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17岁的少年同治载淳开始亲政。由于第二年便遽尔驾崩,因此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之处,相反倒是惹出一桩大风波。刚刚亲政没多久的同治居然打算重修圆明园(这是同治一生唯一自己拍板的大事,夭折)。消息传出,举朝无不瞠目结舌。虽说此时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起义已被镇压下去,毕竟战乱之后各项事业方兴未艾,这要花多少银子啊?

最着急的莫过于恭亲王,他此时是领班军机大臣,又是皇上的叔父。见自己的侄儿刚亲政如此任性胡为,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不得已,只好写奏折进谏了。于是他挥毫奋笔疾书奏折一封,提了八项建议:停目工、戒微行、远宦寺、绝小人、警宴期、开言路、惩夷患、去玩好。写完又怕自己的分量仍然不足以打动同治帝,于是又找来醇亲王奕譞、惇亲王奕誴、孚郡王奕譓、额附景寿、奕劻、大学士文祥、宝鋆、军机大臣沈桂芬、李鸿藻等9名重臣一道联名上疏,希望以此让皇上幡然醒悟,迷途知返。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同治帝接见外国使节

十大臣的奏折送上去了,然而却仿佛石沉大海一般香无音信,并不见同治召见群臣商议此事。过了几天,十大臣凑在一起合计,觉得这样不妥,万一同治帝没看到奏折呢,还是一起去面圣比较好。计策已定,十大臣便决定趁宫中演戏之机递牌子面见同治帝。

谁料进宫一看,同治皇帝坐在龙书案前,手中捏着奏折,面沉似水,气色不正。奕訢心一沉,暗叫不妙,只得连忙率众人磕头。果然,同治帝也不等大臣们起来,便兀自大嚷起来:“你们这些大臣好不饶舌!说说停工的事儿也便罢了,如何又说出其他事来?”十大臣头也不敢抬,心中暗暗叫苦,不知这位小主子是何主张。

奕訢贵为皇叔,毕竟地位高些。待同治怒气稍息,徐徐回复道:“皇上,臣下所奏,确实不止停工一事,还有其他条陈,请容臣一一讲来。”说罢,也不待同治答应,便从袖中取出奏折的到本念了起来。

谁知还没念几句,同治“啪”的一声,将手中的奏折往地上一摔,站起来怒气冲冲地嚷道:“别念了,你们不就是说我当不得皇帝吗?奕訢,这位置我不坐了,让给你,你来!”

此言一出,十大臣顿时乱作一团。文祥闻听此言,连连叩头,眼前一黑,居然晕了过去。醇亲王奕譞痛哭流涕,泣不成声。其他大臣也纷纷落泪,七嘴八舌地苦苦劝谏。只有奕訢黑着脸,低着头,不发一言,他是真的被这个侄子激怒了。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奕䜣是领班军机大臣

同治看着这些老臣,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又说道:“你们说我微服私访,可有证据?竟敢污蔑我,实属可恶!”

奕訢此时再也忍不住了,抗声说道:“陛下,据臣所知,某年月日,陛下曾经到过某处;又某年月日,陛下又曾到过某处……”他口讲手划,竞分毫不差。

同治被说到痛处,脸上一阵红一阵白,一时居然哑口无言。他咬着牙看了看兀自滔滔不绝的奕訢,蹦出几个字:“不错,你却是如何得知的?”

奕訢此时也顾不得许多,直起身来说道:“臣子载澂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同治再也忍耐不住:“奕訢,你欺朕年幼,跋扈弄权,你和儿子一起把持朝纲,结党营私,莫非是要逼宫不成!朕……朕要重重地治你!来人,拟旨,革去恭亲王一切差事,降为庶人,交宗人府严行管束!其子载澂,一并处理。”

闻听此言,十大臣大惊之下竟然呆若木鸡。醇亲王反应过来,膝行几步连连叩头:“陛下,请息雷霆之怒,收回成命,不然……臣只有一死以谢天下了……陛下……”明白过来的几位大臣也纷纷附和。只有奕訢跪在旁边,木着脸一声不吭。同治怒气更盛,向前一步,指着奕譞:“好啊,你要以死相逼,朕就成全你。拟旨,革去醇亲王爵位,与奕訢一体处理!”

正当闹得不可开交之时,李莲英从殿外跑了进来。叩头道:“皇上,两宫太后有旨,宣您速赴弘德殿见驾。”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慈禧老佛爷

同治一听要见母亲,只得把心中的怒火勉强压了一下,向十大臣吼道:“还待着干什么?朕要去见太后!你们这些狗奴才,差事都别干了,回家听侯发落!”说完袍袖一抖,气冲冲走了出去。

原来,同治与十大臣在养心殿闹得不可开交,两宫太后早就听报事的太监宫女说了个一清二楚。慈禧闻听此事心中十分不悦,尽管重修圆明园是同治的主意,但其实背后却是慈禧自己的意思,聪明如奕訢者怎能想不到这一点?

在慈禧的调停之下,这场闹剧总算草草收场。在慈禧的斥责之下,同治痛哭流涕,从此再不敢自作主张。奕訢官复原职,然而猜忌和怀疑的种子却已种在慈禧心里。

少年同治帝刚亲政 为何差点杀了奕訢恭亲王?都是洋鬼子惹的祸

影视剧里的恭亲王与慈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