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說,陶之起源

器說,陶之起源

寧封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了議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時人共再於寧北山中,故謂之寧封子焉。

——《列仙傳》

寧封子為陶獻身的精神十分感人,他的傳說或許可以看作遠古先民製作陶器過程中嘔心瀝血、將生命注人其中的一個曲折反映。後來在民間還有關於他的另外的傳說,一個傳說類似於前而引述的記載,說寧封為黃帝陶正,有一次在窯中架火燒陶,寧封上到窯頂添柴,不料窯已燒空,窯頂柴忽然塌下,寧封葬身火窟。人見菸灰中有寧封形影,隨煙氣冉冉上升,便說寧封火化登仙而不死。

另一種傳說,說的是在四川灌縣青城山建福宮後有座丈人山,佔時洪水氾濫,人民居住在洞穴,每次要到山下取水,可是沒有盛水的器具,就以山下的潤溼泥土為器具,所以容易破碎。一次偶然燒野獸,寧封從火中得到硬泥,於是他悟出了作陶器的道理。後一個傳說,不但讚揚了寧封對陶器製作的貢獻,而且,就陶瓷史來說,這個傳說對於陶器的起源無疑有重要的發生學的啟迪意義。因為,關於陶器的起源有著種種不同的推測,而關於寧封悟出其中道理的傳說有一定的可信度。

器說,陶之起源

▌陶瓷起源還是一個眾說不一的謎,而有關陶器的神話傳說,則使陶器的起源染上了神秘的色彩並表明其古老的性質。由於陶器在遠古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人們對它的依賴性,以及陶器特別是彩陶中濃郁的神秘色彩,所以,在上古時代,便產生了許多關於陶器發明的神話傳說,後世文獻對之有簡短的記載。

如,《呂氏春秋》:“黃帝有陶正,昆吾作陶。”《周禮•考工記》:“有虞氏上陶。”《逸周書》:“神農作瓦器。”《史記》:“黃帝命寧封為陶正。”《路史》:“燧人氏範金合土為釜。”《物原》:“神農作壅,軒轅作碗碟。”還有“神農耕而作陶”、“舜陶於河濱”等傳說。不過,在與作陶相關的神話傳說中,關於寧封子的故事較為完整。

器說,陶之起源

這裡提到的黃帝、神農、隧人氏、虞、舜、寧封子都是中國神話傳說人物,先民認為他們與製陶有著聯繫。《周書》中說:“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神農為民作陶,教民播種,又嘗百草為民治病。他是農神與醫藥神,又是陶神。舜也是傳說中的著名人物,是上古五帝之一。《史記》中說他“耕於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壽,就時於負夏”。上文提到的昆吾,是夏的同盟部落,在今河南許昌東,善於製造陶器和鑄造銅器,傳說夏啟曾命人在昆吾鑄鼎。

器說,陶之起源

▌中國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是中國遠古先民的重大發明,是繼石器出現後我國最重要的和最豐富的文化遺存。“中國製造之品,惟陶法發明最早。神農始作瓦器,見於《周書》;堯舜循行東夷,改良陶法,夏萊用昆吾而造屋;周禮重陶法而設官;秦則有缶量;漢則有磚瓦;列國則有器具;六朝則有土俑;隋唐則有佛像及雜物;至五代之末,瓷器發明,而陶法遂浸進步矣。歷宋迄清,相沿未改,此佔陶源流之大概也。”(趙汝珍編述、石山人標點:《古玩指南全編》)

如果說,神話傳說把作陶的始祖歸附於神仙或聖人身上,只是對古老陶器的起源作了想象性的解釋的話,那麼,大量出土的陶器遺存則為我們瞭解陶瓷的歷史提供了確鑿的證據。關於陶器的真正的起源,只有到人類歷史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去尋找。雖然也許人們永遠不會確切地知道人類歷史上第一隻陶器誕生的緣由和經過。它可能是一種偶然的機會使人們發現了泥土可以成型的精妙與奧秘,也許是某個先民獨特的創造和發現而有了“第一個”陶器。這種偶然性是存在的。但是,不管如何偶然,它在本質一上都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是生產、生活實踐積累的結果和精神需求的反映。

器說,陶之起源

▌以前關於陶器最早製作的直接動因,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原始先民的編織技術早於陶器技藝,陶器的出現與之相關。歷史學家和人類學家設想,先民們為了生活的需要,把土塗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使之能夠耐火,以用於燒煮食物。後來,他們發現,用泥土可以直接成型,製作陶器,於是誕生了有意創造的陶器。

這個看法是恩格斯在莫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的研究成果基礎上提出的,後來得到了普遍的認可。這個看法當然也有猜測的成分,但仍較為合理。而且從陶器及陶器上的籃紋、繩紋等紋飾分析,這種可能性就更大。在這裡,現實的需求和實踐中的無意觸發,製作的必然規律與偶然的靈感,都可能共同發生作用,促成了第一個陶器的誕生。

器說,陶之起源

▌人類由最初無意間觸發生產陶器的想法,到後來有意地進行大量的生產,這個過程肯定包含了人對於自己把握外物能力信心不斷增強的過程,也包含著人從中逐步發現陶器對於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的過程。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體現著人類的某些原初的普遍的本性和本能。人類偉大的發現精神和創造精神,人類不斷髮展的精神需求,是促進陶器特別是彩陶發展的重要的動因。

比如,在將此物變為他物的變化中,觸發了人的好奇心,激發了人的創造性,初步獲得了掌握世界(模仿、複製、改造他物)的欣喜、快意和美感等等。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於陶器需求的意識與對於陶器功能的發現相互促進、同步發展。由把陶器作為一般的生產和生活用具,到逐步在陶器製作中賦予審美要素,作為欣賞的對象,進而賦予陶器象徵意義,使之成為寓實用與藝術於一體的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