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羣雄逐鹿到巨頭隕落,531新政後誰來叱吒風雲

自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2013年的"雙反"再到今年的"531新政",我國的光伏几番沉浮。下面就讓小編帶著大家坐上光伏的時光機,看看我國光伏的發展史。

1958年,我國對太陽能電池展開研究,1971年太陽能光伏電池第一次成功應用至東方紅二號衛星上去。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大張旗鼓,開始發展起來,一批批光伏界的新星巨頭企業如雨後春筍冒出來,如無錫尚德、天合光能、英利等。1998年,我國提出建第一套3MW多晶硅電池及應用系統示範項目,英利抓住機遇,順勢而上,成為國內光伏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同時,各地紛紛建立組件封裝廠,2002年無錫尚德建成10MW 的多晶硅電池生產線。隨後太陽能紛紛成立,使光伏產品的生產能力大幅度增長,2004年全球太陽能光伏產業呈現巨大增長態勢,2005年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產量達到了50MW,2008年產量一度達到2589MW。在這一段時間中,歐洲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全球的供貨能力,尤其是高純多晶硅產業環節的產能擴張速度無法滿足市場增長的需求。據調查顯示,那會晶硅的利益是最高的,多數"擁硅為王"的企業紛紛崛起,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天合光能、晶科能源、尚德電力、昱輝太陽能等企業都在美國上市。這一個時間段,光伏成了巨頭們紛紛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

盛久必衰這不是個傳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的光伏企業受到嚴重衝擊,之前信奉"擁硅為王"的無錫尚德首當其衝,成為金融危機光伏產業的受罪羊。在2006年,無錫尚德與多家公司簽訂了70億美元多晶硅供貨合同,金融危機爆發後,多晶硅的價格一下子由每公斤428美元價格下跌至120美元,無錫尚德一下子遭受嚴重的虧損。雖然金融危機給我國的光伏企業一些打擊,但他們似乎覺得這只是一次小小的風暴而已。風暴過後,光伏企業繼續野蠻生長,持續發展,整個中國的光伏企業可以說沉浸在"擴張"的喜悅中,一點也沒察覺另一場風暴即將到來。

2011年,歐美開始對我國光伏市場展開反傾銷反調查的"雙反"政策,光伏市場快速萎縮,無錫尚德、賽維等應聲倒下,光伏企業一度陷入死寂。為什麼一次"雙反"那麼輕易的把國內的光伏企業打趴?原來我國的光伏企業對國際市場產生的依賴是無所披靡的,國內生產的光伏產品90%銷往國際,而生產光伏產品的組件90%依賴進口,在"雙方"政策的壓迫下,我國的光伏企業瞬間就面臨破產、重組的境地。

從群雄逐鹿到巨頭隕落,531新政後誰來叱吒風雲

2016年《巴黎協定》的生效,我國的光伏終於又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式生長。數據表明,2013年起,我國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連續5年都是位居全球第一。

今年的"531新政"給國內的正處於發光發熱光伏市場澆了一盆冷水,降了降溫。光伏界甚至傳言"光伏將死",光伏企業紛紛減產、降價、裁員等,光伏企業貌似籠罩在2012年光伏寒冬,驅之不散。但"531新政"帶來的不單單只是負面的影響。反過來看讓國內的光伏企業意識到應該從注重發展規模轉變為中式產品、新技術發展方向為重點。一定程度上幾句光伏市場化競爭,淘汰制造端落後產能,光伏行業不斷加速整合,促使行業資源朝著優質企業彙集,經歷這一次整合後,光伏行業會發展的更加順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