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藥物研發的深入,人們對於類風溼關節炎(RA)的認識不斷加深,各類治療藥物也不斷更迭。雖然在合理用藥的三原則(安全、有效、經濟)中,安全性居首位,但在RA致殘的巨大陰影下,臨床醫生有時會認為「有效性」似乎更重要。然而實際上,RA治療藥物已在追求安全性的路上完成了多輪變革。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非甾體抗炎藥:從廣泛應用到限制使用

20世紀前半世紀緩解RA症狀主要使用水楊酸,之後以該藥為原型衍生出了非甾體抗炎藥( NSAIDs)。NSAIDs雖然不能改變疾病進程或阻止關節破壞進而真正控制RA,但可以較好地緩解關節疼痛等症狀,因此獲得了廣泛應用。

然而,隨著研究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證據發現長期使用NSAIDs會引發多系統的不良反應。一項研究分析了不同種類NSAIDs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顯示患者的消化道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分別高達23.68%和21.92%。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NSAIDs的不良反應不僅侷限於此,還包括肝、腎功能損害等。據文獻報道,約50%的肝衰竭患者都使用過對乙酰氨基酚,16%的藥物性腎衰竭由NSAIDs誘發。

因此,目前臨床上認為應避免長期使用NSAIDs並嚴格控制劑量。2018中國類風溼關節炎診療指南明確指出,NSAIDs的使用場景為:中/高疾病活動度的患者,根據症狀和病情小劑量短療程使用。

糖皮質激素跌落神壇

1944年美國內科醫生Philip S.Hench首次用激素治療RA,發現糖皮質激素強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緩解關節腫痛和全身炎症,隨即糖皮質激素在RA中的應用獲得迅速傳播,Philip S.Hench醫生也因此獲得了195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遺憾的是,與NSAIDs一樣,很快醫學界便發現了大劑量糖皮質激素的嚴重副作用,大家開始重新反思糖皮質激素治療RA的利弊。

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能會引起藥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醫源性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引起或加重感染,誘發或加重潰瘍,導致骨質疏鬆、自發性骨折或無菌性骨壞死等,尤其是常見的激素性骨質疏鬆症,無疑將使RA患者雪上加霜。

到了50年代末,糖皮質激素在RA治療中受到極大冷落,大有被“淘汰出局”之勢。直到現在,對於RA患者,指南仍明確不推薦單用或長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4,可謂是受了安全性問題的重創。

但是我們也無需因噎廢食,目前的研究也證實,對於中/高疾病活動度的RA患者,在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DMARDs)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可快速控制RA的症狀和體徵,同時安全性尚可,可以作為DMARDs起效前的橋樑藥物。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DMARDs:安全性各有不同

20世紀80年代,RA治療進入了標準化治療時代,其基本的治療方案是甲氨蝶呤(MTX)±DMARDs。在歐洲抗風溼病聯盟(EULAR)的2016 RA管理指南更新中,RA的治療目標已從「緩解」提升到了「持續緩解」,這無疑進一步提高了對DMARDs藥物安全性的要求,因為治療藥物的遠期安全性是影響RA患者持續緩解的重要因素。由於DMARDs的安全性特點不近相同,應基於患者特點和用藥方案合理選擇藥物。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MTX 是目前RA的首選治療藥物,也是基石。因此,在選擇與MTX聯用的DMARDs時,必須考慮MTX原本的不良反應,避免產生不良反應的疊加,增加安全性問題。

目前常見的的MTX不良反應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厭食等消化道症狀,以及脫髮、口腔潰瘍、白細胞計數降低、肝功能損害和肺炎等。以肝功能損害為例,來氟米特 ( LEF)在治療過程中也易發生肝臟不良反應,因此,不宜與MTX聯合使用。

2002年歐洲藥物評價組織發現296例使用LEF後發生的肝臟不良反應,且129例均為嚴重不良反應,15例肝衰竭,9例死亡。

目前,包括EMEA、加拿大衛生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內的多個官方機構都對MTX+LEF聯合用法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而我國1.1類新藥艾拉莫德在安全性方面表現優異,是非常適合與MTX長期聯合的DMARDs。

研究顯示,與安慰劑相比,艾拉莫德與MTX聯用24周,不增加常見不良反應和嚴重不良反應。且艾拉莫德IV期研究提示艾拉莫德的安全性與年齡無關,即便是老年患者也可安全使用。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至於生物DMARDs,雖然目前認為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較低,但研究發現有些特殊不良反應的後果卻非常嚴重,甚至可能致命,因此還是應該受到關注。常用的生物製劑幾乎均有藥物相關性間質性肺病(ILD)的報道。而ILD是RA死亡的重要因素,RA-ILD中位生存時間僅為2.6-3.0年。

英國一項前瞻性研究(BSRBR)納入9,294例使用TNF-α拮抗劑和2,454例使用合成DMARDs治療的RA患者,分析其ILD的發生率,結果顯示TNF-α拮抗劑引起的新發ILD事件顯著高於合成DMARDs(2.9% vs. 1.8%, P=0.02)。

此外,其他報道較多的嚴重不良反應包括: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系統性紅斑狼瘡樣綜合徵等。

RA長病程管理時代:誰是未來的安全性之王?

RA是一種慢性疾病,長病程管理是關鍵。如何優選用藥呢?基於上安全性問題,NSAIDs和糖皮質激素已明確註定只能是短期使用的藥物,無法成為RA的常駐常客,DMARDs中安全性的佼佼者才可能獲得長期應用。

以羥氯喹的視網膜病變風險為例,隨著使用時間和劑量的增加,其視網膜病變風險快速提升。像這樣的藥物,在長期使用時必須權衡獲益與風險。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DMARD艾拉莫德,其短期(24周)用藥的安全性已在國內外的大量臨床試驗中獲得了明確證實,與此同時,艾拉莫德的長期療效更可為人稱道。日本一項研究納入294例RA患者,進行了為期52周的臨床研究,其中部分患者甚至持續使用艾拉莫德達100周。

結果顯示,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升高的累積發生率分別為19.4%和18.3%,但不良反應均主要發生在第4-8周的時間內;即便不停藥,不良反應大多也可自發消退,在第16-100周時,不良反應未較前增加,提示艾拉莫德具有出色的長期安全性。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RA長病程管理中的藥物安全性,你get到哪幾個關鍵點?

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已退出核心地位,而DMARDs,特別是艾拉莫德這樣長期安全性好的新型DMARDs,必將成為RA聯合治療的優選藥物。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安全優效的藥物為RA治療帶來新的變革。

參考文獻:

[1] Day RO, Graham GG.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J]. BMJ. 2013 Jun 11;346:f3195.

[2] 張建環,朱群娣,鍾建明.我院非甾體抗炎藥在治療膝骨關節炎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4,30(04):486-488.

[3] 曹向光,楊華.非甾體消炎藥的不良反應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2017,(4):631-633.

[4] 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2018中國類風溼關節炎診療指南[J].中華內科雜誌,2018,(4):242-251.

[5] Nassar K,Janani S,Roux C,et al.Long-term systemic glucocorticoid therapy:patients' representations,prescribers' perceptions,and treatment adherence[J]. Joint Bone Spine,2014,81(1):64-68.

[6] Da Silva JA,Jacobs JW,Kirwan JR,et al.Safety of low dose glucocorticoid treatme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published evidence and prospective trial data[J]. Ann Rheum Dis,2006,65(3):285-293.

[7] Kirwan JR,Bijlsma JW,Boers M,et a1.Efiects of glucocorticoids on radiological progress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7,1(1):CD006356.

[8] Gorter SL, Bijlsma JW, Cutolo M, et al. Current eviden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glucocorticoi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ing the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J]Ann Rheum Dis,2010,69(6):1010-1014.

[9] 劉升雲,楊璐,張磊,等.甲氨蝶呤聯合小劑量潑尼松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短期療效與安全性[J].中華內科雜誌,2013,52(12):1018. 1022.

[10] Smolen JS, Landewé R, Bijlsma J,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2016 update[J]. Ann Rheum Dis, 2017, 76(6):960-977.

[11] 高素輝. 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不良反應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2012,5( 24) : 20-21.

[12] Hara M, Ishiguro N, Katayama K,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of iguratimod with methotrexate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with an inadequate response to methotrexate: an open-label extension of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Mod Rheumatol. 2014 ,24(3):410-8.

[13] Symmons DP, Silman AJ.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herapy and the risk of lymphom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no clear answer[J]. Arthritis Rheum, 2004,50:1703–6.

[14] Chen J, Chi S, Li F, et a. Biologics-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in rheumatic patients: facts and controversies[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17, 17(3):265-283.

[15] Suda T. Up-to-date informa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J]. Clin Med Insights Circ Respir Pulm Med,2015,9(Suppl 1):155-162.

[16] Nakashita T,Ando K,Kaneko N,el a1.Potential risk of TNF inhibitors on the progression of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BMJ Open, 2014, 4(8):e005615.

[17] Melles RB, Marmor MF. The risk of toxic retinopathy in patients on long-term hydroxychloroquine therapy[J]. JAMA Ophthalmol. 2014, 132(12):1453-60.

[18] Hara M, Abe T, Sugawara S,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guratimod compared with placebo and salazosulfapyridine in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 controlled,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arallel-group study[J]. Mod Rheumatol. 2007;17(1):1-9.

[19] Lü LJ, Teng JL, Bao CD, et al.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614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and multicenter trial[J]. Chin Med J (Engl) 2008;121:615-9.

[20] Hara M, Abe T, Sugawara S, et al. Longterm safety study of iguratimod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 Mod Rheumatol 2007;17:10-6.

中國首部《CSCO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在2018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肝膽胰腫瘤大會上正式發佈。據瞭解,本《指南》在參考ASCO、NCCN、ESMO、AASLD、EASL指南,以及我國2017版國家規範、TACE共識、射頻共識、放療共識、抗病毒指南等一系列專科規範的基礎上,結合CSCO規範撰寫而成。

關注公眾號“MED24”,回覆“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查看更多內容

MED24醫學傳媒面向廣大醫生及醫學生,致力於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醫學視頻資訊平臺。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