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孫子患重病需40萬醫療費用,爲救其膽小奶奶逼自己深夜捉蜈蚣


2018年8月6日晚上7點半,家住襄陽穀城的老農婦楊成英,現在每到天黑,就帶著自己的裝備上山。一盞探照燈、一個可樂瓶、一個夾子,就是自己的“套裝”,她要去捉野蜈蚣,拿去鎮子上賣錢。一條蜈蚣只能夠賣個兩三元,但膽小的楊成英還是逼著自己去,因為她等著錢救自己小孫子的病。

在距離襄陽蒼峪村約350公里開外的武漢兒童醫院對面,老人的兒子趙明義在那邊租住了一間棚戶的小屋,這裡原先是一家三口——趙明義、妻子王麗、兒子“小龍”——一起居住,而如今,房間內只有趙明義一人。

兒子小龍出生於2012年4月,如今6歲多,2017年8月,孩子的嘴唇發白,身上有紫色的瘢痕,在武漢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必須通過骨髓移植才能生存。所有費用約40萬元。為了孩子的治療,趙明義一家租住到了醫院對面,讓兒子活下來,整個家庭傾其所有。

再生障礙性貧血並不是絕症,手術風險比白血病要小得多,治癒率也更高。但小龍依然要面對感染、發燒,以及不間斷的輸血等治療。趙明義一家通過骨髓配型顯示,和孩子的匹配度都不高,只能求助中華骨髓庫。幸運地是,醫生幫小龍在骨髓庫配到全相合的供體,於7月16進倉。圖為妻子王麗目前正帶著6歲的孩子“龍龍”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倉內,接受治療。

兒子進了移植倉,妻子就必須陪護,每天趙明義要做的事情,就是買菜、做飯,保證娘倆健康的飲食,並且定時定點,把三餐送到移植倉外,護士通過設備消毒後,會被餐具送到倉內。


妻子王麗是個細心的人,最近小龍發燒,王麗一直記錄孩子的體溫狀況,輔助倉內護士完成數據統計。為了6歲的小生命,夫妻倆操碎了心。

同樣操碎心的還有家裡的老母親。趙明義的父親趙理榮為了孩子的事情,“重出江湖”去外面的水泥廠裡打工了,母親楊成英在家裡一邊照顧大孫女,一邊忙活著家裡的幾畝水田。

楊成英患有風溼和關節炎,每次做農活之前都要把腳踝包裹好再出行。

老人現在經常“蜈蚣而返”做完一天的農活,楊成英簡單吃一口晚飯,就帶上自己的“捉蜈蚣裝備”,準備上山。蜈蚣在當地一般入夏開始會多起來,“但現在逮的人多,蜈蚣也越來越少了,看起來繁殖速度跟不上我們逮的速度,都快絕了。經常一天晚上走幾個小時,就逮到一兩隻,甚至會空手回來。”老人家說。

“逮到蜈蚣後,拿回來用藥酒泡著,然後把蜈蚣取出來綁在這樣的竹片上,拿到鎮子裡去賣,會有人收,有的時候兩塊錢,有的時候三塊錢。”老人說。

孫子生病後,楊成英一次都沒去武漢看過。“我不敢去,也沒錢去,去了也起不了什麼作用。”奶奶面對從武漢來的公益團隊一行,操著一口濃重的方言說,“我的小孫子怎麼樣了?你們跟我說說?他能活下來吧!他的命怎麼這麼苦啊!”

目前,小龍仍在倉內進行移植治療,預計會在8月底9月初出倉,狀態平穩。不過一家人卻再也籌集不到錢來維持接下來的治療了。更多人間冷暖故事,敬請關注頭條號圖記人生,帶給你有溫度的影像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