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將走向何方?

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將走向何方?

最近比特幣的身價暴漲,無數人用段子訴說著自己是怎樣和財富擦肩而過的。

而比特幣背後的技術系統——區塊鏈(創造者中本聰原文稱之為chain),也就是“基於IT技術的分佈式記賬體系”也因此被很多人熟知。有了這個超級賬本,會計室、財務主任,或者銀行、保險公司、髮卡機構也許會成為多餘的角色。

未來區塊鏈技術將會帶領我們去哪裡?我們來看看。

演講 / 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 段永朝

(摘自薊門法治金融論壇第20講,發表於《中國金融新秩序》一書中,東方出版社出版,各大電商有售。)

區塊鏈發展的三個階段

在《區塊鏈:新經濟的藍圖》這本書裡,作者把區塊鏈描述為三個版本或三個階段:區塊鏈1.0、區塊鏈2.0、區塊鏈3.0。我們正處於區塊鏈2.0的階段。

1.0是比特幣階段或數字貨幣階段。區塊鏈作為支撐技術讓當年的比特幣火爆異常,但是比特幣僅僅是對現實貨幣的一種模仿,現實世界中錢是用來支付的,買房子、地、飲料、汽車。比特幣僅僅完成了對貨幣職能的粗淺模仿,即比特幣是被花掉的。

但像以太坊這樣的機構出現以後,比特幣就進入了2.0的階段,叫智能合約。任何一種買賣行為都是一種合約,這種合約可以用文字記錄,可以用法律文書記錄,也可以口頭合約。但是比特幣解決了雙花問題,就是一筆錢不能花兩遍。在現實貨幣中,我花出去一塊錢,那一塊錢就跑到對方手裡了,我這兒沒有了,所以一塊錢不可能花兩次。數字貨幣不一樣,一串數字代表了一塊錢花出去了,我這兒還有呢,這叫雙花問題。怎麼防範呢?在IT技術裡就是小菜一碟。

區塊鏈本質可以避免這個問題,智能合約就是交易條件可編程。第一,任何交易都有if then,不管什麼合同都需要假設很多情景,這就是風控。第二,要增加對行為人的可信度,就要假設很多東西。智能合約的意思是指把交易條件變成空格,if then,就是基於區塊鏈的交易,可以受時間的條件限制。如果一筆交易10月1日才到劉紀鵬老師那兒生效,我就把它寫進去,所以我轉給他沒有關係,不怕他抵賴和偽造篡改,因為它和計算機時鐘是綁定的,10月1日0點的時候自動划走,這就是可編程的智能合約。

3.0版叫智慧社會,還沒有到來,但是藍圖已經出現。一個社會是由很多個體和自然資源、生產資源、環境要素扭結起來的。百年前的哲學家馬克思、涂爾幹、孔多賽、孔德,他們看社會學就是牛頓力學觀點,社會就是由人構成的,社會基本單元就是家庭。互聯網學者看這個世界不僅僅看成是人,他們把所有東西都看成condition(環境)。未來的人工智能一定是新物種構成的,新的物種到底是人,還是機器,難以分辨,

這個情況下怎麼定義社會?在一個充分聯結的社會中,怎麼定義社會又要回到基本點:什麼是關係要重新定義,什麼是一次交易要重新定義,什麼是有效認賬的交易要重新定義。在這種情境下,社會的資源、空間、時間都要重新思考,因為統統糾纏在一起了。

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將走向何方?

區塊鏈發展的未來展望

區塊鏈的未來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價值網絡。價值網絡是個太抽象的詞彙,我舉個例子就不再抽象。電信詐騙最近又一次成為輿論的風口,在技術上電信公司真的做得太少,但更重要的是沒有理解互聯網背景之下,這個世界已經不是用交易網絡來衡量的了,而是變成了價值網絡。

5年前,我在阿里巴巴就講過,阿里巴巴被超越的那天一定是一個你們沒有想到的領域,就是交易已經讓位於交往,交易的重要性讓位於交往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學革命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端倪。以往認為經濟學是基礎,社會學是上層建築。但是在一個society network中所有東西都連在一起的時候,突然發現經濟學和社會學發生了逆轉,今天社會學是基礎,社會網絡是基礎,沒有一個人可以逃脫社會網絡的連接。在社會網絡連接上,你處於哪一個階層、受到哪一種輿論力量的左右、受到哪些信息力量的轟炸,決定了你的經濟行為。經濟行為是嵌入到社會網絡中的一個子集,是非常偉大的思想。

價值網絡意味著貨幣、銀行卡、銀行這些沒有必要存在了,或者其職能要重新想象。舉一個通俗的例子,我們今天都怕手機丟了,丟了之後東西沒了,跟怕錢丟了一樣,鈔票丟了別人是可以花的。也怕丟財產,因為這個財產沒有跟個人綁定。但是未來貨幣是不怕偷的,因為貨幣即使偷走了,也花不出去,這就是區塊鏈和比特幣,未來很多東西一定是不怕偷的。未來世界真的需要貨幣嗎?反過來說,在虛擬世界中很多事有價值,但是沒有貨幣來衡量,比如一個點贊,多少錢?因為我們沒有衡量點讚的價值工具,所以出現了水軍,出現了刷信用的產業,如果將來點贊值多少錢,這個問題解決掉,這個世界上會出現五顏六色的貨幣,貨幣和貨幣之間用一種你情我願的方式流動,這個烏托邦真的是令人嚮往,這就叫價值網絡。

第二,計算架構。世界構築在一個強大的計算機上,這不是一個隱喻,而是事實。今天的互聯網已經不侷限於通信意義上的互聯網,還有能源意義上的互聯網、醫療意義上的互聯網、教育意義上的互聯網、商業意義上的互聯網、軍事意義上的互聯網,等等,它們彼此之間早晚要互聯互通。

以後肉體打仗只是一個option。人類就兩件事:第一是講道理,第二要不就打一架。今天有了比特幣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之後,我們發現那些架真的可以不用打,那是太慘烈的記憶。當我們真的萌發打架的衝動時,未來的場景應該是這樣:把你的阿爾法狗“牽”出來,把我的阿爾法狗“牽”出來,下棋下10個回合,下完之後,再看有沒有共識,沒有共識的話,再打一場遊戲。因為真實世界的任何戰爭和衝突,災難都屬於全人類。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衝突留在social space(社交空間)。

如果這樣的話,只有一個比特幣夠嗎?太不夠了,在社交空間中需要有新的憲法、新的交易規則、新的軍隊、新的學院、新的宗教。當然這些social space完全不是現實世界的翻版,可能是三四五重空間。現在的孩子還不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互聯網原住民尚未出生。他們要面臨的挑戰是,在這個世界上有多重人格,而多重人格中一個肉體能不能hold住,這是他們要解決的問題。我們今天的世界還沒到這個地步,就已經打得一團糟了,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多擋住一點點毒素,所有的新型模式都指向互聯網的未來空間。

到了未來,我的假設是這樣的,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傳承積累,我們腦子裡有一個日日用而不知的思想操作系統,冥冥之中左右你的神態言語,甚至夜裡的夢。不幸是帶毒的又排不掉,比方我說“消費者”這個詞彙就帶毒,假設這個世界分兩半即消費者和生產者,生產者的使命就是“快速地獵殺獵物”,消費者的使命就是不要“死得太慘”。什麼是營銷呢?營銷就是讓消費者有佔便宜的感覺,讓消費者樂此不疲地替生產者數錢,今天此起彼伏的營銷故事不就是這樣描繪出來的嗎?但是“消費者”這個詞我們不能不用,沒有消費者、生產者、貨幣這樣的詞彙已經無法交流了,因為這套術語已經存在了200年,已經跨越了十幾代人,約定俗成。要想識別出這個根深蒂固的操作系統,需要認知重啟的勇氣。

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將走向何方?

文章摘自“金融強國之路第二輯”之《中國金融新秩序》,主編劉紀鵬,副主編武長海。東方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