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萬?對你來說是很多錢嗎?


自從上了理財這輛車後,就一直離不開兩個特性,一個是安全性,一個是收益性。我們經常說安全第一,但實際上,大多人其實都把收益排在第一位,別不好意思承認。

且不說像股票基金、房地產區塊鏈這些東西,有可能賺錢也有可能虧錢,所以這類人群就是湊著收益去的,而大部分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也已經打破剛兌,所以絕對安全的理財產品根本無從談起。

除了安全性和收益性,很多人都忽略掉了理財第三個特性:流動性。

國內第一家P2P平臺成立於2006年,今年是2018年,剛好是網貸行業的本命年,本命年犯太歲,所以網貸行業今年發生了很多事情,彷彿命中註定。

1月到4月份,監管部門給網貸平臺設置了deadline,很多平臺大放羊毛,其實是迴光返照;4月到7月,各地平臺開始出現負面消息甚至爆雷;8月至今,政府出手,雷潮結束,90%的平臺卻出現了流動性危機。

或許很多人都沒有想過,為什麼流動性也能成為危機?深究之後就會發現,流動性危機,背後其實是信任危機;

平臺有金融協會站臺,有國資背景背書,有第三方評級,有政府部門頒發的各種證書,一朝暴雷,血本無歸,投資人維權無望,所以有些人罵平臺跑路、怨政府無能、恨自己眼瞎;

罵也罵了,恨也恨了,該立案的也都陸續立案了,個把月過去,大家心裡的怒氣值也抵消了不少,即使大家都喊著雷潮結束了,但網貸行業依舊是資金淨流出,投資意願極弱;

還有一部分在掙扎在平臺的短期標債轉上,揚言退出後絕對不再碰P2P,就是對網貸的信任半點也無,所以信任危機導致了流動性危機,而能解決信任危機的,也只有信任。

時間往前推八個月,有個土豪朋友問我:如果有100萬怎麼理財?

對理財師來說,這是一道送分題,大部分人都會給出一種標準普爾的資產配置方案,但我知道她想要的不是這個。

我和她簡單交流了一下,充分了解到她的理財需求,未來一年資金配置計劃,以及相應的風險偏好等問題,然後我給了她一天的時間考慮,最終她決定能拿出來理財的錢,只有80萬。

瞭解了前面的那些內容,我立馬給她一套方案,在她知曉理財要記賬、註冊開戶、充值轉賬、記錄各平臺收益率、回款期等很多事情後,她以操作麻煩為由,直接把80萬轉給了我:

80萬說轉就轉,厲害了

他和我說:我把80萬轉給你,你幫我去打理,一年只要達到年化收益12%即可,一年後如無資金需要就再來一年,我拿收益的20%給你佣金,你來當我的理財規劃師,如何?

我第一反應是拒絕的,雖然近年來我自己理財從未失手,平均年化收益高達20%,但我本人屬於激進型投資人,這種性格不適合做理財師,除非能控制住自己的手,不然遲早會虧掉客戶的錢。

但是我拒絕也沒用,她說她已經把錢轉給我,她告訴我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半個月,本來是轉帳後就告訴我的,轉完賬她就忘了,而且我的賬戶多了80萬,我自己竟也不知道。

最後,我接了這差事,事實上,她並非我第一個用戶,我的父母,我的親人以及我的同學,這些至親至熟的人,我敢於幫他們打理,而且貫徹實施保守型方案,完全的陌生人出於信任讓我打理資產的,她是第一個。

說是陌生,其實我們在某平臺融資發佈會上有過一面之緣,當時聊過幾句,然後互換名片,之後就一直保持著神交狀態,沒想到我給她留下了這麼個印象,我問她怕不怕我帶著80萬跑路?

她說看你開B級車,住大豪宅,公眾號盈利能力也不弱,80萬,對你來說很多錢嗎?而且...(此處省略100字誇我的話),我賭你不會為了80萬跑路,八千萬八個億倒有可能。



出於信任,她給了我80萬,也是出於信任,我比自己投資還認真的去配資,然後做了一個方案出來,因為要兼具流動性,所以我針對固收、浮收、短期、長投都有配資,算是比較穩健的操作了。

沒想到剛投進去幾個月,就遇到了雷潮,我開始擔心會踩雷,雷潮結束後,我又擔心回款問題,擔心完P2P,我又擔心經濟下行導致基金長期大跌,總之幾乎睡不好覺,好在我比較幸運。

答應每個月給她的收益從不落下,到期給她本金也基本沒問題,事實上她可能不知道,我中間自己墊了一些錢,這是不合規矩的做法,因為我不想辜負她的信任;

就像很多平臺資金淨流出,短期標需要債轉才能退出,沒有資金流入,又不想影響用戶體驗,很多平臺就自己墊錢,保證了用戶可以按時退出。

我是幸運的,保證了投資的產品都比較穩健,她也是幸運的,在雷潮前選擇相信我,而且在雷潮期完全不管不問她的資金安全,既保證了收益性,也保證了流動性。

其實,墊錢這種操作,如果是平臺接盤也算合規,如果不是,就意味著平臺有資金池,這就違反備案的108條了,但從用戶角度來說,大部分人是希望平臺有這個墊錢操作的,畢竟錢可以拿出來,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一般財大氣粗的平臺都是頭部平臺,像宜人貸、陸金服幾乎不會被流動性所擾,但頭部平臺不代表就安全係數高,前段時間宜信還出現了維權事件,這不,陸金所也出事了。

講這個之前,大家要先搞清楚:宜人貸和宜信,陸金所和陸金服,不能直接劃等號,具體區別可以去查一下,不能劃等號,但是投資時卻要抱著劃等號的決心,不然就會出現唇亡齒寒、一損俱損的黑天鵝事件。



對大平臺,我們不能盲目信任

陸金所這次踩雷的是大同證券,書生沒記錯的話,陸金所至今踩雷不下五次,大同證券已經是第二次了,在同一個坑裡跌倒,也是醉了。

大同證券在2017年成立了同吉系列信託產品,100萬起投,預期收益6.8%,資產託管渤海銀行,資金通過長安信託通道向上市公司神州長城提供信託貸款,通過與陸金所合作包裝成「尊理財」出售。

然而,這些信託產品在到期時並沒有如期兌付,有點像P2P的逾期,在網貸領域,逾期是一個人人都很敬畏的雷區,而且信託行業早就不再流行兜底了,所以陸金所這次,的的確確是踩了個大雷,而且是第二次踩到同一顆雷。

當然,如前文所說,陸金所和陸金服有所不同,陸金服是實打實的P2P網貸平臺,而陸金所只是一個代銷平臺,一旦底層資產賴賬,陸金所可以把鍋甩的乾乾淨淨,投資人連本金都拿不回來。

然而,很多人,包括不差錢的大戶,大家在投資時很少關注自己的錢到底去了哪裡,只是研究平臺安全性和收益性,投資也是基於陸金所的名氣大,大家都還以為這就是個定期理財呢。

宜人貸也有類似的信託產品,但是沒有像陸金所這樣頻繁出事,而這些產品收益率也不高,投資門檻卻高達100萬,這是專坑土豪大戶呀,大戶肯定比小戶少的多,人少維權就難呀,大戶有錢也不是罪呀!



其實說透徹一點,因為經濟大環境不好,各種金融機構及理財平臺出現不好現象也在意料之中,P2P還可以碰一碰, 信託就不要碰了,至少今年別碰,尤其是陸金所的代銷產品不要碰。

不知道會不會收到陸金所的刀片?

在絕對的利益面前,平臺肯定會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投資人的利益永遠是最末位的,即使老司機如我,面對風雲詭譎的投資市場,也要開始學習新的領域,不拿下CFP、CFA兩個證書,如何對得起信任自己的人。

言不輕信,故人不負我;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唯有紮實的功底和豐富的投資經驗,才能在投資領域有所建樹,於我本人來說,比起三年前站在理財門檻時已經看透徹了太多,登高自然望遠。

寫到這裡其實大家應該明白,我整篇文章所闡述的核心就是:信任,但不要盲目,理財是終身事業,還是要堅持下去的,活到老、學到老、理財到老,就這樣。

我的MBA備考也倒計時100天了,要去學習了,明天見。

PS:想要一起理財的朋友,請關注一下本公眾號(cwddss),並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