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看趙縣」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鄉」趙縣

「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

「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
「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
「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

(9月17日燕趙晚報1版)

當年,“趙縣五四新建大隊”的知識青年們,血氣方剛,把最寶貴的青春奉獻給那1000多畝熱土地。53年後,200多名老知青代表重返“第二故鄉”。再聚首,憶往昔,展望美好未來。

□文/本報記者 董世傑 圖/本報記者 郄 磊

「媒体看赵县」200多名老知青重返“第二故乡”赵县

(9月17日燕趙晚報8版整版)

昨日,秋高氣爽,五穀飄香。時隔53載,懷著深厚的感情,200多位當年“趙縣五四新建大隊”的老知青代表們,齊聚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趙縣實驗基地)。當年意氣風發的小夥兒、姑娘,鬢染霜花,如今青絲成白髮。他們重返“第二故鄉”再聚首,捧起一把泥土滿眼淚水;喝一碗井水思緒萬千。火辣辣的舞蹈跳起來,動情的歌兒唱起來。他們激動地擁抱,盡情地合影留念。回憶著當年的艱難困苦,分享著今天的幸福生活,淚水與笑容交融,思念與重逢乾杯。

當75歲的陳爾東老先生坐著輪椅趕到現場時,許多老人激動地圍了上去。“爾東哥,你還認識我嗎?”“認識,認識,你是會春!”白髮蒼蒼的兩位老人雙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他們的眼裡閃著淚花。陳爾東老先生前些年得了腦血栓,身體瘦弱,行動不便。自從知道這次知青聚會之後,他拿定主意要到趙縣“第二故鄉”看看。老伴範志蘭也是老知青,雖說擔心丈夫的身體,但是非常理解他的心情,她用輪椅推著陳爾東趕來了。

留著大鬍子的孫玉勳老先生已是72歲的高齡,但是仍然精神矍鑠。他說,9月10日就從邯鄲趕來了。78歲的王官傑老人激動地和老夥伴們不停地合影……還有幾位白髮老知青,圍著已填平的機井講述著當年的故事。不知什麼時候,有幾位老知青已奔向玉米地、大豆地,看著喜人的莊稼,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時間,現場的氣氛變得熱烈而喜慶,身穿粉紅色T恤衫的大媽們和身著藍T恤的大爺們,握手、擁抱、唱歌、跳舞,他們像是年輕了幾十歲,彷彿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1965年和1966年,石市278名像陳爾東、孫玉勳、吉玉和、許維良這樣的初、高中畢業生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下鄉到趙縣,以知青單獨建隊的形式創建了“趙縣五四新建大隊”。後自1974年起又有四批206名石家莊知青來到新建大隊。72歲的張建民先生說,當年第一批212名知青來到趙縣韓村公社一帶,土地貧瘠,房屋都沒有一間,十六七歲的小夥姑娘們就自己打夯燒磚,自己建房,四梁八柱,黃泥抹頂,一建就是13棟103間。人力拉犁種地,兩人一輛小平車,往石家莊棉紡廠拉千斤重的棉包,人人都是好漢。當年的路不好,帶上乾糧,一走就是一天,第二天返回再拉上煤。那個年代男女都一樣,人人吃苦耐勞,艱苦奮鬥,起豬圈挖豬糞,開拖拉機,姑娘們也毫不示弱。這些十六七歲的青年,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千畝貧瘠的土地改造成沃土良田,為如今的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奠定了基礎。

53年過去了,“趙縣五四新建大隊”當年提出的口號:出種子、出經驗、出人才已實現。據瞭解,這個大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這裡變成了現代化的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僅大門的牌子掛了14塊。近年來,這裡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國家農業信息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目前,基地已確定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試驗示範基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生物所趙縣小麥育種基地等十幾項科研基地。

歷史的腳步邁過53年,昨日,現代化的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沸騰了!老人們盡情地訴說著現在的幸福生活。每一位老知青的身上都有一段不尋常的故事。他們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把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奉獻給那1000多畝熱土地。當年的知青走進了夕陽紅,但他們無怨無悔。向老知青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