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你的工資變少?看完這幾點就知道了

1,為什麼到手工資總比合同上的少

許多企業強調,目前吸引和激勵人才主要還是依靠提高工資待遇。在求職時,職場人最關心的也就是待遇問題,能拿到多少錢關係著最終的職業選擇。

但工作後,職場人就會發現,自己實際到手的收入可能會比合同上約定的要少一些。為什麼會這樣?說好的高薪呢?

值得注意的是,招聘啟事和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通常是“稅前工資”。但是,實際發到員工工資卡里的,是“稅後工資”。

稅後工資=稅前工資-個人所得稅-五險一金。

所以員工實際到手的工資比合同裡的工資少是非常正常的。

為什麼你的工資變少?看完這幾點就知道了

2,為什麼 每次加薪,只那麼幾十元?

在實際操作中,員工的到手工資往往包含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金等多種類型。

如果,員工與公司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僅為基本工資,而拿到手時的工資還包括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等的話,就會出現加薪只是在基本工資的基數上上調,最終的加薪會比較少。

因此,員工在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時,最好標註清楚工資的類型。

此外,企業依據效益水平、勞動力供求狀況、員工能力貢獻等自主決定工資。加薪是企業以自身生產經營情況等為依據,綜合考慮下提升員工工資水平的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工資指導線並不具有強制約束力,其主要作用是為企業與職工開展工資集體協商以及企業自身合理確定工資增長水平提供參考依據。

因此,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經營狀況,合理調整員工工資。

為什麼你的工資變少?看完這幾點就知道了

3,為什麼我的工資總比平均數據低?

每當相關部門發佈平均工資的主要數據,不少網友就會戲稱“拖了大家後腿”,覺得自己的工資是被增長了。

平均工資是指稅前工資。實際上,各行業、各地區工資有差距,每個人對平均工資增長的感受也不盡相同。

但是,“平均工資”是個關鍵數據,它是有關部門制定社會保險徵繳基數、計算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制定最低工資標準等的重要依據,將影響社保繳費基數上下限、影響公積金繳費基數上限、影響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影響最低工資標準的制定等。

4,為什麼到7月 到手收入會變少?

一到7月,就會有員工發現,到手工資比上個月少,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7月是繳費基數調整的月份。

個人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的繳費基數是以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資收入來確定的,所以當職工上年度的工資有增長的話,今年的社保及公積金繳費基數就會有增長,因此按規定扣繳的個人繳納社會和公積金部分就會有增長。

所以有職工會發現,實發工資有所減少,而減少的部分已進入了個人養老、醫療保險及公積金的個人賬戶中。

因此,會在7月調整繳費基數的員工,會發現自己到手的工資會比上一個月要少。

5,公司能扣我工資嗎?

在一些情況下,公司是能夠扣員工工資的。

例如,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當然,還有一些情況下,公司不能隨意扣除員工工資,例如基本工資不能單方面隨意更改、加班工資不能隨意降低、不能隨意降低勞動合同中已約定的工資、試用期工資不能低於最低工資。

因此,當得知自己工資被扣除時,還需要仔細核對是不是可以扣除的款項。

6,節假日加班收入是日工資的3倍還是4倍?

根據規定,法定節日的加班費是3倍工資,大多人都認為當天的收入所得,就是原來日工資的3倍,也有報道稱,這是錯誤理解,應該是原來工資以外的3倍工資,所以應該是4倍工資?那麼,哪個理解正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相關規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300%的工資報酬。

在這一條款中,明確了加班工資支付是針對“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而法定休假日是不計入工作時間計算的,是法定標準工作時間以外的,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工作時間必然是高於正常工作時間。

因此如果單位安排職工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話,應該是在原工資基礎上另外增加3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