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蓬溪政府街上的县政府招待所,有一道要盖好远的招牌菜。提起这道菜,当年曾经有过口福的人都会口水长流,这道菜便是被川人称为熬锅肉的回锅肉。

那个时候,蓬溪县城还没搞旧城改造,现在的天利商业街,就是蓬溪县政府和招待所的驻地。县政府和招待所一北一南排列在政府街上,只是县政府靠北,大门开在北街上,正对东街口;招待所靠南,大门开在政府街,紧挨西街方向。

当时的商业企业还以国营和集体为主,也不像现在宾馆酒楼满街都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县里大大小小的会议,几乎都在招待所食宿。而作为川菜之首的回锅肉,就是在这个时候展露锋芒的。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蓬溪招待所的回锅肉,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曾跟九转还魂丹媲美。一天奔波下来,无论你有多累,只要端一盘回锅肉,再下两碗干饭下去,然后“你娃娃”“你虾子”地跟朋友三四展眼子、冲壳子就精神百倍。

一次,县里召开财政工作会,因为参会人员比较多,会也散得晚,大家肚皮都饿得咕咕叫,而隆盛区的几爷子又坐得倒远不近的,端菜的小哥自然一时半会儿照顾不过来。

看到别的桌子已经动筷子了,当时担任金竹乡财政所长的唐明财,你莫看他个子不高,平时也不多言多语的,但脑壳特别好使,毕竟参加工作多年,一直都跟贫下中农在伙,走了不少的路,也吃了不少的盐,于是眉毛一皱计上心来。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他把端菜小哥喊到桌前,轻言细语地问:“兄弟,你认不倒我了哇?你妈还是我幺兄弟媳妇的幺舅娘哦。”端菜小哥一愣,不是记性不好,而是实在想不起在哪儿见过,但又不敢当着众人的面说认不倒。要是搭口说认不倒,恐怕一桌子的人都会滔他六亲不认,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红着脸含含糊糊地答应:“哦,认得倒!认得倒!”然后转过身去端菜,边走边说:“你们的菜马上就来。”

一会儿,端菜小哥就把菜给端来了,他一边把菜放到桌子上,一边说:“今天的人多,你们慢慢吃。”在要杀各的时候,他还把招待所的招牌菜——回锅肉多端了一盘过来。

1992年9月撤并建的时候,我从石门乡调到回马镇工作,在一个闲暇之余同唐明财从壳子,唐明财摆起他这段光辉历史还口水包沾的。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当时,我还说,这小哥也是脑壳搭铁,明明是占他的欺头,却偏要信以为真。可事后一想也不尽然,中国毕竟是一个熟人社会,公章碗口大不如熟人一句话。虽然表面上大家都认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但在关键的时节,还得看相互之间的渊源和积淀。

同样一件事情,面面相交的自然没有一起下过乡的铁,而要是能够搭上三戚六眷的线则更保险。而一个人一旦占了便利之后,自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二天要是别个遇到什么坡坡坎坎,要想不出手都难。端菜小哥的回锅肉,其实也蕴藏着一种大智慧。(李耘枞)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一盘回锅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