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戒尺」還給老師!

把“戒尺”還給老師!

老師該如何管學生?近日,有媒體專門就此做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77.9%的受訪者支持教師用適當的方式管學生,私下批評、適度當眾批評和通知家長是接受度較高的的方式。

中國人歷來講求“嚴家出好兒,嚴師出高徒”,“嚴”可謂是對師者的基本“人設”。漫漫人生路,道路多險阻,遇見一位負責任的好老師,實乃一大幸事。古今中外,那些在各自領域內有所作為的佼佼者,多有“嚴師”相伴。在王羲之的鞭策下,王獻之練字磨盡18缸水,終成書法名家;在福樓拜的嚴格要求下,莫泊桑苦練小說基本功,終成一代文豪;在華羅庚的朝督暮責下,陳景潤潛心鑽研,終成數學大家……師者的嚴格,增強了學生的自制力,也釋放了學生的潛能,所謂“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把“戒尺”還給老師!

但反觀當下,我們的校園教育似乎正患上一種“軟骨病”:對學生罰站不敢罰久,批評不敢說重;只要家長一來鬧,學校多半處於弱勢,接著老師被要求寫檢討、扣工資……現在,甚至連“老師管學生”這樣天經地義的事都要搞個調查來尋求輿論“支撐”,足可見問題的嚴重性。俗話說“嚴是愛,寬是害”,在教育上寬容放縱,只能讓孩子愈發放飛自我。一方面,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倘若在學校還不受管,勢必愈發乖張任性;另一方面,學生如同樹苗,如果沒有必要的懲戒示其規矩和底線,極易長成“歪脖子樹”。校園教育的“軟骨病”,看似是對孩子的“呵護有加”,實則是另一種不負責任。

“教不嚴,師之惰。”管學生,是老師的權利,更是義務,“不瞭解懲戒,老師就放棄了一部分自己應盡的職責”。可現實中,老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下手中“戒尺”,化身不得罪學生的“好好先生”,顯然有著更深刻的社會原因。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學生和老師之間、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相互不信任。一些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以至於養成了玻璃心:似乎自家的孩子誰也碰不得說不得,語氣稍重就是“變相體罰”。家長杯弓蛇影,老師如履薄冰,這種信任感建立不起來,管學生就會成為一種心理負擔,成為老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無奈藉口。

把“戒尺”還給老師!

教育不能“一味發糖”,也不能僅是“辭嚴色厲”,摒棄這兩種極端思維後,或許還有一條“中間道路”,那就是把“合理懲戒權”還給老師。保證老師“戒尺拿得穩,腰桿挺得直”,加強師生、家校之間的信任感,應成為整個社會努力的方向。

整理:開圓教育中心 微信:kaiyuans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