,他首先请示了东北军在沈阳的留守最高军事长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荣臻,荣臻的指示是:

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这是命令,如不照办,出了问题,由你负责。

这条命令与姜明文的回忆形成了佐证,在日军已经突破北大营营墙,进入营房用刺刀扎死、扎伤东北军多人的时刻,姜明文是值班连长,部下早已下发了枪弹(200发),正待出发抵抗的时候,却被一名军官拦回,不过他们并没有收枪入库。

事实上,在日军翻越营墙时,即曾遭到哨兵射击,死亡一人。

在这个时刻,赵镇藩自称曾想依据迎击预案进行抵抗,但是所属两个团长和各营营长都不在营中,其中一位就是620团团长王铁汉,不过王铁汉在听到枪声、炮声后赶回了部队,时间已经是11点多了。

但是,此时,东北军照样没有发动反击。

而恰恰在战场上的姜明文看到的日军什么样呢?

当我再次集合各连队伍时,日本兵发射的炮弹落在我们营的讲堂、兵舍、厨房、库房等处,但都没有爆炸,说明炮弹头上是没有“引信”的。

俄顷日本兵到了北大营大操场内,吹起前进号、冲锋号。枪声不断,听其声音都是放的“空包”,因为没有“子溜子”声音。这种“空包”是军队平时演习时用的……在树上的士兵有时向大操场放几枪。这样,日本兵始终没有朝我们这个方向前进,没有接近我们的营房。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夜间十二点多钟。

另据姜明文的回忆,12点钟之前突入北大营的日军主要是用刺刀闯入营房刺杀中国士兵,其火力并不强,冲锋也并不坚决。

此时,无论是赵镇藩也好、王铁汉也好,还是姜明文也好,都“严守命令”,没有反击几乎拿着烧火棍子的一个中队的日军……

而他们日后所自称的抵抗,比如赵镇藩,是在日军已经打到旅部附近,调动旅部卫队连对日军发动反击。

此后,在日军援军逐步赶到时,几乎无所事事的东北军军官们,顺理成章地执行了“预案”,就是“跑”。

根据赵镇藩在《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纪实》中回忆:

当部队突围时,仍有部分军官盲目执行荣臻的不准动的命令不肯走,最后硬由士兵架着突围而出,始免于被日寇俘虏。

综上所述,驻扎北大营的东北军,完美地执行了“不抵抗的命令”,哨兵偶尔开了两枪,造成了日军个位数的伤亡。

事实上,9月19日的凌晨,在长春的宽城子兵营和南岭兵营的东北军,同样接到了不抵抗的命令,却坚决抵抗,造成了日军数百人的伤亡,占整个日军所谓的“满洲事变”(即武力占领东三省,包括江桥抗战等)期间伤亡总数的1/4。


刘三解


说到“九一八事变”,对于沈阳人来说,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大家都知道,1931年9月18日,日本仅仅几百号的军队,进攻了沈阳的北大营。当时驻扎在营地的是东北军中装备最精良的第七旅。结果就因为,领导层的一句“不抵抗”,整个部队被日本侵略者一击而破,而北大营也彻底被日本人占领。

有不少史学家都认为,中国的八年抗战,准确的说应该是十四年抗战。也就是说从“九一八事变”之后就已经开始了。那么究竟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真的没有做丝毫抵抗吗?

(王铁汉)

关于这两个问题,其实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王铁汉(1905年2月24日-1995年12月15日),辽宁盘山人,国民党将领。王铁汉可谓是文武双全,1923年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兵专科毕业。之后,王铁汉就加入了东北军,驻扎在北大营,靠着自己的才干,逐步升值为第7旅620团团长。

“九一八事变”时,王铁汉和团中的士兵焦灼的等待着上级下发命令。终于在子夜时分,他接到了第七旅旅长打来的电话,但是命令中只有四个字“不准抵抗”。作为军人,在部队中军令如山,士兵们面这个荒唐的指令感到空前绝后的屈辱。作为军人,手中的武器本来就是用来守护这个这个城市的。结果如今,大敌当头,上面居然不让抵抗,很多士兵只能急的两眼冒火,一腔的怒火无处发泄。

当进攻的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所领导的团时,东北军参谋长再次来电话询问情况,并严令不准抵抗。面对荒唐的指示,王铁汉愤慨的回答到:“敌人侵我国土,攻我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在炮击本团营房,官兵不能持枪待毙。”

于是顶着上层的重重压力,王铁汉怒火中烧,毅然下令还击。尽管北大营最终还是沦陷了,但是王铁汉的抵抗对于整个“九一八事变”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带领兄弟们突围,王铁汉冒着违抗军令的风险,命620团士兵待日军一走近就开火。据第二天统计,日军被打死25个人。

当然,关于是谁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有人说是王铁汉,也有人说另有其人。上面说的都是王铁汉的事迹,虽然很多人认为是王铁汉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但也有人认为打响第一枪的人是马占山。

马占山(1885年11月30日—1950年11月29日),男,字秀芳,满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85年11月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祖籍河北省丰润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他指挥的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马占山)

江桥战役后,中共满洲省委发表宣言,号召东北和全国人民一道奋起抵抗,赶走日本侵略军。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马占山等爱国将领的抗日壮举。并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著作中多次提到马占山抗战的事例,称冯玉祥、蔡廷锴、马占山等是“风头一时的抗日人物”。

以上是我的答案,欢迎评论!


沈阳网


1931年9月18日夜,日寇进攻北大营。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却早已一级级传达。

时任620团团长的王铁汉,当时驻守北大营。当日寇进攻时候,上级军官喊着“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日本人开始是用刺刀扎,东北军赤手空拳被当场扎死,很多钻到床下的士兵都被机关枪扫射而死。可惜了无数东北军兄弟,就这样窝囊死在日寇枪下。

“一将无能累计三军”

为了突围,王铁汉违抗军令,命令士兵若日寇走进便开火。此夜过后,日军伤亡仅仅25人,而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精锐第7旅,伤亡失踪500余人。

可以说王铁汉打响了九一八当日第一枪,但毕竟零星抵抗并未对日军造成什么实际影响。

次日,沈阳沦陷,“松花江上”很快唱遍了东北。日寇在沈阳这个补给站接收了张学良将军赠与的大量崭新噌亮的雷诺坦克、各式重武器、大炮,弹药不计和东塔机场276架飞机,还有张作霖大帅经营多年的奉天军械厂也一起附送上去。张学良可以说此战成功打倒了日本国内的主和派,毕竟3000 VS 10000伤亡仅25人的大胜利啊。豪赌胜利的关东军和国内少壮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1931年11月4日,在张学良继续拱手相让了辽宁、吉林后,日寇继续向黑龙江省进犯。马占山将军不顾不抵抗命令,调兵遣将所部和地方武装10000余人坚守,江桥战役爆发。

1931年10月16日,击溃来犯叛军张海鹏部率3个团伪军。

11月4日,日寇集结4000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强攻江桥。阵地多次易手展开白刃战,但终被夺回。当日敌方伤亡1000余人,我军亦伤亡300余人。

11月5日,日寇集结日伪军8000余人强攻,在后续到来增援的飞机和野战炮的掩护下,日寇成功渡江。第一道守军防线被攻破后,日军继续向第二道防线猛攻。但由于马占山指挥得当,步兵正面抵抗,骑兵侧翼包抄,来犯日寇伤亡大增,被迫撤退就地防御。

11月6日,日方增援的2个步兵大队,3个炮兵中队到达,继续在火力掩护下攻击并企图救出被困日军未果,后日寇第29联队、骑兵第2联队、野炮兵第2联队、临时野战重炮兵大队、工兵中队和混成第39旅团的1个大队驰援江桥。但守军拼死抵抗,喊杀声震天,阵地夺回多次易手的阵地。此日我军牺牲1850余人,击毙日寇2000余人,但无奈阵地已经完全毁灭,连夜鏖战,马占山率部退守三间房第二阵地。

11月7日,大量日寇在10余架飞机掩护下猛攻三间房,仍被马占山所部击退。牺牲300余人,击毙日寇600余人,并击落飞机1架。(中国军队击落的第一架日寇飞机,日寇飞机从此不敢低飞)

次日,日军暂作休整直至11日,日军在嫩江北岸集结多个炮兵联队等总兵力超过3万人,并且第2师团也在驰援。

11月12日,日军继续进攻三间房阵地,守军毅然反抗。直至14日击毙日寇和伪军2000余人,日寇仓皇撤退。

11月16日,日寇第2师团主力到达,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开始进攻,守军多次击退日军但伤亡惨重。战至次日阵地早已被毁,守军独木难支加上后续到来的坦克,只得被迫撤向主阵地。

11月18日,在飞机和炮火洗地一个多小时候,马占山指挥部队奋力抵抗,多次击退日寇,日寇又增援飞机12架、坦克12辆、大炮30余门,守军面对数倍之敌毫无惧色,但粮仓被毁,弹药告罄,主阵地也在轰炸下完全毁灭。18日下午,马占山下令撤出战斗。次日,齐齐哈尔沦陷,江桥战役结束。

可以说,马占山将军是领导中国军队抵抗有组织抵抗日寇第一人,并且孤军奋战多次击退数倍敌军,虽败犹荣。张学良期间还曾电令马占山死守勿退,但他自己驻防锦州部队却是毫“无战斗准备”,也未支援一兵一卒。

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这辈子不可能抵抗的。盼国联又盼不来,就是撤这个操作,才能维持得了东北军这样子。


以上。


木剑温不胜


那些说东北不抗战的都是些什么人?

九一八事变当晚十点半,日军炮击只有8千人的北大营,随后日军的2万7千人兵分三路向北大营攻击,东北军将领王铁汉将军和黄显声将军奋起抵抗,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和黄显声将军成立了30万东北抗日救国义勇军,伙同吉林的王占海,黑龙江的马占山,给日寇予以沉痛的打击,一年半后被蒋总统强行解散。有我们党直接领导的3万东北抗日联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坚持了14年的抗日斗争,随张学良入关的20万东北军在著名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松江保卫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都有东北军主力部队 还有之后在大别山牵制十万日军的51军等等无数战役,东北军6个军20多万人最后几乎都打光了,有的打的连番号最后都取消了,还有之后去缅甸的53军。67军军长吴克仁、参谋长吴桐岗,师参谋长邓玉琢,刘启文、朱之荣两位旅长,王熙瑞等8位团长亦阵亡,几近全军覆没,107师师长金奎壁、319旅旅长吴骞负重伤,吴克仁是正面战场上第一位为国捐躯的中将军长,东北军49军109师4个团长阵亡了3个,营长阵亡了三分之二,士兵也大多数阵亡,一个整师大部光荣殉国。67军面对强敌,浴血奋战,完成了“抢占松江,死守3日”的阻击任务。57军在南京保卫战中几乎全军覆灭,111师在靖江、扬州一线也和日军激战,以重大伤亡阻挡了日军进攻的步伐。112师671团、673团在南京城北长江一线阵地阻击日军,结果两个团基本被打光了。第112师副师长李兰池在率队冲锋肉搏时,在南京太平门附近中弹壮烈殉国,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殉国17名将军中的1员。1941年2月,该军番号撤消,所辖第111师、第112师改隶鲁苏战区直辖。

东北53万热血男儿用14几年的时间用血赢得了胜利和尊严,说东北人不抗日纯粹是无知的表现,九一八事件,责任人已经很明确,根本不用我再说了,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历史早已定论。 毛泽东: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来: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泽民: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

82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o红袖添香o


要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知道当时的背景,




图为当时东北的铁路线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获胜,获得了从中国旅顺到大连等地的租借权和长春到旅顺铁路(即为南满铁路)以及附属设施的财产权力,而关东军就负责铁路沿线的警备工作,所以日军才能够在沈阳这一东北腹地发动直接攻击。

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东北军失败,中苏关系彻底断绝,这使得长久以后日俄(苏)双方在东北的均势被打破。从张作霖时代开始,东北军就是在两者的夹缝中生存的,中东路事件直接促成了原本敌对的日苏两国在东北问题上的缓和,至于国际上的其他大国由于大萧条更加没有兴趣凑热闹。而且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由于早先张学良是得到南京政府的首肯才做的,并且答应出兵援助,结果由于蒋冯战争,南京没有派遣一兵一卒,东北军上下对于南京政府的信任不足。

之后就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央军打下济南,胜局已定的时候,张学良才宣布支持南京,并且率领十几万东北军进入山海关,轻易占领华北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成为中原大战的最大赢家。

所以一年后的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候,张学良和东北军就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






九一八事变日军进攻图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部队将柳条湖段铁路炸毁一小节,同时就兵分南北两路分别进攻沈阳和北大营,高晓松在《晓说》里说的日军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因为日本政府反对所以赤手空拳,纯属瞎扯,日军的整个行动完全就是蓄谋已久的行动。日军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




日军对北大营的航拍照片

当时北大营内驻守的是东北军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当时在沈阳城中,旅参谋长赵镇藩打电话请示,时任东北边防司令官公署军事厅长、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下达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为奇葩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图为时任东北军第七旅第620团团长王铁汉

当天夜里第七旅两个团按照旅长王以哲的命令撤离北大营,只有620团团长王铁汉在接到旅长命令“不抵抗,等候交涉”之后就失去联系仍然留在北大营,9月19日凌晨1点40分,日军数百人开始进攻,王铁汉顶着不许抵抗的严令下令抵抗。

到凌晨5点30分北大营陷落,由于不抵抗命令,东北军军心尽失,才被日军以几百人的兵力攻陷,而且自身伤亡失踪800多人,日军仅仅伤亡50人。到9月19日,日军就占领了沈阳、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战壕


阴谋始自柳条湖, 伪满臭名军国扶。 如使汉卿全力抗, 关东焉得受倭涂。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二营第三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30分。以部队长官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耒守中尉为首的一个小分队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药,炸毁了一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人尸体放在现场,反诬东北军破坏铁路。

爆炸后,日军借口自卫,于22时30分,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的关东军第二师步兵第二旅第二十九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二营。 北大营驻守的是东北军第七旅,由于小六子事先命令部队将武器封存,事变发生当晚,旅长王以哲竟离开营区去参加水灾赈济会,3名团长中有2名归宿家中。少数官兵不顾一切地砸开库门,夺取了部分枪械弹药。官兵们“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


有许多士兵已“装弹入瞠.准备还击”,在这紧急的关头,上面不断传来“不许抵抗”的命令,什么“军队的官兵一律不准轻举妄动.更不得还击,原地待命”,什么“对进入营房的日军,任何人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 1931年9月6日.张学良为“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须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给臧式毅、荣臻电稿。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些东北人真他妈丢死人了!嗓门不小个子怪大!让小日本当狗一样揍!狗被打急了还咬人呢!我是最看不上这些东北人!没长老二的家伙!丢人现眼!那么多武器几十万军队让几千个日本兵杀得屁滚尿流!不配当中国人,我们中国人里没有这种窝囊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