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評電視劇《最美的青春》:一掃電視螢屏的浮華和脂粉氣

《最美的青春》,你看了嗎?8月31日,該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完美收官。開播期間,其平均收視率達1.23%,網絡播放量突破4億次,豆瓣評分8.1。作為一部再現塞罕壩三代人造林奇蹟的主旋律題材作品,《最美的青春》不...

8月31日,該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完美收官。開播期間,其平均收視率達1.23%,網絡播放量突破4億次,豆瓣評分8.1。作為一部再現塞罕壩三代人造林奇蹟的主旋律題材作品,《最美的青春》不僅意外“通吃”了老、中、少不同年齡的觀眾,還將好些“多年不追劇”的人拉回熒屏,業界專家也盛讚其“一掃電視熒屏上那些浮華和脂粉氣”,為主旋律題材劇提供了新的創作思路和啟發。

當然,和許多成功的電視劇作品一樣,這部劇也像一面鏡子,照見了社會,照見了生活,也照見了觀眾自己。

“本以為是個無聊的劇,看了五分鐘就捨不得轉檯了”“一集不落追完,不知不覺喜歡上了爸媽看的東西”“看哭了好多次,請劇組報銷紙巾”“第三次看了,難得的好劇”……開播以來,《最美的青春》賺足了觀眾的歡笑與淚水。

不過在開拍之初,就連該劇主創也一度猶豫。該劇監製、總編劇郭靖宇歷來拍攝商業劇,經再三推辭才接下這一項目,“猶豫的主要原因是投資的來源,主旋律作品在市場上多數會遇冷,拍這個題材要賠錢,這是我們面臨的主要挑戰。”

然而隨著瞭解的深入,三代塞罕壩人歷經55年艱辛造出112萬畝世界最大人工林的事蹟,卻深深打動了大家。“只有在塞罕壩孕育出的苗子,根兒才能在這兒扎得更深,這是創作過程最讓我感動的。”郭靖宇說:“那個時候全國的苗子都送過來支持,成活率卻很低,蘇聯專家甚至斷言這裡種不了樹,最後我們用自己育的苗、自己探索的全光育苗法,幼苗不僅沒有被曬死,成活率反倒更高。這跟我個人的成長道路也很接近,我直到現在都還只是個高中畢業生,影視專業都沒學過,完全靠經驗和挫折才走到今天。”

為了還原塞罕壩荒漠造林的真實面貌,劇組歷時162天拍攝,跨越秋、冬、春三季,戰勝了大風、狂沙、嚴寒,學習林業生產,體驗人物真實的生活狀態與情感,觸及人物最真實的靈魂。“從真實出發,我們一步一步體會到流沙河、七級大風,每個人都特別辛苦,這也是我從業以來最艱苦的經歷,但塞罕壩人每天都在防火、剪樹枝、防治病蟲害,可以想見塞罕壩三代人55年風雨無阻堅持下來,需要何等強大的意志!”導演巨興茂說。“實景拍攝期間,面對像小刀一樣刮在臉上生疼的冷風,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感鞭策我堅持下去。”男主角馮程的飾演者劉智揚感慨說:“再生動的描述都不及身臨其境的衝擊。”“真實的東西才是感人的,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先打動了自己。”女一號覃雪梅的扮演者何雨虹說。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史”

不少主旋律題材作品都有一個通病,就是習慣性地把模範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只做好人好事卻不知道他為什麼會做。《最美的青春》讓大家看到的,卻是一群可親可近的人物。

比如最早上壩的馮程,他來到這個“一年只刮一場風,從正月初一到臘月三十”“天天吃土豆飯,甚至還會遭遇斷糧”的沙漠荒原,起初並不是想植樹造林當英雄,他入黨難、當勞模難、失敗多,歷經磨難,終於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從個人英雄主義走向集體英雄主義;比如三年後響應號召上壩的大學生覃雪梅,她從最初的激進懵懂到後來慢慢有了生活經驗,對馮程從誤會到理解、從友誼到愛情,顯得合情合理;比如塞罕壩副場長曲和,他對馮程從打壓、看不順眼,到後來在批鬥現場把馮程搶救出來,前後的變化也深化了主題……

“很多英模劇裡的‘聖人’是無根無由的,你無法學習,因為你不找到他的根,但是這部劇裡每個人有自己的個人史,每棵樹下都是自己的青春,這讓人物更加可感可信可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說。“寫戲最重要的是寫人,寫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會有缺點,有好人、有壞人,有認識的過程、成長的過程,這群人也才會更加真實豐富,更能走進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群複雜而漸進的人物,劇中還塑造了一個“怎麼捂也捂不熱”的利己主義者武延生。郭靖宇說,在正能量爆棚的塞罕壩,虛構這樣一位沒有原型的“反面典型”,不單是為了增加戲劇衝突,更重要的是詮釋創作者的態度:“從這個人身上,我們希望讓今天的觀眾能看到自己內心自私、虛偽的那一面。可能每個人身上都住著一個武延生。什麼時候你打敗了他,也就昇華了自己。”

“沒有奮鬥和犧牲就沒有崇高”

《最美的青春》中有幾場戲尤其感人:一是塞罕壩下大雪,炊事員老劉頭為趕往壩上送糧,成為“永遠的豐碑”;一是懷著身孕的女大學生沈夢茵工作時意外掉進沼澤;一是那大奎和孟月把孩子們都送往壩下父母處照顧,孟月不小心把兒子給捂死了……很多人感嘆,這三個特殊的犧牲簡直是戲裡的三枚“催淚彈”,越發讓人體會到塞罕壩人的艱辛。

“這些都不是編出來的,而是生活中滲出來的,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據郭靖宇透露,塞罕壩建場時期的犧牲都有其真實的原型,包括捂死孩子的夢魘,雪地裡的凍僵。“塞罕壩上的這種犧牲,看起來都很平凡,並沒有那麼驚天動地,卻更加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比戰場上的犧牲差。”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直言,崇高的信仰一定和犧牲相聯繫,沒有奮鬥沒有犧牲就沒有崇高,沒有犧牲在美學上就沒有悲劇,沒有這種犧牲也就不是“塞罕壩”。

追看《最美的青春》,觀眾深深沉浸於獨屬於那個年代的理想主義和浪漫情懷,卻又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的違和感。“經過多次提煉,人們將塞罕壩精神概括成了十二個字: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導演巨興茂說:“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片‘塞罕壩’,即使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奮鬥與奉獻也是一種有溫度的人文關懷,我們這個時代需要一種精神上的迴歸。”郭靖宇說:“這個時代很多創作者都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了,但我們希望用老一輩造林人的青春故事影響今天的年輕人,讓他們真正懂得:奮鬥的青春終將是無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