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说,陶之起源

器说,陶之起源

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了议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再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

——《列仙传》

宁封子为陶献身的精神十分感人,他的传说或许可以看作远古先民制作陶器过程中呕心沥血、将生命注人其中的一个曲折反映。后来在民间还有关于他的另外的传说,一个传说类似于前而引述的记载,说宁封为黄帝陶正,有一次在窑中架火烧陶,宁封上到窑顶添柴,不料窑已烧空,窑顶柴忽然塌下,宁封葬身火窟。人见烟灰中有宁封形影,随烟气冉冉上升,便说宁封火化登仙而不死。

另一种传说,说的是在四川灌县青城山建福宫后有座丈人山,占时洪水泛滥,人民居住在洞穴,每次要到山下取水,可是没有盛水的器具,就以山下的润湿泥土为器具,所以容易破碎。一次偶然烧野兽,宁封从火中得到硬泥,于是他悟出了作陶器的道理。后一个传说,不但赞扬了宁封对陶器制作的贡献,而且,就陶瓷史来说,这个传说对于陶器的起源无疑有重要的发生学的启迪意义。因为,关于陶器的起源有着种种不同的推测,而关于宁封悟出其中道理的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

器说,陶之起源

▌陶瓷起源还是一个众说不一的谜,而有关陶器的神话传说,则使陶器的起源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并表明其古老的性质。由于陶器在远古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人们对它的依赖性,以及陶器特别是彩陶中浓郁的神秘色彩,所以,在上古时代,便产生了许多关于陶器发明的神话传说,后世文献对之有简短的记载。

如,《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陶。”《逸周书》:“神农作瓦器。”《史记》:“黄帝命宁封为陶正。”《路史》:“燧人氏范金合土为釜。”《物原》:“神农作壅,轩辕作碗碟。”还有“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等传说。不过,在与作陶相关的神话传说中,关于宁封子的故事较为完整。

器说,陶之起源

这里提到的黄帝、神农、隧人氏、虞、舜、宁封子都是中国神话传说人物,先民认为他们与制陶有着联系。《周书》中说:“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斧斤,……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神农为民作陶,教民播种,又尝百草为民治病。他是农神与医药神,又是陶神。舜也是传说中的著名人物,是上古五帝之一。《史记》中说他“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寿,就时于负夏”。上文提到的昆吾,是夏的同盟部落,在今河南许昌东,善于制造陶器和铸造铜器,传说夏启曾命人在昆吾铸鼎。

器说,陶之起源

▌中国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是继石器出现后我国最重要的和最丰富的文化遗存。“中国制造之品,惟陶法发明最早。神农始作瓦器,见于《周书》;尧舜循行东夷,改良陶法,夏莱用昆吾而造屋;周礼重陶法而设官;秦则有缶量;汉则有砖瓦;列国则有器具;六朝则有土俑;隋唐则有佛像及杂物;至五代之末,瓷器发明,而陶法遂浸进步矣。历宋迄清,相沿未改,此占陶源流之大概也。”(赵汝珍编述、石山人标点:《古玩指南全编》)

如果说,神话传说把作陶的始祖归附于神仙或圣人身上,只是对古老陶器的起源作了想象性的解释的话,那么,大量出土的陶器遗存则为我们了解陶瓷的历史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关于陶器的真正的起源,只有到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去寻找。虽然也许人们永远不会确切地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只陶器诞生的缘由和经过。它可能是一种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泥土可以成型的精妙与奥秘,也许是某个先民独特的创造和发现而有了“第一个”陶器。这种偶然性是存在的。但是,不管如何偶然,它在本质一上都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生产、生活实践积累的结果和精神需求的反映。

器说,陶之起源

▌以前关于陶器最早制作的直接动因,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原始先民的编织技术早于陶器技艺,陶器的出现与之相关。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设想,先民们为了生活的需要,把土涂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使之能够耐火,以用于烧煮食物。后来,他们发现,用泥土可以直接成型,制作陶器,于是诞生了有意创造的陶器。

这个看法是恩格斯在莫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的,后来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个看法当然也有猜测的成分,但仍较为合理。而且从陶器及陶器上的篮纹、绳纹等纹饰分析,这种可能性就更大。在这里,现实的需求和实践中的无意触发,制作的必然规律与偶然的灵感,都可能共同发生作用,促成了第一个陶器的诞生。

器说,陶之起源

▌人类由最初无意间触发生产陶器的想法,到后来有意地进行大量的生产,这个过程肯定包含了人对于自己把握外物能力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包含着人从中逐步发现陶器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人类的某些原初的普遍的本性和本能。人类伟大的发现精神和创造精神,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需求,是促进陶器特别是彩陶发展的重要的动因。

比如,在将此物变为他物的变化中,触发了人的好奇心,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初步获得了掌握世界(模仿、复制、改造他物)的欣喜、快意和美感等等。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陶器需求的意识与对于陶器功能的发现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由把陶器作为一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到逐步在陶器制作中赋予审美要素,作为欣赏的对象,进而赋予陶器象征意义,使之成为寓实用与艺术于一体的器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