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飛:守護生命的「鉛衣人」

姚龍飛:守護生命的“鉛衣人”

姚龍飛:守護生命的“鉛衣人”

21年前,姚龍飛是一名初入大學校門的青澀少年,“醫路”無悔,寒窗苦讀。從武漢大學醫學院學習臨床醫學專業,到踏入宜昌市一醫院神經外科,再到主攻神經介入亞專業,他學醫、從醫之路歷經艱辛,卻始終堅定執著。

如今,姚龍飛是市一醫院神經外科神經介入亞專業的“技術擔當”,從支架置入到複雜動脈瘤及血管畸形治療,一身鉛衣書寫醫者仁心。

7月26日上午,查完房又參加疑難病例討論後,姚龍飛返回辦公室,才讓我們得以領略這位“精誠”醫生的精彩故事。

“精耕細琢”樂無窮

“‘神經介入’這種治療方式沒有敞開的刀口,在血管機的引導下,用一根細長的導絲,深入‘敵後’,直搗‘黃龍’。一個直徑不過3毫米的針眼,便是留在患者身上的手術痕跡。”姚龍飛興致勃勃地介紹著他的專業先進之處。

6月2日晚7時許,市一醫院急診科收治了有頭痛、嘔吐症狀的患者劉先生(化名)。接到會診通知後,姚龍飛通過其症狀初步懷疑該患者動脈瘤破裂出血。30分鐘後,CT血管成像顯示結果與他的判斷吻合,確診為動脈瘤破裂出血。

“儘快手術,時間就是生命!”姚龍飛及其團隊一邊制訂手術方案,一邊聯繫患者家屬。然而患者妻子吳女士(化名)遠在北京,獲悉情況後,吳女士收集了診斷病例、手術方案,希望先請北京的專家看一看。“姚醫生,我們已經清楚手術很有風險,但我們信任您,一切後果我們承擔!”隨後,吳女士撥通姚龍飛電話,同意手術並提出由劉先生在宜昌的妹妹籤同意書。

經過一系列術前準備,劉先生被推入介入導管室。“開燈,導管導絲準備。”隨著一聲聲指令,姚龍飛將細若髮絲的導管與導絲遊走在患者的血管中,從股動脈向顱內置入支架及彈簧圈栓塞動脈瘤……

這是一臺充滿風險的手術,術中使用的血管機帶有X射線,姚龍飛身著15公斤重的鉛衣、鉛帽,歷經4個小時順利完成手術,而他渾身已被汗水浸透。這副厚重的“鎧甲”卻給了姚龍飛與死神賽跑的勇氣與決心,他說:“這輩子沒想過脫下這身鉛衣。”

患者住院10天后順利出院,在出院之際,姚龍飛又接到了吳女士的電話:“我們宜昌醫學真了不起,水平都趕上國內一流了,救了我老公的命!”這一次電話裡不光是信任,更充滿了感激。姚龍飛打趣道:“您又把手術資料給北京專家看了吧?您這樣,我壓力很大啊。”

在病人生命岌岌可危時力挽狂瀾,這背後是數十年知識積累和無數次的操作訓練。

2001年,大學畢業後的姚龍飛進入市一醫院神經外科,開始了他的行醫生涯。他每天加班值班,讀書到深夜,憑著強大的毅力和極高的悟性,他的技術在短時間內就取得了飛躍。專業知識愈是增長,姚龍飛愈清醒地感到自己視野的狹窄。2011年,滿懷著求知渴望的他去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深造。多年來,他每週都堅持利用兩個晚上空閒時間,到手術室用模具進行顯微神經訓練,力求“精耕細琢”。

如今,姚龍飛能嫻熟開展顱內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等介入治療,顱內幕上及幕下淺層佔位病變的顯微手術治療,面肌痙攣及三叉神經痛等神經功能疾病的手術治療,他用靈巧的雙手為眾多患者撐起了“保護傘”。

溝通交流建“互信”

“我最喜歡和病人、病人家屬聊天,聊透了才能性命相依。”姚龍飛說,患者找醫生就診,就等於把生命交給了醫生,特別是危急重症患者的生命,時刻在死亡線上掙扎,通過深入交流更能瞭解他們的需求,制訂更為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工作上,姚龍飛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時刻保持著嚴謹的態度。每次從門診回來他都要去病房看看,早上查完房,下午他還會再去病房轉轉,有時哪怕是在上下班路上看到病人家屬,他也會停下來叮囑兩句。

有一位垂體瘤患者入院後,細心的姚龍飛發現患者隻身一人,並沒有看到家屬、朋友陪伴或探望。通過與該患者聊天,姚龍飛得知,這位患者因為月經紊亂被查出患有垂體瘤,吃了三四年藥後實在不想再繼續長期吃藥,便瞞著家人到醫院要求手術切瘤。

“手術有效率和併發症你考慮過嗎?一刀切下去並不能保證從此‘一勞永逸’、不用再服藥……”聊天過程中,姚龍飛給患者進行著科普教育。他一直提倡“適度醫療”理念。他說,對於靜止期佔位的腫瘤可以定期隨查,外科手術是一種治療方式,不是所有的腫瘤都要“一刀切”。

名醫孫思邈在《千金方·大醫精誠論》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而姚龍飛正是這樣做的。他常說,做醫生最重要的是要有醫德,要用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讓病人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通訊員張東昇 向熙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