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终前除掉了一个人,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此人是哪个?如何看待诸葛亮此行为?

羽评郡主


首先,这题有两个地方不成立,第一,魏延不是诸葛亮除掉的,无论阳谋阴谋,诸葛亮从来没有想要除掉魏延。这点《三国演义》是有偏颇的。第二,即使魏延不被杨仪冤枉害死,魏延也不可能为祸蜀汉三十年。所以,不要太高看诸葛亮和魏延了,诸葛亮很无奈,魏延的性格属性早就注定其憋屈的下场。



诸葛亮的无奈,其实容易理解。夷陵之战,荆州集团关,张,黄去世,刘封必须清除,糜芳投降,赵云常年领导禁军,而且年事已老,其他诸将才能,资历和以上几人不能相提并论,只剩下一个魏延了。而当时,魏延和车骑将军刘琰闹矛盾,刘琰是谁?同属荆州集团的高级人士,可惜是个“花架子”。诸葛亮因为刘琰欺负魏延,于是令刘琰道歉,可见诸葛亮是站在魏延一边的。魏延常常因为诸葛亮不用他的“奇计”而抱怨,诸葛亮呢?并没有责怪魏延的意思。诸葛亮需要魏延这面在军中的荆州集团的大旗。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后来的姜维在和蜀汉朝廷的沟通上,就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北伐时被掣肘严重,蜀汉上下也不能形成一股劲。


(影视剧中的杨仪)

而魏延呢?魏延的桀骜不驯,有一部分诸葛亮对他纵容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当时,荆州集团在蜀汉内部,军事是魏延为代表,政治是以蒋琬为代表,后勤和丞相府中事物都是杨仪在负责。蜀汉有两套系统,一套是朝中运行的常规系统,一套是战时走开府系统。而开府系统才是蜀汉人才上位的主要系统。比如,法正当尚书令,诸葛亮却是以军师将军统领刘备开府中的事物。不是诸葛亮官小,而是这套系统的重要性。后来的蒋琬也是诸葛亮丞相开府中长史,再进入朝中,成了接班人。杨仪以他的才能,诸葛亮本来是要重点培养,可惜他和魏延不和,诸葛亮才常常恨二人不平。魏延和杨仪,一个荆州集团军事上一号人物,一个是荆州集团政治上的二号人物,诸葛亮不得不头疼。

(魏延)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魏延到底有没有参与,在历史是有争议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魏延是没有参与这次机密会议。《三国志》转引的《魏略》,魏延是很可能参与了这次会议,甚至诸葛亮还明确要求魏延不要马上发丧,只不过杨仪依然会陷害魏延。从历史记载来看,魏延存心谋反是不可能的。可当时杨仪和魏延都上书对方谋反,魏延却终究成了蜀汉朝中要清除的一方。究其原因,主要是魏延个性问题,也有一部分杨仪是负责丞相府事物的身份问题。所以,在朝中的费祎,董允等重臣一致支持杨仪,魏延就成了“过街老鼠”了,连部下都反叛了。不过害人者终害己,杨仪因为嫉妒蒋琬,最终也害死了自己。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魏延在蜀汉朝中的地位高,但是人缘薄,没有政治头脑。即使没有杨仪这事,魏延想要出头,也是难了,要影响蜀汉三十年,那就更难了。


大飞熊ヽ骑士


如无意外,诸葛亮临终前除掉的那个人,该是魏延。

魏延其人,颇有勇略。在蜀汉的军人集团里,魏延不是一个人入伙,而是带着部曲的。三国是乱世,一般的世家富贵豪族为保境安民,往往招募私兵,称为部曲。汉制,一部为千人,部下设曲。周瑜投奔孙策时就有部曲1000多人。因此魏延在荆州时加盟蜀汉团队,算是风投入股,是刘备荆州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刘备遇之甚厚,为了帮助魏延建立功勋,带着他入蜀作战,授其牙门将军。刘备在219年做了汉中王,封五虎上将,魏延也领了镇远将军,把蜀汉集团的北大门汉中都交给他来把守,当时记载是“一军皆惊”,因为所有人都以为汉中太守必定是张飞做得。因此,足见刘备看重。221年,刘备做了皇帝,魏延又被授镇北将军,仍驻汉中。

(魏延不是白身,他有部曲)

在夷陵之战前后,关羽、张飞、黄忠等老将以及新生代将领多已凋零,因此魏延与诸葛亮一起稳定了蜀汉局势。魏延曾作为军中前锋,多次出击魏国,最后官位做到了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候。在蜀汉内部官位排行榜上,除了诸葛亮、刘剡,就只有魏延官位最大了。而刘剡虽然官拜“车骑大将军”,但这个人没有什么真本事,只会当时名士清谈,因此并不掌握实权。魏延实际上处于蜀汉军政集团2号人物的位置。

刘琰倚靠自己的老资历,与魏延有矛盾,诸葛亮让刘琰写了检讨书。书成后,不管他怎么哭求,又把刘琰给打发回成都了。因此诸葛亮并没有如演义里所说认为魏延有反骨,要在临终时设计杀他。直到五丈原事件前两年,诸葛亮还对魏延颇有回护,打压了当时名义上的二号人物。

可是魏延自恃功高,又是武人出身,对丞相府长史杨仪很不满。这并不难理解,作为诸葛亮的首席秘书长,必然要贯彻诸葛亮的意志。可是魏延对诸葛亮用兵谨慎的做法有不满。“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本来就一肚子火,性情又高傲无人(关羽倒是跟魏延相好),官位大,脾气也大,在蜀汉朝廷里是一个人见人愁的刺头,敬畏有加。可是“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杨仪,行事真小人也)

诸葛亮去世前,曾召开过紧急作战会议,没有召魏延参加。诸葛亮打算徐徐退军,让杨仪先行,姜维居中,魏延殿后。魏延大为不解,按照顺位继承顺序或者按照军事正常流程,此时魏延在军中的官位是最大的,指挥权理应由魏延来继承。杨仪担心魏延不同意,就派了蒋琬来探口风。魏延应该信得过蒋琬,就和盘托出,表明自己不愿意撤军。蒋琬应付了一下,回去报告杨仪。他们就按照诸葛亮去世前制定的退军策略,不管魏延,先行退军。

魏延被连摆两道,心里又急又气。他自己一军在前,辎重粮草无着,无法继续进行作战,退军时安排他做殿后,实际上是将指挥权都交给了杨仪。魏延和杨仪两人水火不容,杨仪以诸葛亮遗命的方式接管了军队的指挥权,这让魏延难以接受。

魏延见到杨仪军已经准备归计,就自己先发撤兵命令,赶在杨仪前面撤退,还烧掉了栈道。杨仪也知道魏延存心生事,因此也星夜兼程。魏延和杨仪两人都分别上书刘禅,指责对方谋反。

刘禅问董允和蒋琬,他们两个都是文臣,平时见多了武将的飞扬跋扈,心里本就倾向于文臣。他们虽然与诸葛亮交好,可他们是鸽派,并不支持北伐。因此他们在这时,都选择了支持杨仪。

刘禅就让蒋琬带着御林军北上,平定叛乱。

魏延在前方还不知后方已经将他定性为谋反,他还派兵占据了南谷口,准备以叛逆的罪名诛杀杨仪。

杨仪军中的何平大声叫阵说:“丞相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叛乱?”蜀汉军队都知道诸葛亮平时与杨仪、姜维过从甚密,因此士兵们都认为这次魏延是错的。魏延控制不住军队溃散,最后只好带着几个亲信想逃亡到汉中。杨仪让马岱追上去,杀了他。

魏延的人头送到杨仪案前,杨仪将之弃之于地,还踩上两脚,说:恶奴,看你还能跟我做对?!全然没有国失良将的悲痛。可见其人心性品质,不以谋国为重,何堪为主帅谋主?

(刘禅)

这时,蒋琬军还没有到,杨仪就将魏延人头送到军前,蒋琬就带兵回成都了。魏延被诛杀三族。可叹魏延散尽家财追随蜀汉政权23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魏延不可能是叛乱,如果他要叛乱,为什么还要往南走?直接往北投降司马懿不就行了?所以魏延往南来,只是想杀掉杨仪,拿回军队指挥权(魏延怀疑杨仪假传军令,借诸葛亮去世擅自乱权)。

那么,诸葛亮有没有有意要除去魏延呢?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因为魏延的性情高傲,类似关羽,与蜀汉集团的荆州集团的很多人都搞不来关系。作为蜀汉集团硕果仅存的老将军,魏延一旦成势,这些文官将没有一个能够制得住他的。这与诸葛亮建议刘备杀刘封的逻辑是相同的,其最大目的是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在生命弥留之际,放弃了有冒动倾向的魏延,转而启用他的“君子党”。

可是,这样并不符合诸葛亮的精神用兵的策略。如果诸葛亮故意把魏延逼上绝路,那么怎么可能让魏延殿后呢?难道不怕魏延一咬牙,带着所部军马投降了司马懿?

所以诸葛亮应该是没有诛杀魏延的计划的,他特意把姜维放在队伍中间,并告诉杨仪和姜维,如果魏延不肯定,就不管他,你们先退。诸葛亮认为魏延不会造反,他所有的部署,都是逼迫魏延就范,乖乖退军。可诸葛亮没有算到,这短短几天事态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预计,魏延和杨仪互告谋反,最终两军火拼。

那么,魏延如果不死,是否蜀汉就亡国了?

这是有极大可能的。

与刘封类似,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已经尾大难掉。那么,以魏延的军事设想,必然会发动风险系数高的奇袭活动。而诸葛亮认为胜算不高,打过去只是白白损失蜀汉的国力和人口,因此一直制约着魏延的用奇之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魏延之死,也算是一个阴差阳错的结局吧。蜀汉集团几乎所有的重要官僚都希望魏延死,他怎么还能活呢?


而知而行


看题主这个意思,大概是说诸葛亮设计诛杀了魏延吧?很遗憾,这个标题不但是标题党,而且说“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魏延之死,不仅和诸葛亮的设计毫无关系,并且对蜀汉来说是一场严重的内耗。

魏延之所以拒绝班师,根本不是因为他想谋反,也不是因为他不爱戴诸葛亮,而是因为他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认为打仗的事情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死就改变原先作战计划,哪怕是蜀汉最高决策者诸葛亮也不行。所以他就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我魏延还在,我还可以接着打的嘛!

但问题是,谁敢让你打呢?尽管诸葛亮临终前曾下令:如果魏延不听命令班师你们就自己撤不管他,但是作为刘备身前的爱将之一,此时蜀汉武将集团里面资历最老的将军,魏延如果真的不撤退,会让人怎么想,是不是这家伙要搞事情?毕竟在迷信的古代,魏延这个名字,是要帮魏国延长寿命吗?

偏偏魏延还和丞相府长史杨仪是死对头,作为丞相府的“丞相”,杨仪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大秘书长。魏延的这种举动,在他看来无疑就是把他弄死的好机会。所以在他的上下活动之下,魏延成了反贼,并且最终被杀。而杨仪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不久以后他也被以布衣之身处死。

杀掉魏延,使得蜀汉失去了他们立国以来最强悍的将军(可能没有之一),也让他们陷入了内斗之中。而仔细想想,内斗,不正是中国人最经常玩死自己的方法吗?



青言论史


若以历史而言,诸葛亮临终前并未除掉任何一人,更谈不上“使蜀国灭亡推迟30年”。

正史中,虽然诸葛亮234年去世前数月,发生了蜀汉元老刘琰因当众SM老婆而被司法机关判处死刑的闹剧(演义中将此事后挪到姜维时代),诸葛亮去世后则发生了魏延和杨仪争权失败,怒而作乱,最终身死的惨剧,但没有任何史料证明这是诸葛亮安排的。而此二人之死也决谈不上使得蜀汉灭亡推迟30年云云。


所以,这里题主问的应该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

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临终除掉的,当然就是魏延了。原文如下:

又唤马岱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嘱曰:“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岱领计而出。少顷,杨仪入。孔明唤至榻前,授与一锦囊,密嘱曰:“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

等到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真造反,在马岱的支持下杀奔汉中。汉中城下,杨仪按照锦囊妙计行事: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延大笑……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乃马岱也。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这就是演义中“遗计斩魏延”的故事,用于表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照演义的战争逻辑,魏延在当时称得上天下一流的猛将,如果魏延作乱,虽然蜀汉不至于灭亡,但确实可能带来较为严重的危害。而诸葛亮安排的计策,则使得蜀汉以最小的代价消除了这个隐患。

对于诸葛亮此计,站在《三国演义》角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因为演义中多次借诸葛亮、旁白和其他人的口,说了魏延久后必反的预测。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个活神仙,他说魏延久后必反,魏延就是久后必反,而事实后面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判断。

其实,以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素来表现,不但自高自大、桀骜不驯,而且人品也一般,多次在蜀汉阵营内部煽动斗争,例如取西川时候跟黄忠抢攻,四出祁山时候煽动陈式违背诸葛亮命令等。诸葛亮在日,还能制约魏延,诸葛亮一死,要判断魏延作乱,都不需要诸葛亮这种活神仙的预测(历史上,倒是孙权预测了魏延在诸葛亮死后必然祸乱国家)。所以,诸葛亮安排计策除掉魏延,从安定国家立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再说,诸葛亮安排的除掉魏延计策,也并非是临终前把魏延叫进帅帐,直接一刀砍了。要是那样,虽然干净利落,却是杀之无名。诸葛亮作为依法治国的典范,断然不会如此。实际上演义中,魏延在诸葛亮禳星借寿的紧要关头闯进帐来扑灭主灯,直接导致诸葛亮挂掉,姜维要怒斩魏延,都被诸葛亮制止。诸葛亮给马岱设的锦囊计策,也只是在魏延已经造反的情况下,才由马岱杀之。如果魏延不造反,那么他并不会被诸葛亮的计策所杀。换言之,如果魏延自己知趣守法,诸葛亮的遗计是不会伤害他的。这也反过来确认了,演义中的魏延,和历史上一样是找死。

话虽如此说,站在魏延自己的角度,在还没造反的时候,就被诸葛亮这么安排设计针对(虽然针对的是假设魏延造反的情况),想必也是非常郁闷的。尤其在嘉靖本中,诸葛亮上方谷就安排马岱截断道路,想要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堵在上方谷烧死,后来上方谷大雨,魏延才侥幸逃脱性命。之后诸葛亮又安排马岱过去如此这般的推诿杨仪,获得魏延信任,从此成为诸葛亮安插在魏延身边的卧底。如此种种苦心安排,魏延若知定然心寒无比。也难怪一些三国爱好者用演义去套用历史,得出“诸葛亮煞费苦心打压魏延”的结论了。


巴山夜雨涮锅


作为看了很多遍《三国演义》原著的我来给大家回答这个问题吧!诸葛亮临终前除掉的人就是魏延,确切地说是临终前安排了如何除掉魏延,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被除掉的,为何诸葛亮要除掉魏延呢,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造反!

当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蜀地起事之时,关羽带兵攻打长沙,魏延杀死太守韩玄投降刘备,诸葛亮见过此人之后便命人推魏延去斩首,刘备不解,诸葛亮告诉就被此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刘备将信将疑,最终在刘备和众人的口舌之下诸葛亮无奈留下了魏延的性命!

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最后一战中,诸葛亮夜观天象知道自己大限将近,于是留了三个锦囊妙计,其中一个便是如何除掉魏延,诸葛亮将如何杀死魏延的锦囊妙计给了杨仪,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谋反,两军阵前,杨仪按照诸葛亮锦囊里所说质问魏延是否敢大声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毫不犹豫大喊了三声“谁敢杀我”,第三声还未喊完,马岱从身后杀出一刀砍掉了魏延的头!

诸葛亮之所以安排好自己死后如何除掉魏延,是因为诸葛亮料到魏延会在自己死后谋反,因为此时的蜀国除了魏延再无大奖可与魏延抗衡,况且魏延的势力在当时最大,刘禅又是一个不顶用的君主,所以诸葛亮设计除掉魏延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行为,倘若诸葛亮不除掉魏延,蜀中大乱,魏国定会趁乱攻打蜀国,那么,蜀国就会提前灭亡!

所以说,诸葛亮的这个行为确实让蜀国推迟灭亡30年!


草根说电影


历史不会重演,魏延当时掌握蜀国四分之一的兵权,管理不好对蜀国的确是灭顶之灾。所以从这方面讲除掉他的确使蜀国推迟灭亡很多年。

魏延此人是和黄忠一起投诚过来的,诸葛亮在世时有一次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该撤而不撤。诸葛亮发现魏延的确是一员猛将,可是就因为猛起来不计后果,打乱全盘计划的好大喜功,用好了是个李云龙式的人物,用不好会把蜀国葬送。

还有一次建议从另外一条道路直插魏都被诸葛亮否掉了,自此后诸葛亮对他留了一手。就他的建议后世有很多称赞他的大胆行动,称是蜀国唯一的一次可以出奇制胜的机会,让稳重保守的诸葛亮给错过了,的确直插敌方首都这一步是个好棋,可是给诸葛亮三个尴尬的选择:

1)魏延可能突袭成功,可是后续兵力没法跟上,最终还是可能失败。

2)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可能没有准备,一旦去了被消灭,真要把这只队伍折掉,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蜀国是多大的损失?

3)魏延本来就是降将,再带着这么多兵一去不复返,对智谋著称的诸葛亮来说是不是个大笑话?

对上有刘婵这样的昏君,下有刘关张意气用事破坏联盟,损失惨重的局面来说,诸葛亮怎么都是一个悲剧终结者,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魏延去瞎闹的!


黄蜂二师兄


诸葛亮临终前并没有交代要除掉谁,尤其是魏延。只是受《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影响,大家都认为,诸葛亮临死前密令马岱斩掉魏延,而魏延也从一个忠臣变成了一个奸臣,有谋权篡国的嫌疑。那么如何看待魏延这个人,又如何看待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呢?听我慢慢为大家分析!

诸葛亮病笃,临终前没有写下任何纸质文字,而是秘密的召开了一次会议,交代了自己死后大军的去向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有

丞相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魏延并没有在列,因为魏延此刻作为行军先锋,在前线与魏军对敌!那么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通知魏延来参加会议呢?从会议内容我们可以推测出来: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会议内容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让魏延领军断后,姜维次之,共同护送大军安全返回汉中。关键是后面一句,如果魏延不遵从命令,那么大军就自行出发撤退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诸葛亮对魏延不放心。那么诸葛亮为什么对魏延不放心呢?这也是后来魏延被诛杀的直接原因。

大军出行,讲究进退有序,政令一致。而诸葛亮在临死之时,却发出这样的奇怪命令,一方面让魏延领军断后,一方面又让大军自行出发撤退。由此可见,诸葛亮预料到了自己身死之后,魏延有可能会违抗军令,不服从调令。这也是魏延是叛臣的直接证据。

果不其然,诸葛亮死后,由于没有手书,长史杨仪为了稳妥,让费祎前去试探魏延的态度,看魏延是否会按照诸葛亮的安排,依令断后。

令费祎没有料到的是,魏延不但拒绝了领军断后的命令,更是以三军主帅的姿态表示:丞相死了还有我魏延在,怎么能因为一人的死而荒废北伐大业呢?可令丞相府官员领军护送丞相灵柩返还成都,余部在我的率领下对抗魏军。魏延随之要求费祎与自己联名写下文书,安排蜀军抗敌及返回事宜,并且通知军中将领。

费祎假以应允,并且安抚魏延道:长史杨仪,不懂军事。我回去通知他,相信他一定会服从这样的安排。那么魏延此举是否不妥,有篡权的嫌疑吗?我觉得有。

行军途中,偶遇主帅突丧,最快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大家公推一个威望最高的人来暂时继任,这样的话可保大军稳定。

例如刘备与夏侯渊争夺汉中之战,在定军山双方交战时,夏侯渊被蜀军将领黄忠所突袭,命丧当场。后魏军迅速公推张郃为主帅稳定了军心。这种情况放到诸葛亮身死时就应该是这样的,由杨仪和费祎牵头,组织军中将领及丞相府成员进行公开推选,选一个威望最高的人来暂时统领蜀军,然后遵照诸葛亮临死安排,统一调度大军行留问题。

如果真的这样做,那么魏延能够当选的几率很大。虽然杨仪一直不服魏延,但是在军中,魏延的威望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那时候魏延可以顺利的安排防守或者撤退的问题,但是魏延没有这样做,杨仪也没有这样做,最后才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混乱。

魏延和杨仪两人有矛盾,而且是不小的矛盾。魏延是诸葛亮在军事上的依靠,而杨仪是诸葛亮在军中管理上的依靠。但是很可惜,两人都心高气傲,相互看不顺眼。有几次,魏延甚至有捉刀要杀掉杨仪的举动。所以说,两人之间的仇恨在很早就已经埋下引线,只是在诸葛亮临死之后才开始引爆。

其实魏延在费祎走后就已经开始后悔了,他感觉杨仪不会听他的。魏延随之派人来见杨仪,询问大军如何安排,杨仪以丞相遗命为由,说大军要即刻撤退,返回成都。魏延知道后大怒,在杨仪还没有领军撤退时,自己率先领军南下,跑到了大军前面,烧毁走过的栈道,然后领军堵在南谷口,断了蜀军归路。

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魏延此刻是这样想的:诸葛亮死后,论威望我应该是军中主帅。况且我先前已经与费祎共同联名手书,安排了全军进退事宜。而你杨仪公然违抗我的军令,那就是谋反。

杨仪则不这样认为,杨仪认为诸葛亮临死前安排了全军撤军,那就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你魏延拒不执行命令,擅自改变丞相遗命,有谋权篡位的嫌疑,你那是谋反。

于是两人都各写了一道奏折送到成都,状告对方谋反。刘禅得到奏章后惊慌失措,急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刘禅问丞相府留守官员蒋琬和董允,两人到底是谁谋反?蒋琬和董允都担保杨仪,说魏延谋反。从此刻可以看出,

魏延的人缘有多么的不好。

于此同时,魏延和杨仪也开始兵戎相见。杨仪派王平和魏延对阵,在道义上,魏延明显吃亏。为什么呢?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威望还在。因此丞相遗命,有巨大的号召力。魏延是自认为自己现在是军中主帅,并没有得到大家认可和公推。此刻魏延领着蜀军内讧,大家都心向杨仪。

于是王平简单一句话便瓦解了魏延众军,王平说:

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就敢如此放肆吗?随后,众军散去,魏延成为光杆司令,带着自己的儿子逃跑了,后被马岱领军追上并且斩杀。

因此,从整个事件可以看出,诸葛亮死后的蜀军内讧事件,魏延要负很大的责任,而自己兵败被杀,也是咎由自取。至于如同题目中所说,使蜀国灭亡推迟了30年,这种说法明显夸大了魏延的能力。当时如果魏延真的有这么大号召力,也不至于被王平轻松瓦解士众,最后兵败而死。

而诸葛亮这种安排,其实是不妥的。诸葛亮临死前那个会议应该让魏延参加,这样的话不会发生以后的悲剧,或许蜀军还能保留一名能征善战的大将!


每日趣评


如果硬要说诸葛亮临终除掉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只能是魏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剧情。

大致是诸葛亮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又野心勃勃,“久后必反”,因此在临终前,安排马岱锦囊妙计。等到魏延果然造反,得到马岱的支持,杀奔汉中城下。杨仪按照诸葛亮的安排,问魏延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魏延刚叫一声,就被身边的马岱一刀砍于马下。

当然,题目说的其实并不准确。诸葛亮并非“临终前”除掉了魏延,而是在死后依靠预留的计策除掉魏延。此外,魏延被杀,也未必“使得蜀国灭亡推迟30年”。魏延虽然是蜀汉后期少有的猛将,他一个人还达不到灭国的本领。

既然是讨论三国演义,那就要按演义的逻辑。演义中,诸葛亮就是个通天彻地的活神仙,能掐会算。他说魏延会造反,魏延就是会造反。而且演义中的魏延,不但桀骜不驯,而且确实品性有问题,多次在蜀汉阵营内部煽风点火或者挑起内部斗争,就是个火药桶。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后将其除掉,从国家安全战略角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再说,诸葛亮也并没有说一定要杀死魏延。他安排的锦囊妙计,是当魏延造反后,由 马岱在身边将其铲除。如果魏延死后一反常态,居然老老实实不再造反,跟着北伐军回归成都,那么马岱也不会杀他。换言之,诸葛亮虽然算准魏延必反,但也并没有因此“提前杀”魏延,而是留了后手:只有魏延造反,才会被杀。从这个角度说,诸葛亮这个行为是完全合理合法,光明正大的。

至于历史上,并非诸葛亮安排杀的魏延。魏延是在诸葛亮死后自高自大,不服从诸葛亮遗嘱。先是企图武装政变夺取领导权,失败后更悍然发动叛乱,焚烧栈道,企图将整个北伐军主力置于死地。此举引起了全军公愤,连魏延自己的部下都一哄而散,这才被马岱所杀,可以说咎由自取。


天外村药房


诸葛亮临终灭除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蜀国的两个隐患,武将魏延,文官杨仪。

二人在外界评价不高,但诸葛亮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他俩,因此在世时候俩人唯诸葛亮命令是从,不敢违逆,尚且风平浪静。

魏延和杨仪都算从荆州来的老臣子,资历都很老,诸葛亮已经对自已的后事安排妥当,知晓自他之后再无第二人可驾驭此二货,为了蜀国的长治久安只能寻机带走两人。

魏延不用说了,没明白什么回事,脑袋就被砍了。

对待杨仪是网开一面,除了自个作死,那就怨不得别人。

重病猛纠,对杨仪,诸葛亮还是托付信赖,由其领兵退,激斩魏延。

杨仪自诩大功,不满诸葛安排人事,最终被告发,入狱自裁。

非常厉害的心理杀招,魏延死于自傲,杨仪死于不满,诸葛亮临终定下除去隐患的计略完全实现。


鸿哥iouyh福小铺


诸葛亮计划让杨仪率主力撤退,魏延断后,姜维居中,如果魏延不从命,大军就自先开拔。这里并没有记载诸葛亮会预料到魏延会“造反”,也没有授予杨仪和马岱锦囊妙计的情节。

这样安排是考虑到魏延桀骜不驯,任性而为的性格缺点,万一他不从,还有姜维作为第二道防线。而把姜维夹在杨仪和魏延之间也是考虑到这两人水火不容的现状,平时开会费祎都要坐在他们俩之间,不然两人就要掐架。


如果诸葛亮真的神算,预料到魏延会反,就应当找机会招来杀掉,免得将来后患,相信诸葛丞相有这个魄力,类似的活诸葛亮干过,当初刘备的义子刘封就是诸葛亮认为有后患建议刘备杀掉的,所以诸葛亮临终前并没有主动安排除掉谁。

其次魏延真的“造反”了么,如果魏延要反,很简单他有三个选择,第一率本部直接倒戈,投降司马懿最干脆。第二先按兵不动,等杨仪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他多年镇守汉中有这个能力。第三迅速杀回成都,篡夺蜀汉政权再回军对付杨仪。只是魏延没有选择任何一条,他的主张是不能因一人之死废天下之事,应该继续进军北伐。

魏延的职务和威望都比长史杨仪高了不知有多少,如今非但自己轮不上统帅三军,还得放弃北伐,最后只能听和他一贯不和的杨仪号令为他保驾断后,他心里不服,但这和“造反”是两完全码事。而费祎也得负一部分责任,他被杨仪派去魏延军中传话并打探魏延的态度,当费祎知道魏延否定了计划,为了自己能脱身采用缓兵之计,和魏延从新商讨了谁治丧,谁留守,谁继续北伐,还煞有介事地签名公布全军。



等费祎回到杨仪处,一切按原计划进行,魏延才发现被人忽悠了,长期积累的对杨仪的不满终于爆发。事态的发展到如此地步,当时在五丈原的诸葛亮根本就没有预料到。

魏延得罪的是董允,蒋琬,杨仪,费祎等人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和前线文官发生摩擦即便上书刘禅也百口难辩,魏延在失控的情绪下做出错误的选择,和杨仪大军对垒,失去道义上的立足点,树倒猢狲散没有人支持他,身死族灭也是咎由自取。



最后魏延的死和蜀汉国运有没有关系,反过来讲,如果他不死,如果他兵变成功掌握蜀汉政权会怎样。在军事上人们所熟知他的“子午谷奇谋”,魏延必定孤注一掷,当初为什么诸葛亮不同意这条计策,是因为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多,经不起大的损失。

如果到时长安守将夏侯楙闭关拒战,以逸待劳,长安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蜀军属于长途奔袭,一旦拖延日久丧失战役突然性,奇袭战会变成相持消耗战,补给线漫长,这恰恰是蜀军最坏的局面,别低估了对手,魏延想到过这些么。他是将军只知道打仗,顶多一军事家,可诸葛亮不光考虑打仗,还得盘算政治军事风险,他是军事家但又是政治家,考虑的问题就要多几层。



诸葛亮没有预见局势会发展很快,最后导致魏延身死,确实无形中替蜀汉消除了一个军事冒险主义倡导者。说替蜀汉续了30年命就有些牵强,如果让魏延尝试一次他的奇谋,失败和胜利概率都百分之五十,至于失败了会不会马上引起蜀汉灭国,笔者认为还不至于,当然仁者见仁。



这里倒是有必要再提一下杨仪长史,依照他在魏延死后的表现,诸葛亮将衣钵传给蒋琬是对的。此人工作能力是很强,但后来暴露的心胸和气度实在令人失望恶心。诸葛亮的身后交待没有看错人,后主将杨仪安排了个虚职,处于蒋琬之下。导致杨仪在以后的日子里牢骚满腹,大逆不道,有悖君臣的话屡屡出口,最后自尽。可见这人的档次不高,如果当年诸葛丞相走眼让他主政,那真的会短了蜀汉的寿。

从这个角度讲诸葛亮的人事安排,杨仪是不是另外一个诸葛亮临终前解决的人呢,只不过是让他自取灭亡而已,蜀汉亏得没让他当家,无形中也算多续了命。

(胡乱写的,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