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3日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

在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在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萬榮縣稷王山麓的稷王廟,相傳上古時後稷始教民稼穡於此。

在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

臨汾堯廟是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

華夏文明五千年,源遠流長,孕育於富饒遼闊的神州大地之上。在上個世紀,一些文化學者也將其稱為“黃色文明”“農耕文化”,而與代表海洋文明的“藍色文明”“商業文化”相呼應。今天,雖然中國早已經完成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但是,農業人口依然佔據著全國人口的一半,農耕文化依然浸潤著華夏民族的精神世界。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的山西,毋庸置疑的,也就成了中國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並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一直推動和見證著農業的進步。

9月23日,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即將到來,這是對傳統文化的一次“尋根問祖”,也是觀照歷史下的重新出發,並使之成為繼續前行的精神動力。

山西是華夏民族農耕文化興起之地

晉東南地區的沁水縣下川鄉,40多年前,曾考古發掘出幾十種距今2.3萬到1.6萬年前的石磨盤、錛形器等細石器,是確鑿的先民進行穀物加工和農業勞作的證據,下川遺址也成了我國現有的最早反映農業形成的文化遺址之一。在這之後,夏縣西陰村遺址出土了穀子和蠶繭,曲沃方城遺址出土了石犁,人類每一點在農業上的進步,在山西都有著豐富的文物遺存。

更何況,口耳相傳,山西,本來就是華夏民族農業興起之地。

中國人自稱是炎黃子孫。“炎”是炎帝神農氏,其故里在山西高平。

古籍中,對炎帝神農氏創建農業的介紹隨處可見。

“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傳》

“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逸周書》

“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白虎通義》

因為炎帝對於農業的開創之功,他也被稱為“農神”“五穀神”,今高平有神農廟,每年四月初八,是祭祀炎帝的日子,國內外炎黃後裔都會不遠萬里而來,共襄盛舉,也成為連接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

無獨有偶,古代還有一位被稱為“農神”的先賢,也在山西,他就是后稷。

傳說中,后稷是帝嚳之子、帝堯之弟。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爾後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史記》

后稷被周王朝認為是始祖。成書於先秦的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中有一篇名為《大雅·生民》,是對后稷一生的回顧和讚頌。普遍認為,這是周民族的史詩,同時,因為它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全貌,所以也可以稱之為漢民族的史詩。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實穎實慄,即有邰家室。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恆之秬秠,是獲是畝。恆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

(后稷耕田又種地,辨明土質有法道。茂密雜草全除去,挑選嘉禾播種好。不久吐芽出新苗,禾苗細細往上冒,拔節抽穗又結實;穀粒飽滿質量高,禾穗沉沉收成好,頤養家室是個寶。

上天關懷賜良種:禾鉅子禾丕子既都見,紅米白米也都全。禾鉅子禾丕子遍地生,收割堆垛忙得歡。紅米白米遍地生,扛著揹著運倉滿,忙完農活祭祖先。

祭祀先祖怎個樣?有舂穀也有舀米,有簸糧也有篩糠。沙沙淘米聲音鬧,蒸飯噴香熱氣揚。籌備祭祀來謀劃,香蒿牛脂燃芬芳。大肥公羊剝了皮,又燒又烤供神享,祈求來年更豐穰。)

這首《生民》,還描述了豐收後祭祀的場景——“豐”(豐),《說文解字》說是“豆之豐滿者”,便蘊含了豐收的意義,而字形又表示盛滿貴重物品的禮器,也有著祭祀的意義。可見先民在豐收後為感謝天地,表達喜悅,也會舉行盛大的儀式,即將舉行的中國首屆農民豐收節,也是對於這一傳統的繼承。

與后稷同時,堯帝命羲,和“欽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也即觀測天象、制定曆法,用以指導農業生產。今天陶寺遺址恢復的古觀象臺,依然能夠憑其確定節氣,無疑是山西先民為華夏做出的又一大貢獻。

山西在古代中國一直是農業發達之地

周王朝大封諸侯,周武王的幼子叔虞被封在古唐國。那時的古唐國,戎夏雜處,封國之外,便是荒野。叔虞帶領族人開疆闢土,一年後,生產就得到極大發展,田地裡甚至出現了“嘉禾”。叔虞將之獻給成王,成王又賜給周公,成為周初政治生活中的一大事件——唐叔得禾,異畝同穎,獻諸天子。王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鄭重地記載在上古的政治文獻《尚書》中。因為嘉禾的出現,表明了農業的發展,象徵著社會秩序的確立,也說明了周王朝統治的穩固。

更有意味的是,幾十年後,叔虞的兒子燮父緬懷先人的功績,將國號改為“晉”。

今天說,之所以改為“晉”,乃是因為封國在晉水河畔,但也有學者認為,“晉”字字形,像手持嘉禾,這才像是對那一重大事件的紀念,也表明了晉國要光大先人遺志的想法。

事實上也是,晉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位居諸侯前列,由此積累的國力,也是和列國爭雄的基礎,三晉之地,在春秋為“五霸”之一,在戰國,“七雄”有三。一些零散的史料證明,在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已經在晉國普及,這是耕作的一大進步,極大地發展了生產力。而春秋晚期晉國的智伯渠,表明晉人在水利建設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山西表裡山河,沃野千里,憑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區位優勢,農業發展一直便居於全國最發達之列,在考古和文獻中都有證明:

平陸縣棗園村漢墓,有牛耕和耬播壁畫。耬車集開溝、下種、覆土三種功能於一體,使生產力得到飛躍,是中國古代農民的偉大發明,一直使用到現在。

漢武帝開始,引導黃、汾二河,修建水渠,灌溉田地,增加良田幾萬頃,那時畝產能達到兩石半,領先於全國。

漢朝之後,無論魏晉隋唐還是宋元明清,在山西,先進的農業生產工具總是能很快得到推廣,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總是不斷興建,優良的作物植物也總是豐富著中國人的餐桌。“重農”是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國策,勸農桑、興水利,是每一任政府官員都會做的事情。山西在古代,糧食不僅足敷自用,還能夠接濟別的州縣府道,在唐宋尤其是供給京師糧食桑麻的重要來源。

農耕文化影響著一代代的中國人

學者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由其生產方式決定的。凡是有利於其生產發展的,才會固化為全民族共同的道德觀念、價值傾向以至於風俗習慣,這便構成了一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性格。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是以農業為主,在長期的農業實踐中,農耕文化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即使是外來的宗教佛教,其本土化的過程,也是小農化改造的過程,當初佛教五宗七派,只有禪宗最為興盛,便是這個改造的結果。

作為現代化工業國、已經進入信息時代的中國,今天依然要弘揚農耕文化,就是因為農耕文化已經與我們中國人密不可分,其中仍然有我們前進的精神養分。

農耕文化,蘊含著篳路藍縷披荊斬棘的開創精神;

農耕文化,蘊含著不畏艱險不避艱難的奮鬥精神;

農耕文化,蘊含著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務實精神;

農耕文化,蘊含著敬天崇地萬物有序的和諧精神;

農耕文化,蘊含著物力維艱思其不易的節儉精神……

這些精神,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國人,標誌著中國人在世界的獨特存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今日所號召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所在。

而在農耕文化下形成的社會風俗習慣,也成為我們重要的傳統——正月初八,是穀神節,要祭祀保護豐收的歲星,也要祭祀五穀神;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寄望來年倉廩豐實;立春日,要“鞭春牛”,從皇帝百官一直到庶民都會參加,寓意激勵農耕。六月新麥成熟,在晉南地區還有獨特的走麥罷習俗,新女婿將新麥磨成面,蒸成饃,去看望岳父岳母,表達喜悅心情,祝願老人健康。

9月23日,正是秋收時候,農民豐收節的舉辦正當其時,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說,中國農民豐收節將作為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宣傳展示農耕文化的悠久厚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讓人們以節為媒,釋放情感、傳承文化、尋找歸屬,可以會聚人民對那座山、那片水、那塊田的情感寄託,享受農耕文化的精神薰陶。

山西晚報記者 李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