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完全落實,醫療界將會…

如果“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完全落實,醫療界將會…

今天話題源於前幾天國家衛計委的一場新聞發佈會,在這場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計委的發言人表示“目前86%的醫院實現同級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患者滿意度穩步提高。”此數據一出很多自媒體又開始驚呼“一大批醫院檢驗科要消失,第三方檢驗要完蛋”,對於這種論調各位檢驗人大可不必太當回事,因為最近幾年每當有檢驗的政策出臺,都會有類似的論調出現,但幾年過去了,他們所說的局面並沒有出現。

但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確實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各種改革正悄然在我們身邊發生,各位檢驗人埋頭幹活的同時,也要抬頭看看周圍發生的變化,想一想未來的路怎麼走。 “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 是醫改在檢驗領域力推的兩大政策,關於兩者我以前都寫過文章,但從來沒有想過兩者之間有什麼聯繫,今天試著分析一下,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一笑了之。

如果“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完全落實,醫療界將會…

區域檢驗中心是醫療聯合體政策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我國醫療行業的發展呈現兩極分化,大的三甲醫院人滿為患,醫療人員苦不堪言,而基層醫療機構門可羅雀,大量醫療人員和醫療設備長期閒置。開展醫聯體建設,有利於調整優化醫療資源結構佈局,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資源下沉,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有利於醫療資源上下貫通,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更好實施分級診療和滿足群眾健康需求。

而獨立設置的區域檢驗中心,病理中心、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正是為了配合醫聯體的建設,通過這些獨立醫療機構的建設實現區域內的醫療資源共享,有效解決基層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和能力不足的問題。這些區域中心的設置有兩種主要模式,一種是依託區域內的核心醫院建立,另一種就是設置獨立機構,無論哪種模式,現在的發展趨勢都很快,很多第三方檢驗機構已經在加緊佈局搶佔市場。

區域檢驗中心的成立除了上述優點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可以減少重複的檢查,這一點作用和檢驗結果互認類似,但是比檢驗結果互認更加直接。因為檢驗結果互認需要參加互認的醫院做很多額外的工作,保證大家的檢驗質量水平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而區域檢驗中心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都是一家做出來的結果,在區域內通行就可以了。

如果“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完全落實,醫療界將會…

醫聯體的模式在縣級城市是最容易發展的,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鄉一體化管理,與鄉村一體化管理有效銜接。在地級市以上城市,也可以由三級公立醫院或者業務能力較強的醫院牽頭,聯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理院、專業康復機構等,形成資源共享、分工協作的管理模式。在醫聯體內以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等為紐帶進行合作。

但是在超大城市,想建立這樣的醫聯體是有困難的,為什麼呢?我們舉個簡單(典型)的例子:讓我們來到北京市東城區帥府園1號的北京協和醫院,以協和醫院為圓心畫一個半徑三公里的圓,看看這個區域內有哪些醫院。以下醫院是在地圖上搜出來的協和醫院附近的(三公里以內)三甲醫院:北京同仁醫院、首都兒研所附屬兒童醫院、陸軍總醫院、北京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解放軍第305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這些醫院隨便拎出來一家都是行業翹楚,需要聯合起來成立醫聯體嗎?可能你會說,這個區域內不是還有三級以下的醫院以及社區服務站嗎?可以以這些大醫院為龍頭,聯合小醫院和社區服務站成立醫聯體。我們先不說在這個還沒有一個鄉鎮大的區域內能有多少小醫院能夠讓這些大醫院來聯合,就三公里的距離,病人溜達著就去了,還需要你社區門診轉診?

如果“檢驗結果互認”和“區域檢驗中心”完全落實,醫療界將會…

既然在超大城市醫聯體的模式不能有效發揮作用,那麼如何降低檢查費用,減少重複檢查呢?很簡單,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檢驗結果互認,不僅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還可以解決醫聯體之間的重複檢查問題。

所以一句話總結下檢驗結果互認與區域檢驗中心的關係,區域檢驗中心解決的是中小城市的問題,檢驗結果互認解決的是大城市的問題以及醫聯體之間的問題。

最後再扯一句題外話,可能有人會問,上述提到的協和醫院等頂級醫院,不能在醫聯體建設中發揮作用豈不是可惜,這個問題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有更重要的任務等著這些頂級醫院,那就是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學中心,感興趣的同仁可以去看看國家衛計委2月份下發的相關通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