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

qzuser190404123


魏延之死虽然不是诸葛亮生前的刻意安排,但却和诸葛亮有一定的关系。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但在用人上却有两处严重失误。一处是重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另一处就是没有处理好魏延和杨仪之间的关系,导致魏延和杨仪这两位出类拔萃的人才在诸葛亮死后发生内讧,双双覆亡,甚为可惜。

在演义中,魏延是个反面角色,他最大的特征不是出色的军事本领,而是脑后的“反骨”。在罗贯中笔下,魏延等同于反贼,所以诸葛亮从一开始就看他不顺眼,甚至在五丈原七星灯续命的时候,魏延踢翻了灯台,所以诸葛亮临终前托付马岱妙计斩杀魏延也就合情合理了。但是正史中却不是这样的。

正史中的魏延在荆州就跟随了刘备,他凭借出众的能力从基层一步步做到了汉中太守,是个实打实的实力派。诸葛亮是很欣赏魏延的,所以在227年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将魏延纳入丞相府,魏延成为诸葛亮最为器重的的将领。不过这丞相府中还有一人深得诸葛亮器重,他就是杨仪。魏延冲锋陷阵,杨仪处理政务,两人如果能精诚团结,诸葛亮会省心不少,但这两人却是水火不容,让诸葛亮十分头疼。

魏延是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的,并得到刘备的重用,所以有些狂妄,有时难免目中无人,盛气凌人,出口成脏,这非常正常。而杨仪虽然能力突出,但却是个刺头,经常和同事合不到一块,来到丞相府后,杨仪经常和魏延发生冲突。发展到最后,杨仪和魏延在会议上相互谩骂,甚至于拔出刀剑,直要来个你死我活。

下属发生矛盾,领导自然要出面协调刘备是这样处理刺头杨仪的。当得知杨仪和同事刘巴干不到一块,刘备将杨仪调离了尚书台,给了他一个弘农太守的闲职。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冲突,也可以让杨仪冷静思考自己的错误,不失为一个妙招。而诸葛亮作为领导却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不作为,放任两人矛盾持续激化。到临终前,诸葛亮知道他死后没人能镇的住魏延,所以说你们不要管魏延,由他去吧。如果诸葛亮能把杨仪或者魏延之中的一人尽早调离丞相府,我相信两人的悲剧是不会发生的。

那么魏延自己有责任么?这是肯定的。魏延之死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如果他能把性格收敛一点,把姿态放低一点,让态度和蔼一点,也不至于在最后和杨仪的斗争中众叛亲离,只凭王平一句话就让身边的士兵作鸟兽散。他自己只能带着儿子灰溜溜地逃亡汉中,被马岱擒杀,三族夷灭。魏延被杀,杨仪踩着魏延的首级破口大骂,还朝魏延吐口水,说看你这杂碎还敢再作恶!一代名将落个如此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杨仪的结局也不好,他因为嫉妒蒋琬接班诸葛亮而心怀不满,屡次恶意中伤蒋琬,最终下狱,自尽而亡。


石头说历史


说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后杀魏延,这个话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的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后便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听就罢了,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反正没有说一定要杀他。

(诸葛亮剧照)

杀魏延这件事,是长史杨仪干的。诸葛亮去世后,魏延果然不听,还说:“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魏延不撤军,和杨仪闹起了矛盾,还和杨仪在刘禅面前互相告状,说对方要造反。刘禅问大臣,究竟是谁要造反。大臣们都帮杨仪,说魏延要造反。这样一来,杨仪就派王平去攻打魏延,魏延的军队都倒戈了,结果魏延只好自己逃走。杨仪派马岱去追他,把他追上杀掉,又灭了他三族。

由这段历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魏延实际上是被杨仪杀掉的。诸葛亮并没有安排人杀他。

不过,不得不说,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杀魏延,却是间接杀了魏延。魏延之所以走到那种地步,与诸葛亮不无关系。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诸葛亮上台以后,削夺魏延的军权。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让诸葛亮负责政务,让李严负责军队。诸葛亮不是一个权臣,但是为了能够实现军政一把抓,好实现北伐的梦想,诸葛亮开始削夺李严和魏延的兵权。那时候,李严在永安镇守,负责提防东吴;魏延在汉中镇守,负责提防曹魏。

诸葛亮上台后,利用全蜀国一半以上郡县造反的机会,把李严和魏延的兵马调进成都,镇压造反的郡县,又重用马谡,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李严和魏延的兵权。

(魏延剧照)

接着,诸葛亮对李严和魏延进行“移镇”处理。他升魏延为丞相司马、调任凉州刺史。让李严从永安到汉中任汉中太守。

“移镇”是让将领与他所统管的军队分离的最好的办法。一般都会引起将领的激烈反抗。在这里,魏延和李严都不满,但是,因为诸葛亮以北伐需要为借口,把矛盾化解到最小,因此没有出现大问题。

第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让魏延在军中威信丧失。

魏延曾向诸葛亮提出“子午道奇谋”,并且只向诸葛亮要几千兵马,认为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奇袭曹魏。但是诸葛亮没有同意。因此魏延心有不满,多次抱怨。

同时,魏延的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对别人倚老卖老,这样,魏延在军中不但丧失威信,并且失去人心。

(杨仪剧照)

第三,诸葛亮的遗言,隐含诛杀魏延的意思。

诸葛亮在遗言中说,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但是,诸葛亮又让杨仪节制魏延(从魏延当时所说的话“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就可以看出来)。杨仪和魏延一向有矛盾,而且杨仪的性格急躁狭隘(《三国志》又有记载,诸葛亮说:“仪性狷狭。”)这显然有挑起杨仪和魏延矛盾的嫌疑。虽然他说魏延不听,随他的便,但这样一种安排,实际上已经给魏延判了死刑。


张生全精彩历史


因为魏延有才有谋。

诸葛亮为了刘家殚心竭力一辈子,也清楚的知道刘禅的品性,以那样的性情和能力是没有办法压得住魏延这样有能力又有野心的人的,尤其是在自己死后,更加没有人可以制约魏延。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自己的死前,曾经和魏延谈过话,试探过他,但是结果就是直接引出了诸葛亮对他的杀心。由此可见,魏延确实是有野心的,而且还不小,甚至可能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所以,诸葛亮冒着自损八百的风险,也要杀了他。

其实从一开始,魏延投入蜀国,诸葛亮就不看好他,一个可以背叛自己的君主的小人,必然会让人有着防备。

但是刘备当时的事态由不得他这么“刚”,他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自愿投降于他才好,所以才拦下了诸葛亮。不过,谁又知道这是不是诸葛和刘备两人的计谋。毕竟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也并没有杀了魏延,而是等到自己快死了,才准备下的杀手。


忆乡忆客说乡村


孙权曾经评价说到: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从故事的结局来看,孙权说的很对,而诸葛亮也早就知道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在他驾鹤西去之后进一步恶化,所以当时诸葛亮的命令是这么说的,姜维,扬仪,费祎等人先行一步,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同意就随他去。



所以诸葛亮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他不从你们不要管他,你们自己带兵回撤就好了,虽然早年诸葛亮收复魏延的时候就曾执意要杀了魏延,只是刘备等人的再三劝阻之后留下了魏延的性命,而如今诸葛亮活不过魏延,驾鹤西去了,因为诸葛亮谨慎的性格自然要留意魏延,并不是说要杀他,但是作为诸葛亮的秘书扬仪却过分的解读了诸葛亮的意思。

那么魏延当初做了什么事诸葛亮一定要杀魏延呢?那就是因为魏延的反主之心,在古人看来为人一定要忠厚,不然定会一二再而三,就像吕布一样,三姓家奴为了利益杀自己的义父,而当年魏延也是杀主投刘,所以诸葛亮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只能选择杀魏延,后来再三劝阻最后终于留下他的性命。



但是魏延这个人性格比较孤傲,为人比较耿直,所以和很多人的关系都比较僵硬,而且人们都说他身上长有反骨,因为这是不详的标志,所以很多时候魏延在军中得以安宁是诸葛亮的照顾,当然也因为魏延是一位大将,多次建立功勋,尤其是在多次北伐的战争中,所以发生矛盾之后,诸葛亮都是以劝解为主,但是如今诸葛亮不在了,他和扬仪的矛盾就很明显的体现了出来。



开始说到了扬仪过分解读诸葛亮发意思,原本扬仪可以按照诸葛亮的意思直接回撤而不管魏延的,但是扬仪却去探魏延的口风,魏延说到: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后来扬仪率大军走了,魏延听后大怒,这个鸟扬仪怎么可以不听我的话,于是就带着人去阻断大军的退路,当时魏延直接想杀了扬仪,扬仪叫王平去阻挡,遇到魏延之后大骂,丞相尸骨未寒你就敢这样做,吓得士兵都逃走了,而魏延也是逃回了汉中,原本扬仪是可以不管他的,但是扬仪却派马岱去追杀魏延,最后杀死了魏延,还叫人诛了魏延三族。

所以魏延的死和诸葛亮关系真的不大,虽然想过杀他,但是诸葛亮的仁慈之人放过了他,虽然后来魏延阻挡大军回撤有些过分,但是也不至于被扬仪派人追杀然后诛三族。


一个看历史的小矮人




三国的历史,是中国人最爱谈的话题之一。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阅读者、研究者众多。当然,三国演义由于更通俗、更有故事性获得了更多人的喜欢。

关于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觉可惜,有些人感觉可恨,还有人有所质疑。质疑什么?质疑魏延被诸葛亮死后杀掉的合理性。

那么“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后一定要杀魏延”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一定要杀魏延?是如何杀的?

接下来,我和大家详细谈谈。



诸葛亮死后杀魏延,这事是真的吗?

不能说绝对是真的,但八九不离十,这事像诸葛亮的风格。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有相关描述。演义中为了增强故事性,说魏延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马岱手起刀落,这个说法充满了浓浓的戏剧性。

我们不说演义,我们只谈史实。目前通过各种文献来看,《三国志》的说法比较贴近史实,那我们后面主要以《三国志》为基础来谈这事。



诸葛亮死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开了个会,诸葛亮说了些话,什么话呢?《三国志》记载:“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使自发。”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后,你们就撤退,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你们撤退,他想干嘛,由他去吧!

这段话,很有意思,为什么开会不叫魏延?说明诸葛对魏延有意见;为什么不听命令,就由他去?诸葛难道不知道魏延对国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个,综合分析,诸葛亮应该有杀魏延的举动和安排,否则,开会时把魏延招来下命令就可以,总比让魏延自己离开蜀汉要好很多,万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计,罗贯中也是做了详尽的推断,才写出戏剧性的魏延之死。



那为什么要杀魏延?不杀不行吗?

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会发生变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众,而为人又比较高傲。曾经,蜀汉朝廷里人才济济,五虎将一个个勇猛无比,诸葛亮谋略突出,刘备雄才大略、治国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

一是权倾蜀汉,成为刘禅之下,万人之上的人。可刘禅那么软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说不好,又出现一个曹操式的人物,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种现象绝对不是诸葛亮愿意看到的。刘禅虽软弱,但他是诸葛亮看着长大的,如同自己子女。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现这种情况?

二是魏延和杨仪不和,如果这两人同时存在,势必会出现二虎相争,其他朝臣就会分别站队,如此下去,就会形成两大集团,内斗就会损耗蜀汉的根基,这对蜀汉的发展也是大为不利的。

从开会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是倾向于杨仪的,于是放弃魏延成为了必然选择



这样一分析,魏延不死,诸葛亮九泉之下都难以安心。

因此,诸葛亮临死之前,可能详细安排人杀魏延。可是有谁能杀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这样被人杀死的

诸葛亮身死魂灭,杨仪做好了各种准备,然后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军撤退,你来断后。”

魏延当时就火了:“丞相临终前,为什么不通知我?你是谁?我来给你断后?你够资格吗?另外,丞相离世了,我们就撤退?我难道不能带好大军?我们岂能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我不退。”

杨仪没有理魏延,开始和姜维等带军撤退。魏延不干了,百般阻挠大军撤退。



在魏延准备以武力阻挡大军撤退时,将军王平出现了。这个王平实在不算大人物,但胜在忠诚度高,曾经也和马谡搭档过,结果马谡不听王平建议,丢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挡住魏延后,就说了一句话:“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魏延的军队很多人都散了。(我很怀疑这话是孔明留给王平的锦囊)看来,诸葛丞相的威力相当厉害,活着时厉害,死了也很厉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带着儿子和亲随往汉中去了。

此时的杨仪突然下令,让马岱追杀魏延(感觉这是诸葛丞相的第二个锦囊),可怜魏延,之后就死于马岱追杀。

有人说了,马岱怎么能打过魏延,怎么能杀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将。

是的,马岱打不过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儿子和十几个亲随。而马岱带着不少蜀汉精锐,人多势众。

魏延一行尽管彪悍,可是双拳难挡四手,最终被马岱所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看来,性格决定人的命运,此话不假。魏延看似死在了别人的算计中,其实,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蓝风破晓


因为魏延功劳太大,魏延是从刘备时期就跟随了,而且从刘备让他镇守汉中开始,就一直汉中镇守,诸葛亮尚且可以压制他,但是除了诸葛亮之外,其他人是没有办法压制他的。那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曾经也想通过一石二鸟之计,就是把李严跟魏延两个人对调,通过这种方式,削减他们两个人的势力,但是李严不同意。


诸葛亮死后他是要让蒋琬来接替他的班,但是很明显蒋琬的资历不太足,你可以从后来杨仪什么都没得到,他发怨言可以看得出蒋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服,魏延在汉中镇守不服蒋琬,很有可能会导致蜀汉的内斗。这是诸葛亮十分不愿意看到的。

但是怎么样杀掉魏延,而魏延是毫无感觉呢,让内斗的效果降低到极限,所以诸葛亮就采用了麻痹的方式,先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是专门讨论怎么样杀魏延的事情,参加的人员有杨仪,姜维等人。设计好了之后,让一个精通看相之术的人去麻痹魏延,说接下来事情会非常好。


经过这样的布局之后,诸葛亮知道杨仪跟魏延是死对头,所以他故意让杨仪接他的班,魏延肯定会发火,这个时候就引导了魏延一个误区,只要把杨仪干掉,他就夺权利,所以他也没有想到什么投降魏国之类的,或者说占据整个汉中造反等等。

然后就开始绞杀魏延,因为魏延只是想杀杨仪,那是内斗,所以他根本没有准备,非常仓促,结果他的士兵被王平一吓唬全部跑了。诸葛亮可能考虑到魏延会起兵造反,所以他设了好多伏兵,蒋琬从成都带着禁卫军出发,杨仪作为与魏延正面交锋的队伍。姜维作为伏兵,三路齐下一定要干掉魏延,所以最后魏延被干掉了。


蜀汉也平稳交接了,一切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开展,魏延是屈杀的,对于整个蜀汉来说,从事后看诸葛亮这个方法是正确的。所以任何棋子都只是棋子。只要你不是一个下棋的人,都逃脱不了被人摆布的命运。


知常容三国


因为魏延是悍将,后蜀第一武将。

极其守先帝刘备的信任,加上诸葛亮掌权的时候强行打压魏延。

蜀国朝中上下皆为诸葛亮的人,而不是当年陪着刘备打天下的旧部。

没有人情可言,而后蜀留下的那一帮臣子。在军事实力上远不如魏延。不杀,魏延反起来,无人能压下他。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他死后,蜀汉政权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首先是马谡被斩,然后是李严被废,接下来的魏延谋反更是震动了蜀汉当局。

其实魏延要反的不是蜀国,最起码不会是刘婵,刘备的蜀国,而是诸葛亮掌权的蜀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权,蜀国朝廷上下,均为诸葛亮派别的人,李严的被废,也象征着蜀国权利完全旁落。

不过诸葛亮死后,唯一做得厚道就是,他没有篡位。

三国史上第一冤案“魏延脑后有反骨。”

首先魏延是何许人也?

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北还,军事重镇荆州则被曹、刘、孙三家瓜分。 当时曹操据有河北四州、豫州、兖州、、徐州、司州、雍州部分、荆州部分地区,势力依然相当雄厚,孙权占据扬州、荆州部分地区,后来又得交州,国险民附。唯独刘备实力最弱,虽然后来从孙权手中借得荆州的南郡部分地区,但仍然很弱小,刘备势力要生存并发展,只有如隆中决策所言,西取蜀川。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蜀进击张鲁,魏延以部曲投奔刘备,随刘备入蜀,因为骁勇善战,数有战功,所以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深受刘备信任。

魏延是在赤壁之战后,加入刘备阵营,换句话而言,他也是蜀国的缔造者之一。

刘备称帝的时候,需要迁都成都,当时汉中需要大将把守。

汉中拿蜀国的粮仓,是蜀国的建国之本。

当初都猜想由张飞镇守汉中,但是刘备却任用魏延把守汉中。

由此可见刘备对于魏延绝对的信任,不单认可魏延的忠诚,还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这也能看出刘备是很会用人。魏延对于蜀国绝对的忠心,张飞乃刘备的结拜弟弟,换句话而言就是王亲国戚。相比之下,刘备更信任魏延。有这样的大佬,魏延有可能反么?

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为前锋,梦到自己头上生角,问占梦人赵直,赵直说:“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这里说一下为何诸葛亮要必杀魏延?

其实大家说魏延反,有一点很搞笑的。魏延作为断后军。

如果魏延真的要反,带领部下直接投奔魏国不就行了吗?

作为后蜀的第一战将,后靠魏国,难道自己的平台不会更大?

作为蜀国的大将军,他更清楚蜀国的布防,以魏延的军师能力,当时蜀国人能挡?

如果真的要反,就带兵投奔魏国,再领兵杀回蜀国!知道不?

但是魏延没这样做,他选择和诸葛亮政权的杨仪作斗争,如果他是反贼,为何死也要死在蜀国的土地上?

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脉络已经很清楚。

魏延是在刘备手下得到重用,他忠心耿耿的也是刘备。可惜刘备短命

在诸葛亮手下,宁愿用马谡守街亭都不用魏延?

魏延与诸葛亮已经将相不和。

诸葛亮死了留下的满朝文武都是自己派系的人,如果不杀魏延

魏延反了第一件事就是清理蜀国的朝堂。

所以魏延不能不杀

魏延忠心的是蜀国,是姓刘的蜀国,而现在蜀国朝廷都是诸葛亮派系的,所以,魏延反的是诸葛亮的势力,而不是姓刘的蜀国。


飞天琴罗


诸葛亮临终前内心里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仅因为北伐大业未成,他的心里感到焦虑,更重要的是面对当时蜀军内部的情况,他心里十分不安。

诸葛亮非常清楚,蜀军内部杨仪、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杨仪是丞相长史,相当于诸葛亮的秘书长,魏延兼任着丞相军司马,相当于武职的长史,一文一武,是诸葛亮以下蜀军的核心人物

,但他们二人素怨极深。

诸葛亮在的时候,二人的矛盾还不会破裂,诸葛亮不在了,这个矛盾就有可能瞬间爆发,对诸葛亮来说,为避免日后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须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确支持哪一个。

杨仪和魏延各有优劣,他们对蜀汉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于性格,还有就是争权,对此诸葛亮应该很清楚。魏延的优势是军事才干突出,对汉中的情况熟悉,又是刘备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杨仪的优势是长期跟随诸葛亮,行政才干突出,诸葛亮更放心。

选接班人不是选最可爱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选最可靠的、最不会产生的变数的,所以诸葛亮肯定更倾向于选杨仪。而且,从蜀汉内部的情况看,支持杨仪的占大多数,汉中前线的主要人员如费祎、姜维等都站在杨仪一边,成都方面的蒋琬等也支持杨仪,诸葛亮要做选择,得考虑大多数人的意见。

如果选了杨仪,诸葛亮就得处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满而生乱,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召开了魏延没有参加的会议,会上对如何退军做出了安排,预设了两种情况:一是魏延服从退军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军;二是魏延不服从命令,那就分头退军,把魏延甩开。

诸葛亮大概已经预料到后面会发生的事,蜀军的分裂虽然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但现在他也无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损。

所以,诸葛亮放弃魏延并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两难之下的痛苦决择,诸葛亮必须为北伐的数万蜀军将士选择一条最可靠、最保险的道路。

后面发生的事证明诸葛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魏延接到诸葛亮去世并要求退军的命令后,第一个反应是不能退军,因为诸葛亮虽死,但他还在,他要领着大家继续跟魏军打。

但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会封锁不住,蜀军本来士气不就高,后勤压力也大,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对蜀军又会造成新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带领大家战胜魏军实在谈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种冒险。


南门太守


说诸葛亮杀魏延,真是太冤枉他了。

在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跟正史记载还是有偏差的。正史中,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是:“(魏延)或不从,君便自发。”意思是让姜维、杨仪等人在自己去世后带兵撤回,不用管魏延了,随他去吧。

由此可见,诸葛亮并没有杀魏延的意思,可以说,魏延的死不在诸葛亮,而是由于自身性格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魏延这个人。

据历史记载,魏延是蜀汉名将,胆识过人又骁勇善战,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与器重。诸葛亮有多器重魏延呢?从一件事中就能看出来。

刘备在迁都成都,定汉中太守一职时,大家都认为论资排辈,这一头衔应该归属张飞 ,毕竟张飞的声望军功以及与刘备的铁杆关系摆在那里,结果,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魏延,致“一军皆惊”。

将汉中太守这样统镇一方军政大权的重要位置交给魏延,可见刘备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此后,诸葛亮一直重用魏延,魏延也很争气,屡立战功,为蜀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跟关羽有相似之处,就是高傲自负。古有文人相轻,其实武将也一样,自负的魏延就有些看不起刘备的宗亲刘琰和诸葛亮的长史杨仪,且是互相看不上,这就导致了这三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言,派费祎向魏延转达了诸葛亮让他断后的命令。魏延本想凭一己之力,继续北伐,听闻此消息后怒火中烧,选择先于杨撤退。

返回蜀地之后,积怨已久的俩人先后向刘禅上奏,控诉对方存有谋反叛国之心。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魏延并没有叛国之心,他虽然性格坏了点,但对蜀汉的忠心是不用质疑的。但是,也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平时太高傲自负,导致他不会疏通与君臣、同僚之间的关系,朝中军中很多人忌惮他的军威,继而对他敬而远之。

所以,当他与杨仪互控对方叛国时,朝中大臣都选择了站在杨仪这一边,而他平日只顾闷头研究作战方案,带兵打战,也不跟大BOSS刘禅搞好上下级关系,刘禅当然也不会偏袒他啦。

在这场内部同僚争斗中,魏延毫无悬念地被踢出局了。

杨仪没干掉,反被其算计,还被扣上了叛国的罪名,魏延知道大势已去,凭一人之力也无法扭转局势,于是选择了出逃。

可悲的是,出逃的魏延仅有不到十骑,最后被马岱斩于马下,死得甚是凄惨。

由此可见,魏延之死是他与杨仪私人争斗的结果,也可以说是性格决定命运,跟诸葛亮并没有多少关系,所以题中说诸葛亮杀魏延有失偏颇。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首先,魏延是早期跟刘备他们打天下的人,资历老,部下多,刘备在的时候,他是没有其他想法的。

其实,刘备死了之后,魏延便有点想法了,但是,诸葛亮在他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心里打着小九九,熬着了。

再次,诸葛亮一死,朝中便没有人能在制约住他。还有就是刘禅实在太弱了,没有办法跟这开国功臣斗。

所以,诸葛亮为了包住刘家的天下,必须要杀魏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