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將東吳的智者魯肅給描寫成一個忠厚的老實人,說他沒有心機,總是被周瑜和諸葛亮兩個人給利用耍的團團轉,後來更是在劉備借荊州這件事情上被夾在兩者中間,最後被諸葛亮的花言巧語給說服了,從而將荊州借給劉備犯下了一大失誤。然而我們讀史書的時候卻很容易發現歷來人們對魯肅評價卻是非常高的,都說他是一個眼光長遠足智多謀的戰略家,其深謀遠慮甚至還在孔明之上。那麼問題來了,孫權當初把荊州借給劉備確實是聽從了魯肅的建議,那麼智慧不在孔明之下的魯肅借荊州真的只是因為老實才被欺騙的嗎?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局勢,赤壁之戰時孫劉兩家共同打敗強敵曹操,這個時候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琦還活著而且佔據著江夏,劉備和劉琦關係還不錯也就不太好意思把江夏給吞併,只佔據了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因為南郡比較大,劉備沒有能力全部打下來,所以曹操和劉備各佔了一半。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後來周瑜拼著一條命領兵硬是從曹操手裡面把半部分南郡給奪回來了,南郡也就到了孫權的手裡面。這個時候的三個勢力之間其實依次是曹操孫權劉備,在曹操和劉備的勢力中間插進來一個孫權。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來東吳這麼做的話其實是對劉備有利的,畢竟曹操如果再想要南下的話就必須先攻打東吳才能再打到劉備,東吳等於說成了劉備的第一條戰略緩衝地帶。劉備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讓東吳勢力頂著北方曹魏集團的壓力,而自己安全的去川蜀方向開拓,但是卻非要去搶那剩下的半部分南郡。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劉備最開始是向東吳借這部分地界來著,孫權有點兒不太請願。魯肅可不是一般謀士,他是一個非常有遠見的人,一眼就看出了關鍵之所在,覺得劉備既然想要頂在前面和曹操對著幹正好,讓曹操劉備兩方在前面互相消耗,而東吳躲到一旁看熱鬧。然後他說服了孫權,不僅將南郡還有北邊的區域也都給了劉備,並且還美其名曰的說借給劉備荊州。這樣一來劉備就等於直面了曹操的最前線陣地,而東吳得以安生髮展,悶聲發大財。魯肅的這條計策看起來是讓劉備撿了一個大便宜,實際上是給東吳帶來了很多無形的好處,對於劉備和曹操來說都不太好。尤其是曹操,他雖然遭逢赤壁之敗,但是心中的雄才大略並沒有被磨滅,還是慢慢緩過來了,但是等他聽到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的消息之後,正在寫信的筆都嚇得掉地上了,就可以知道魯肅的這條計策確實是非常厲害的了。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有借荊州自然也就有還荊州這一說了,可是這個還卻不是和平的還了,而是孫權和劉備撕破臉皮打下來的。當初借荊州的時候劉備兵微將少實力最弱,所以才會低聲下氣的好好去借,但是這個時候劉備不僅佔據荊州還拿下了益州和大半的漢中等地,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實力大幅度增強,就連關羽也開始膨脹起來了。況且在關羽坐鎮這裡的數年間一直都安然無恙,他因此就認為東吳的孫權和敵方曹操都是一群無能之輩,本身他又是一名衝鋒陷陣的大將天天窩在荊州也是屈才了,所以開始想辦法安排一下。於是他就把諸葛亮的囑咐拋之腦後,帶兵攻打曹魏,前面還行確實如他所料打了幾場勝仗,後來到了曹操重兵把守的城池就開始顯得吃力了,關羽覺得東吳孫權比較庸弱不敢偷襲自己大本營,就把守衛荊州的部分軍隊也調過來攻城了,才有後來慘敗。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本來關羽就算圍攻襄樊失利還能退守荊州,但是荊州卻被孫權強佔,就是在這個時候關羽也不是很危險,因為他所處的位置完全可以走水路安全撤退回益州劉備那裡,保留實力捲土重來是完全能夠做到的。比如我們都知道後來荊州的一些文官還能夠跑回到益州,那麼關羽為什麼沒逃回去呢?其實並不是他跑不了,而是不想跑。關羽的傲氣是三國時候比較出名的,他不肯聽從劉備和諸葛亮的固守荊州之言,違反將領主動攻打曹軍,結果被孫權偷襲丟失了自己的戰略要地,他知道之後第一反應不是前往益州求救,而是從襄陽撤軍掉過頭來攻打孫權,想要將其奪回來,心高氣傲的關羽咽不下心中這口氣羞愧之下自然不肯去見劉備。

換個視角看三國,魯肅借荊州實則不安好心,關羽被殺另有隱情

關羽最終選擇了戰死沙場,也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雖然非常的遺憾但是也顯示出其氣節之高,所以後來能被一直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