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天天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糖果、蛋糕等甜食总让人们欲罢不能。最近几年,很多文章和影视作品都说吃糖过多会上瘾,危害比毒品还大……


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图片来自电影《王牌特工2 黄金圈》

糖真的比毒品还可怕?到底还能不能吃糖?

糖真的不利健康?

人类吃糖几万年都未见问题,糖真的不利健康?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多吃糖的确对健康不利。但这里的糖是指“添加糖”,并不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糖。“添加糖”是指额外添加到食物中的糖,包括蜂蜜和果汁中的糖。并不包括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糖摄入指南推荐我们每天吃糖量不超过50克,如果可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了糖摄入与健康的关系后认为,添加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和肥胖的风险,而肥胖又可能会增加患其他疾病的风险。

因此,人类吃糖几万年都未见问题,是因为吃得少。而现在,我们吃糖太多。

糖比毒品还可怕?

很多人说糖的危害比毒品还要大,甚至会使人上瘾。这类说法夸大了糖的危害。我们都知道毒品有成瘾性。影视作品和戒毒宣传中“瘾君子”毒瘾发作的样子让大家心有余悸,毒品的成瘾性和危害性不言而喻。


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2012年,《自然》杂志发布文章称,糖被滥用的潜在可能性和西方饮食中食糖的普遍性,使得它成为这场世界健康危机中的主犯。

糖也确实有一定的成瘾性——如果你常常吃甜食,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想吃,甚至无法轻易“戒掉”。这是因为当你吃糖之后,大脑会分泌一些让你感到愉悦的成分,比如多巴胺。

但糖的成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积起来的。糖的成瘾性也并不会像毒品那么强烈,糖对健康的影响也不会像毒品那么快速和直接。糖吃多了的危害,证据确凿的是导致龋齿和肥胖,绝不像毒品那样恐怖。

我们还能吃糖吗?

多吃糖不利健康,世界各国也都推荐要少吃糖。

比如,我国最新膳食指南就推荐我们每天吃糖的量不要超过50克,如果可以,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

你天天都在吃的糖比毒品还毒?关于糖的5个真相

甜饮料中的糖含量

而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一般都在50克左右。也就是说,喝一瓶可乐就超过了这个推荐量。

哪些食物中有“隐形糖”?

调查发现,我国人均一年吃掉的糖已达到19.6公斤,与30年前相比整整上升了5倍,平均下来每人每天的摄入也接近53.7克,已经高过了推荐量。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很重视健康,从来不喝甜饮料、不吃甜食。那是怎么吃进去的糖呢?很大原因是因为吃进去了很多隐形糖。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人们如今摄取的许多添加糖其实都是“隐藏”在通常看起来不甜的加工食品中,也就是所谓的“隐形糖”。比如番茄酱,一汤匙番茄酱就包含一茶匙糖。

那么,哪些食物中最容易含有“隐形糖”呢?主要在这些食物中:

1.焙烤食品和面点。

我们平时在市场上购买的面包、甜饼干,含糖量通常都在15%~20%左右;即便是自己动手焙烤,要想做得好吃,糖也不会少。现在很多中式点心,比如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也都要加点糖。

2.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果汁、乳酸菌饮料等等。

一瓶500毫升可乐的糖含量在50克左右,一瓶 350 毫升的乳酸菌饮料,含糖量也在50克左右。市售很多果汁饮料,即使是纯果汁饮料,含糖量也很高。

女生们喜欢的红枣浆、蜂蜜柚子茶等所谓的健康饮料,含糖量也很高。比如红枣浆里的主要成分是红糖,红糖中90%以上都是糖,而蜂蜜的含糖量通常在 75% 以上。

3.日常家庭烹调。

日常家庭烹调也会有很多糖。比如,红烧肉要加糖,糖醋排骨要加糖,八宝粥要放糖,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喝菊花茶要加冰糖……

如何避免“隐形糖”的摄入?

要想控制少吃糖、少吃隐形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日常尽量不喝甜饮料。包括各种碳酸饮料、茶饮料、乳酸菌饮料、果汁饮料、红糖水、蜂蜜水等等,偶尔一次聚会也就罢了,自己平时没事不要主动喝。

2. 即使是纯果汁也要少喝,尽量直接吃水果。完整的水果最好,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

3. 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尽量不吃或者少吃面包、甜点、饼干、曲奇等甜食,自己做面包点心尽量少放糖。

4.尽量养成不加糖的饮食习惯。比如,喝粥不加糖,打五谷豆浆不加糖,喝咖啡不加糖, 做菜也要少放糖。

5.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看营养标签。尤其是那些号称“零脂肪”、“低糖”或“无糖“的食品,一定要注意查看成分和营养素含量。另外,在食品标签中,还有很多东西其实也都是糖,比如玉米糖浆、麦芽糊精等,如果有这些东西存在,说明糖的含量不少。

总结:减少糖摄入量是当前推荐的健康生活方式。我们的确应该少吃糖,但也大可不必谈糖色变。(阮光锋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团成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