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門檻的歷史門檻,俗稱"門坎"或"門檻兒"。最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後興盛於清末民初,甚至現在很多地方還可以看到。我國最早的門檻實物在元代建築物上,是古代房屋門下方的一根橫木或石條。在古代,豪門大宅門檻兒越高表明房屋主人地位越高。

以北京四合院為例,很多宅院大門口都有門墩石一對。也稱之為“門鼓”或“抱鼓石”,門鼓後部是“門臼”,也就是裝門軸的部位。位於門鼓和門臼之間的部位刻有一個槽,門檻就裝在這個槽子裡。這是活動式的門檻必要時可以取下來的。

在閩南,清朝以前的建築也有很多是這種木質的門檻。例如,南安石井的“中憲第”。但是清末民初以後,很多民居宅院已經改為石質的門框和門檻了。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門檻石在設計上的作用

雖然從現代建築案例上看,高高的門檻已經不常見了。現代的門檻石已經演化成為一塊平常的平板,但是在裝修設計施工中仍然是個繞不開的話題。“門檻”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鋪設地面的時候,經常兩個空間地面所用的材料質地不同,兩種材料無法互相收口。這時利用門檻石分別給兩種材料收口(交圈),這種交圈在施工中被廣泛運用。

除此之外,它在面積較小的室內,可以用來區分出臥室、客廳、廚房、衛生間、玄關、走廊、陽臺等不同功能的空間。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門檻石的生活實用功能

現代私宅,別墅或自建房很多裝的是石質的門框和門檻了。

裝修套房,像外門或浴室門,裝門檻可以提高門扇底部門軸的高度,起到了防水防腐的目的。門檻石鋪設廚房、衛生間地面和客廳

之間,門檻石能起到防潮的作用,防止木地板起拱。

沒有門檻的臥室,門下縫隙導致隔音效果不佳,影響晚間的睡眠質量。

房屋門與地面距離有一定的空隙,微微隆起5mm-10mm門檻可以起到封閉空隙的作用,防止昆蟲和塵埃的進入。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門檻的特殊處理方式

入屋門如因地理環境問題必須設置高門檻,導致跨入困難,可以在室外部位加設踏石,以緩和門檻的高度。

門檻石一般為單塊料,如因客觀原因導致必須分段,一般不能分成兩段或四段,三段比較適合。而且,不能做三等分處理,宜中段長,兩邊稍短,大型公共建築巨型大門因長度、寬度都較大,無法按一般思維設置過門石,可按照其面積設計拼花等。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門檻石特殊意義與風水禁忌

門檻亦門坎,“坎”在六十四卦象中時“坎卦”,坎卦五行屬水,因此猶如水流的表象。水流相繼而至、潮湧而來,必須衝破前方無數極深的陷坑才能繼續向前。所以象徵重重艱險困難,君子因此應當堅持不懈地努力,反覆不間斷地面對人生旅程。

門檻具有遮擋汙物和避邪的作用。門口橫上一道門檻兒,象徵著豎立一道牆,將一切不好的東西擋門外,特別是要把那些邪氣拒之門外,以保一家氣氛祥和。

門檻兒阻擋房屋外面邪氣的同時,也有保護家財不外洩的說法,所以不宜將大門門檻做得比室內地面低,同時顏色不宜太過冷清,宜用暖色調板材。

門檻也是體現禮節的地方。客人進入宅院或屋內,應稍微低頭看著門檻兒,然後抬足跨進門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宜昂首闊步、振振有聲快速直入主人內屋。(除非你是去討債或找茬的)

中國是禮義之邦。在古代,送客時一定要送到門檻兒之外,略表寒喧。若是騎馬乘轎而來的,要看著客人上馬上轎。若是步行而來的,則要目送客人遠去。如果只將客人送出屋門而不送到門檻兒之外,是對客人的一種不敬,被視為失禮。在現代,送客人出門、下樓、上車也是必要的禮貌(主賓非常熟悉的或客人身份明顯低於主人的除外)。

有門檻的地方舉止不能輕浮隨便。古人有“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坎”的說法。就是說,不能站在大門口中間不動,跨過去時不能踩門檻兒,尤其是絕不可猛踩( 民俗中門檻是有神的)。

私宅大門門檻石施工時,各地有自己風俗習慣。一般戶主會在在門檻下面放入一些穀物、錢幣之類的吉祥物,以利家運。

說說門檻石的來歷


#題外話#

古代建築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建築和構件都是中國傳統宅居文化最直接的傳承物和見證物。

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一些四合院遭遇拆遷,有些雕刻精美的門墩石竟然被隨意丟棄。另有一部分被一個愛好古建築的日本人低價收購,運到日本去。

北京之外,因拆建而毀損古代建築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著名影星成龍曾經收購了很多棟面臨拆毀古代建築,將異地搬遷重建,避免了人為損壞。當時,成龍向新加坡捐四棟中國古建築的消息備受爭議。據報道,成龍收藏的其餘古建將會有六棟落戶在北京,還有兩棟落戶在上海,再留兩棟在香港。2016年,成龍為千年古城福建長汀捐贈了一棟徽派古建築。

不管是規模宏大的古代建築還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門檻石,它們代表著我國千百年來建築文化藝術,飽含了豐富的時代氣息。然而,在某些地方、某個時代,卻被國人無視,棄之如糞土,這不能不讓人痛心疾首!

也許在有的地方,“門檻”作為一種“不合時宜”的因素被某些人從現實生活中和記憶中拆除了。但也有一群設計師、建築師和像成龍一樣的業外人士,一直熱衷於中式的建築風格的發揚光大。在這篇文章發表之後,我希望能影響一部分人,在他們的心中,重新構築一個“門檻”,這個“門檻”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