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走,不必慌張——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人生行走,不必慌張——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行走的力量”蘊含的哲理太多,因陳坤信佛,他對自我的剖析也充滿著無限的能量,有些篇章是需要反覆讀,記錄在本上,最終消化在心裡的。

一個在西藏大地上行走的團隊,在陳坤的感召下不斷突破自我。在行走的過程中,陳坤與十名學生因“禁語”引發的一場爭吵,讓他們的心走的更近了,最終像家人一般相處,也讓大家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陳坤。

書的前三分之一的部分,我對陳坤並無太大感覺,就如我讀此書之前,也並不是他的粉絲,我並不瞭解他,所以談不上喜歡,也不知他的信仰與堅韌。他的暴躁,對學生的態度,對家人的態度都讓我氣憤中帶有幾分批判。覺得他一直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脾氣來了不會控制,然後美其名曰是真實的自己。這樣的理由我不喜歡,這樣的對人態度我也不贊同。對家人的態度恰恰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修養,只因家人在自己的安全心理範圍內,總感覺無論自己怎樣他們都不會離開。但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包括家人,不能因為有著血緣關係或是很親密的關係,就可以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並且很強勢的要求他人一定要做好,即使自己做不到,這就有點強盜思維了。為什麼呢?為什麼自己做不到要讓別人做到呢,為什麼說是為別人好呢?很多事是急不來的,尤其是頓悟人生這種事,是需要閱歷和領悟能力的,自己的人生自己走,自己體悟,才會真正成長。揠苗助長是不會有功效的。

人生行走,不必慌張——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這是開始我的理解,可能一本好書大多都是這樣,開篇並不會讓人十分願意讀下去,但精彩在後,需要耐心去品。後邊三分之二的篇幅,陳坤將自己的經歷與此次行走相連接,不斷剖析自己,毫不避諱的說出自己的脆弱,自己的不足。我一直認為敢於正視自己的人都是勇敢的人。有的人習慣性的為自己辯解,遮蓋自我的缺點,這不是有智慧的人。“人無完人”,誰又是完美無缺的呢?如果已然完美,人為何會有煩惱,又為何要修煉呢?陳坤對自己經歷的闡述,我們很多人都有過相似的經歷,相似的心情,誰都是從懵懂少年一步步走向成熟與穩重的。

很喜歡裡邊的一句話:不在於別人心目中你的樣子,而在於你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如今,我們會很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與評價,別人說個不好,自己就會彆扭很多天,想很多。陳坤有過這樣的經歷,但是他頓悟了,我們也該頓悟了。也許這些話都是別人的無心之談,抑或是他人心情不好時說出的偏激話語,自己卻當真了,是的,你當真你就完了,開始了好多天的小心翼翼與沮喪。我們慣於迎合他人的心思,卻忽略了自己的獨一無二,用“玻璃心”在世上行走,結果就是不僅走不遠而且會支離破碎。周遭人何其多,想達到每個人滿意簡直是無稽之談,所以在世上行走,不必慌張,做好自己,就擁有了全世界。

陳坤說到自己有打坐的習慣,無論他人怎樣的不理解,自己還是堅持著。這種堅忍,是必須學習的。個人喜好不同,生活也就不同,只要是認為好的,能提高自己生活品質的愛好或是習慣,堅持住,不畏人言,也就成就了一個更好的自我。這樣的人都是孤獨的,“高處不勝寒”的意義也在於此。陳坤說到:人就是孤獨的。我上學時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化,琴棋書畫詩書茶,我樣樣喜愛。漸漸的,我發現我朋友不多,而且經常受人非議,人們不願與我接近的理由竟是覺得我太高雅了,不接地氣。當時我很是費解這樣的理由,我也有過迎合他人的說法改變自己的階段。但我發現這樣的我並不快樂,所以我努力尋找現代與古典平衡的方法,人就是這樣成長與頓悟的,在孤獨中成長,我慢慢愛上了這種感覺,當別人在嬉戲逛街時,我在孤獨中沉澱自己。但人總該有一兩個知己的,我收穫了直至畢業多年依然感情不減的閨蜜,在她身上我學到了很多日常,開始變化,但我就是我,只可以變得更好,不允許變的糟糕。我的先生讓我在愛中成長,不僅僅是孤獨的恩賜,我們可以一起談論書本,一起去旅行。曾經,在自己喜歡的事上堅持令我常常感到孤獨,找到與自己同好著是件好難的事,但很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堅持自我,也不覺得孤獨了,因為在堅持自己愛好的同時,我發覺我的羽翼更豐滿了,它可以承載風和雨,而不悔不躁不怨,心靈的豐盈讓我的身體感覺很純淨,這種生活的精氣神很重要。

人生行走,不必慌張——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在此書中,陳坤講到了約束的力量。約束自己是必須的。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生活節奏也是快不如飛,各種誘惑更是應接不暇,如不有約束的力量,沉穩的力量將不會獲得心靈的解放與救贖。做自己的主,努力迴歸本真,敢於擺脫“溫室”,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我。如不狠心一把,永遠不會看到自己是多麼的優秀,不會看到自己可以活得很自由,是身與心都有的自由。

行走的力量,身心都要在路上,耕耘自己,重視當下,行走遠方。

行走的力量,是對自己的鍛鍊與磨練,讓自己在浮躁的社會涅槃重生,人生行走,不必慌張,提升自我,度自己亦是度他人。

人生行走,不必慌張——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