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不好意思,我不看!

昨天段大哥問我,你以後準備給你孩子報什麼培訓班的嗎?

我說,現在還沒想好,但過幾年是肯定會的。

他告訴我說,他前天去一家機器人樂高培訓學校,跟那的負責人聊了幾小時,把別人懟的啞口無言。我忙問,你是怎麼說的呢?

培訓學校的負責人跟段大哥說,他們那的教育完全遵從歐洲西方教育,重在啟迪孩子的大腦和激發他們的興趣,讓孩子在遊戲中鍛鍊動手能力和大腦協調能力……

段大哥直接回復,你們這些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型一個一個拼接而來,說白了就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最終都是有最終做好的模型和答案,這完全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還談什麼激發大腦和鍛鍊動手能力。

負責人說,我們機器人樂高教育有著多年的歷史,哪是你隨便說兩句就能否定其存在意義的。

段大哥說,不要跟我談什麼歷史,我們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歷史夠久吧,從遠古時期人們用手吃飯,逐漸發展到需要用筷子、叉子的需求,他們會先在自己頭腦裡想想出一個類似現在的筷子、叉子等物品的形狀,然後用最原始的泥土捏造出來,直至後來運用相關材料做出來,這些就是我們古人的智慧。而在這之前,並沒有誰會提前告知他們筷子、叉子的模型答案,這才叫發揮想象力,而不是受限制的或有現成的擺設。

……

還真不巧,成不了別人家的孩子

聽到這裡,我心理對段大哥的佩服感又多了幾分。現在這麼多培訓學校及校外輔導班如遍地春筍,開完一家又一家,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但是萬物皆有存在的道理,他們的存在也正是契合了當前教育市場的一大需求,而且不僅是現在,也是未來的一大剛性需求。

以前聽到身邊的人給孩子報補習班,總覺得是費力又費錢的事 ,想想我們當年那個讀書的年代,哪有這麼多補習,大家基本都是在課堂上學知識。我們那一年的同學,基本都是考上的蠻好的大學,當然不包括我哈(我可能是天賦不夠,後天努力也不夠)。我也時常調侃自己,正是因為有我這樣的綠葉,方能襯托他們的紅。

現在,除了社會發展的環境因素之外,其實更多的應該是一種攀比、跟風的心理在作祟。從小,孩子就有著與生俱來的想象力,長大了發現家長也是。唯一不同的是,家長的想象力更像是一種自顧自的一廂情願。

特別是渴望自家孩子能與人們口中的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

只要知道了別家孩子在看什麼、用什麼、吃什麼、穿什麼……就會盡可能也滿足給自家孩子。

美名其曰,寶貝你想要的我都盡力滿足你了,所以你也能如我們所願做到哦!

可是有時候,還真不巧,你的孩子成不了你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如果打分,孩子會給為人父母的你打幾分

孩子一生下來,所有人都愛他,從他離開你肚子的那一刻起,他的基因他的血液裡都有著與你相同的印記,你對他的愛立即溢於言表。

繁衍與撫育那麼辛苦,但絕大多數人都是甘之若飴的,因為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絕不僅僅只是生命的延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承。

孩子剛出生,整個婦產科幾十上百個孩子,你最愛他,你只喂他奶,你不太關心隔壁床那個孩子。可僅僅只過了幾年,到他剛上學的時候,你就只誇別人的孩子,處處否定你的孩子,你的愛消失了?然而,你卻並不知道。

孩子與父母之間,需要肯定與被肯定。不僅是孩子需要被父母肯定,父母也需要得到孩子的肯定,如果將為人父母作為一個項目,那麼在這個項目裡,你的表現能讓孩子打幾分?

彼此互相的愛,就是給予彼此互相的肯定。

首先就是物質上的肯定,我們給孩子提供衣服、食物、房子,相信這大多數父母都能做到,但是也僅僅只做到這一項。那麼,精神上的呢?

你給孩子的情緒是什麼?是悲觀、焦慮、短視,如果是這樣,那你就是你孩子的否定之源,經常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你還指望你的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嗎?就像一個新蘋果靠近一個爛蘋果,時間久了,新蘋果也會隨之腐爛。孩子對你,小時候是畏懼,長大以後,是憐憫。

精神上的肯定雖不比物質上貴重,但卻比物質上更為珍貴。一個人觀念上的改變,是零成本,改變即現在,如果做到了,幾年之後,將是你自己都想不到的變化。

即便我現在心裡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去跟人比較,也會在意身邊人的發展及變化,但是這種情感自己能明顯的感覺到較之以往要淡了許多。這是時間及生活賦予我的改變,日子總得一步一步來,所以只要是朝著好的一面發展,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老公,別人家的生活,都只是你看不到的幸福表面。千萬不要將目光只追隨旁人的身上,而忽略掉自己擁有的美好。那樣,你會失去你本身所擁有的,也得不到你心心期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