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信心堅定搞養殖 自我發展後勁足

凌晨四點,曹全喜就起床忙碌了。把雜糧、蔬菜用機器打成飼料,整理清潔鴨舍……隨後,曹全喜換洗衣物,吃過早飯後,準備去和他一起參加自我發展培訓的貧困戶和“老師”聊一聊防疫知識。

“這都得感謝政府舉辦的就業技能培訓班,讓我擁有了一技之長,去年養了1000多隻雞,政府還給我2萬元的自我發展資金,輕輕鬆鬆實現了1萬多元的收入。”曹全喜說。

東和店鎮小吳村後蔣莊八組村民曹全喜,由於從小患有殘疾,自身發展能力不足,成了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窮則思變,在小吳村村兩委班子和扶貧幫扶隊幫助下,曹金喜決定發展特色養殖。

當曹全喜鼓足勇氣發展特色養殖時,擺在他面前的有三道難題:農村養殖技術落後、項目單一、沒有品牌和服務;資金投入大、缺少運營資金、養殖規模小;養殖場交通不便。

結對幫扶幹部發現在貧困戶普遍存在等待觀望情緒。

“雖然以前養過雞、鴨,但也就十幾只。”在農村,每家每戶習慣在自家的前庭後院飼養一些雞鴨類的家禽。但是,一旦養殖數量多了,往往飼養管理和疫病防治難跟上,養殖成活率和效益不高。曹全喜一直在徘徊猶豫。

怎麼辦?在一籌莫展時,他受邀參加了縣脫貧攻堅部門組織的創業培訓。缺技術,村裡請技術人員上門手把手指導,缺資金,幫扶隊員積極協調貸款,儘量減少貧困戶的前期投入,讓貧困戶真正得到吹糠見米的實惠。

信心比什麼都重要。為了幫貧困戶樹立信心,幫扶隊員和村幹部沒少下功夫,還對曹全喜的項目進行了長期跟蹤,邀請農業和銷售專家給予專業指導。

從陌生到熟悉,隨著對養殖技術的瞭解掌握,曹全喜對幫扶隊員也有了充分信任,信心也得到了加強。2017年5月份,曹全喜率先建起了雞舍,累計投放雞苗千餘隻。

“2018年我就把這水面圈起來,養了近千隻鴨子,有了去年成功的經驗,今年就更應手了。”曹全喜指著身後的3、4畝水面興奮地說。

“自家地裡種的雜糧、蔬菜,都可以作為雞、鴨的飼料。真正的農家生態家禽,市場行情都不錯。”“雞、鴨存活率高,離不開鄉村兩級的防疫技術指導。”“春節前,鴨子就能下蛋了,估計今年收入更高。”

曹全喜越說越興奮,他言語中都是對養殖的信心和國家政策支持的感激,他真正嚐到了通過奮鬥得來“甜頭”。

“現在有經驗了,也更有信心了,所以我想擴大規模,幫助需要幫助的村民,我們一起早日摘掉貧困帽。” 曹全喜笑著說。曾經的殘疾貧困戶,曹全喜如今已變身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

曹全喜的示範作用調動了村裡其他貧困戶參與自我發展脫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縣裡除了定期派專家開展培訓外,還開通了免費三農服務熱線12316,24小時接受技術諮詢,為產業扶貧提供技術保障。今年又有10個貧困戶主動提出申請,希望駐村扶貧工作隊給予扶持從事特色養殖。曹全喜養殖成功的典型戶,真正起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李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