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上百年了,清華沒有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你認爲是什麼原因?

一路格桑花199236576


其實吧,讀哪個學校不是關鍵,關鍵的是你自己是否是真正想做點事的人!

第二可能才是學校能否給你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

只不過了,這兩所學校比較高大上一點!

就像我們那的幾所高中,最早,市裡面的高中考好學校考得多,家長們拼了命的把兒子女兒往裡面弄。

最近幾年,鎮上一所高中考好學校的多了,一下子名氣上來了。聽到家長說,現在某某鎮上高中最好,教學質量好!

這不是捨本逐末嗎?說實話,市裡面的高中教學環境,師資力量,都要好點。關鍵是鎮上那幾屆的學生都有幾個厲害的,剛好湊到一起了!也就是說,純屬巧合而已!

當然,有激情,有遠見的,想有一番作為的學校領導人,在塑造學習氛圍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只要你在這個環境中,你自然而然就被感化了!你就有了上進心!

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是核心!

這些高等學府的學生,可能進到學校的學生包括家長肯定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吧,終於到達終點了——站在了飛黃騰達的跳板上,放眼全國其他二流,三流,不入流的學校,自己已經高高在上了!——對90%的人來說,這就是一種成功嘛!

然後進到學校,考試高手如雲,大家開始新一輪的拼命競爭名次!畢竟這麼多年考前幾名或者第一名已經習慣了!全國的高手聚到一起了,掉到幾十名幾百名都有可能,還是得有最後一名吧!這個心理落差怎麼適應,以前都是高高在上的,傲視群雄,突然之間被群雄傲視。不習慣吧!自尊心受得了嗎?怎麼應對?我不知道!

學校怎麼引導的?

班幹部,學生會的成員是按分數高來選,還是別的什麼?

學生在學校比的是什麼?經常談論的是什麼?羨慕的是什麼?做得最多的是什麼?

是房子,還是出國留學,旅遊,豪車,豪宅?還是什麼研究課題?


香蕉與貝殼


是呀!清華大學到現在已經107年還多了,可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走出一位諾貝獎獲得者,這是為什麼?(楊先生暫且不論,在校期間那叫做西南聯大。)

不但這樣,而且感覺當代也沒有民國期間那樣具有影響力和學術氣息了,這是為什麼?

昨天還在群裡討論這中國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和北京大學。

在進入這個話題之前,我們來看看幾個觀點。

1、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的非常犀利的批評了中國的高校。

是的,錢教授批評的沒錯

。但大笨new認為利己主義並沒有錯,恰恰是刻意的消滅利己注意是危險的。當我們刻意消滅利己主義時,很多人會大言不慚的打著利他、大公無私的帽子去幹一些利己主義的勾當。

實踐也證明了,刻意消滅利己主義並不能帶來社會的進步,記得我們的歷史上有一個時期叫“人民公社、大鍋飯”,那個時期並沒有給社會生產力帶來進步,相反餓死了不少人。

2、香港東方日報評論

大學能培養富豪、能培養出政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大學若丟失了學術陣地,那真的就是高校的悲哀。誠然中國的高校學術氛圍的確不如發達國家,但也並非不學無術,而且這也全非學校本身的因素。

3、關於大學排名

坊間極為看中各種國際排名,各種版本、各種討論,要麼認為我們大學排名很高,西方排名按照西方標準,故意壓低我們大學的排名;要麼我們打大學排名很低,一無是處。

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實大學排名就那麼回事兒,看淡一些反而更好,關注學術、不關注排名更接近大學本質。

諾貝爾獎在某些方面代表了最高的學問成就,是所有做學問的人追求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大學沒有在諾獎方面取得成就(學術水平發展的滯後)。

大笨new認為是如下原因所致:

第一:環境


1、生存環境

當年魯迅一年的薪水可以在北京買房,現在清華大學教授一年薪水有多少,教授能拿到手的薪水不足15萬(可能還不足12萬)。

能進入清華大學而且還評為教授的人,應該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努力,這點收入顯然是不符合他們的努力程度。

所以他們得掙錢,很多老師會加班做項目、做課題,不過是為了在京有個住所,然後再有點生活的保障;幾遍不佔用科研時間,但也絕對佔用了科研精力。

在各種電視上看到愛國科學家從國外回來,都說:“這些科學家放棄了國外優異的科研條件。”這真不是說說而已的。

2、科研環境

科研著實是一件奢侈品,科學研究不過是國家拿錢滿足一小部分的興趣和好奇。

顯然我們的科研並沒有這樣的純粹,每一個課題需要:

研究背景——文獻綜述——研究思路——技術路線——預計成果……。既然都已經預計到成果了,還研究個什麼勁兒(當然預計成果很多以論文多少、培養碩士、博士多少等等);還有中國的科研項目幾乎不允許失敗,每一個課題在解題時得出的結論都是科研成果世界先進,這大概不符合客觀規律吧,我覺得很多課題並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成果,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捂上眼睛,不願意看到失敗。

科研不是蓋蓋樓、修修橋、建建壩,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科研不是一下砸個幾十億就可以可以提升,而是一項持續的投入,在你沒有結果和產出的時候你還願意投入

所以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跟國家的發達程度相關(更準確的說跟教育的投入和保障程度相關);我們看到:美國、英國、日本、德國、香港地區、瑞士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常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但很難聽到埃塞俄比亞、特拉尼達和多巴格、埃及、尼日利亞出了什麼像樣的科研成。

3、教育環境

大學的成敗的種子,其實在中小學階段已經種下,當你種下的一粒松樹的種子,那麼在大學期間你可以培育成一棵參天的大樹;當你種下的是一粒豌豆種子,充其量長成一棵豌豆射手。


一所小學的成敗不是他能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初中,一所初中的成敗不是讓多少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一所高中成敗不時讓多少學生考上重點大學;而是這些學校的孩子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什麼樣的人生。

在這個階段給他們堅毅的品格,形成良好的思維,而非把學生看做流水線上的產品,小學的成品是初中;初中的成品是高中;高中的成品是大學。高中有多少老師告訴學生:“現在不是玩的時候,大學有的是時間玩!”

這樣的環境下給很多的學生形成一種什麼樣的觀點?恨不得讓學生記住每一個考試知識點,完全成為應試的產品,二恰恰考試的方式又很是流氓,拿歷史考試來說:我們考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哪一年?西方考的二戰有沒有可能避免?這樣的以不同方式教出來的學生是不同的。

我們中學教出來很多的存儲器,而西方教出來的是處理器,我們希望博聞強記,而西方教育出來思考著。大腦是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信息易得的互聯網時代,思考力遠遠比記憶力重要得多。

第二:形而上學盛行

100多年的歷史,說短不算短,說長比不過牛津、哈佛,劍橋、斯坦福。

但是我們卻經歷了院系調整、高考停考、恢復高考、院校合併、211計劃、973計劃,雙一流等等一系列的事件。

當然初衷都是好的,但客觀上並不見得是好事。

1、院校調整

主觀上說為的是國家建設所需,客觀上講把學術氛圍強行轉到工程技術上,讓許多學校的失去了歷史,恰恰歷史是高校的文化之一。大學在介紹自己時往往喜歡尋根,尋找最遠古的那個根,然而很多高校最遠古的那根連個毛都沒有留下。

2、停止高考、恢復高考。

這個不必言說。

3、高校合併

再一次走入歧途,貪大而棄精,貪多嚼不爛。

4、各種計劃

看似是為了加強學校建設,增加支持力度,然而事實如何,真不好說。

本身各種計劃,給了高校很大壓力,為了所謂成果,甚至不惜造假。

為了這個名頭,哪一所學校沒有花精力、人力、財力、物力去“活動”過?有這份心思不如去研究一下教學研。

5、形而上學

1) 中學、大學很多政治類的課程,先入為主的告訴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是對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是錯的;“可知論”是對,“不可知論”是錯的;“一元論”是對的,“多元論”是錯的,這種哲學教法本身就是形而上學的。

況且不說有多少諾獎獲得者是唯物、唯心,科學揭示的出來的世界越多,讓我們認為人類完全感知這個客觀存在能力越發有限。

2)很多所謂的科學捍衛者,在捍衛宇宙大爆炸、生物進化論時,用一種鄙夷的神態來批評哪些懷疑者,大笨new也是支持大爆炸和進化論學說的,但大笨new也在懷疑這些理論,科學是容得下懷疑的,而太多的不容置疑,讓很多學說在成了死水,成了宗教。

簡單舉個例子:“地球為什麼公轉?是怎麼繞著太陽轉起來的?”就連這樣一個問題都無法解釋,那麼浩瀚的宇宙哪些哲學老師怎麼就一句“可知”概括了?

3)形而上還在忙著批判和打到;我們往往把現在的失敗歸因於一點,或者孔子儒學、或者行政干預、或者高考制度、或者房地產?

然而這並非一事一物所致。

4)學科設置,很多人說中學強化物理弱化英語,有利於科學。

然而偉大力學家錢偉長中學數理化都很差,然而成為偉大科學家,大笨new恰恰認為閱讀、史學、國學、哲學反而更有利於科學;高中階段的數理化無非是記住某些定義、定理、公式、範式、試驗要領等等,通過運用這些來解決有既定答案的問題,所有的問題解決方案都是固定於一兩種,而非思維性的問題解決方案。

如同二戰能不能避免?甲午戰爭清朝獲勝會如何?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等等,這樣的考題沒有答案可以寬泛不固定,但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分析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 德育理念上跑偏

過度強調所謂的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而且不能告訴孩子們正確的方式。我想大多數人努力的動力都是為自己更好的生活。

奉獻、大公無私、助人為樂都沒錯,但是大笨new認為,通過努力在道德框架內讓自己財富增加,生活的更好就是奉獻、就是助人為樂;個人合法財產的增加也是社會財富增加的一部分。

還記得我們的:“公平有限,兼顧效率”嗎?思考一下為什麼分配原則會調整為“公平有限,兼顧效率”。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成語:知促常樂

大笨new的解釋是:自己的努力,應該對符合規律的收穫感到快樂。


大笨new易數學


“我們的大學怎麼培養不出世界級尖端人才

?”錢學森之問猶言在耳。的確,即便是國內北大、清華最頂尖雙一流高校,在培養世界級科學大師方面不可謂不用功,不可謂不勵精銘志。遺憾的是百十年來乏善可陳,顆粒無收,落下培養 “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之稱謂,奈何乎?乃為也!

國內高等教育同歐美高等教育相比較,其差距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寬進嚴出的高教機制。在西方每個人都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力和機會,但能否學成圓滿畢業那靠個人的稟賦和毅力。因此,歐美高校生是通過勤奮刻苦獲得畢業成果的,反觀國內高校嚴進寬出的庸庸散散,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二是能伸能屈的高教作風。西方高等教職員工,其薪水、待遇、升降、獎懲機制,都和其授課質量、學術成果轉換率、綜合滿意度等動態掛鉤,其去留升降評估都有一套完整體系。因而,西方高教師資力量大都學術嚴謹、作風優良、專業紮實,不敢誤人子弟的混日子,更不敢在科研學術上弄虛作假,欺世盜名;

三是敢議敢言的高教環境。西方教育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是:認真探討和研究巳有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但又不迷信任何人的思想、觀點及理論學術成果。對一切文明成果持批判吸收的態度。故此,在西方近一二百的時間中,誕生了愛因斯坦、阿基米德、居里夫人、達爾文、愛迪生……現代的羅布斯等人,無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跨越前者達到峰巔。

如果說獲得諾貝爾獎是代表世界科(研)學成果的一種最高榮譽,那麼其過程必將是艱辛而漫長的執著與探研,持之以恆的探求欲及工匠精神必不可少。從某種層面上說西方高等教育,不僅在體制、機制上其設置合乎科學性,且還在人的精神塑造上亦很成功,不然,近現代全球的科技文明、科學成果出自西方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說句很形象的話,沒有豐富肥沃的土壤,縱有好的種苗也難結碩果,反之亦然,我們的教育缺陷在哪裡?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認知和評判!


手機用戶聽取蛙聲一片


清華大學就是垃圾,出了一些禍國殃民的專家,逮住延遲退休做足了文章,沒有本事為國家大計獻言獻策,只會拿百姓的生計來為某些權益部門分憂,其嘴臉何其醜陋?憑什麼給他的人諾貝爾?他配嗎?


最後的救星


改革開放之後,清華大學出現的幾件事,看看能不能反映出問題的本質。

1,清華大學的水利學者,在破壞頤和園水循環系統的工程設計上面簽字。

2,在網絡,電視節目等媒體上,攻擊趙本山,攻擊二人轉。說二人轉低俗,應當取替。而事實上,自稱清華大學教授的這個人,連綜藝和二人轉都分不清。

3,據崔永元轉基因調查紀錄片,有清華大學教授,自稱喝過草甘膦,比礦泉水還安全。

4,有清華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說,畢業後多少年要掙到多少錢,否則不配做我的學生。

有誰能認為,存在上述現象的大學,會有學術進步?


嚴肅5047


三個原因:第一,還是話語權問題;第二,弱者與強者比寶,被搶奪是最現實的問題,過去幾十年,我們做得很對,保密做得很正確,否則,你的科技創發,很客易被強者“截胡”哦,對於強來來說,這,就不是“指南針”到GPS那麼遙遠,弱者不設置科技發展密秘,是對自已的懲罰;三,明朝中後期形成的思想壓抑的後遺症。


宏字號


現在中國教育的問題很大,清華不出頂級人才。

中國現狀:

一、最大的問題,學生上學是為了什麼?別玩虛的,一個字,錢,為了賺錢,上清華畢業以後可以找一份工資高的工作。問題出在根上

二、相當一部分有條件的學生是不屑上國內大學的,出國留學。


小刀砍大白菜


這都不重要了,重要是把工作做好,把化工企事業管理好,禁止汙染,禁止感染區域。現在全球化學知識都到齊了,沒有什麼發明,改為諾貝爾貢獻獎吧!


TUOTUO庹庹


我看到很多所謂的大v,或者學者,在回答這個問題,洋洋灑灑的很多很多,理由和原因是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他們說的是不是很有道理呢?我認為是的,但是有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都沒有去碰觸,或者說作為一個知名人士,他們不敢去碰觸。那就是政治不要進入校園,校園要有一個自由的科研和教學環境。

曾經的北大,最著名的是什麼大家心裡都有數。蔡元培先生可以拿著政府的錢,罵著政府,我們的哪一個校長,不是由政府來指派的?

由官僚來統治一個學術環境大學怎麼可能出現,頂尖的學術專家。


不幹啥啊


這不能怪清華

拿不到諾貝爾獎的國家最高學府的學校又不是我們一家。因為我們的側重點不同,我們在教育和學習中我們只能跟隨課本走,思想成為一種定態。離了課本就不知就摸不著頭腦。理論為主更是貫穿了小學到大學的教育。實踐往往比理論難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