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水河流域文化調查隊發布階段性成果——習水河崖墓 貴州迄今最早的崖墓

习水河流域文化调查队发布阶段性成果——习水河崖墓 贵州迄今最早的崖墓

9月18日,習水河流域文化遺產調查隊發佈階段性成果,確認該流域的4孔有明確紀年文字的崖墓,建立起貴州將來崖墓的斷代標準。同時,還首次在該流域發現漢代聚落遺址。

過去9天裡,來自貴州省博物館、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大學等單位和大學的專家、學者,從習水河源頭出發,對習水河兩岸的文化遺產,開展了初步調查。

在本此調查中,還新發現了一批漢代崖墓,並對兩年前在該流域發現的崖墓進一步甄別和辨讀。調查隊確認,貴州省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崖墓,是位於習水縣大坡鄉建築村海魚村的“海魚1號”崖墓。

結合新發現,調查隊確認,貴州省迄今僅有的4孔帶明確文字紀年的崖墓,均位於習水河流域。其他3孔分別是:三岔河鎮境內的“章武三年”崖墓、程寨鎮紅旗村境內的“白村1號”崖墓、大坡鄉境內“南明永曆四年”崖墓。

基於上述發現和分析,9月18日,調查隊專家組組長、貴州省博物館副館長李飛在小結會上宣佈說,這些有明確文字紀年的崖墓,建立起貴州今後對崖墓考古、研究的斷代標準。

同時,通過辨讀墓刻文字和對比崖墓形式等,確信在漢代時,黔北地區有相當一部分崖墓,系來自四川的匠人開鑿,而黔北崖墓也屬於四川崖墓類型。

據瞭解,調查期間,地下組在習水縣寨壩鎮白騾壩發現了漢代陶網墜,初步判定該區域為漢代聚落遺址。這是首次在習水河流域發現漢代居住遺址,有助於研究漢代人的生活。

發源於習水縣的習水河,是赤水河右岸一級支流,流經習水縣、赤水市和四川省合江縣,在合江縣城附近與赤水河匯合,然後注入長江。歷史上,走水路從長江分道往黔地的古人,把赤水河稱為“大溪”,習水河為“小溪”。

李飛說,結合崖墓、白騾壩陶網墜等發現,可以確定習水河流域曾是川黔兩地文化、經濟傳播、碰撞和融匯的通道之一,沿岸或有較重要的聚落遺址。

此外,習水河流域文化遺產調查組在沿河村莊,發現了一批具有較高美學價值和優秀文化傳承的碑刻、牌坊、傳統建築等。在村民家中,則記錄到明清時期鄉紳文化、家族文化的實物。(黃黔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