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一路上,张宝仁都在大声地向我讲述着他和祖辈们护林的故事,并称这一带哪块地硬哪块地软他也知道,所以,他的摩托车就不会被陷住。一个人对于一片土地有着如此的认知与了解,让我大为惊讶,但面对茫茫大漠,我想得最多的却是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

民勤历史悠久,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并创造了著名的沙井文化。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我们今天真的不可想象,在汉帝国进军河西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水草丰盛的牧场,是属于匈奴休屠王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在民勤听到有关这个匈奴部落的传说。但之前,这里的土著居民对我们来说多少有些模糊。

多年来考古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达永登、兰州附近。据碳测年代数据表明,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关于沙井文化的族属,近年来学术界多有触及。据史料记载,秦汉之前的河西走廊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民族,有学者认为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古月氏族的原住地相符,但有人却与上述意见相左,认为该文化系乌孙族。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月氏也好,乌孙也罢,不管是谁,这两个民族在中国的古籍里都是在汉代之前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具体的说法是,最先是月氏人打败了乌孙人,迫使乌孙人西迁至伊犁草原,与居住在那里的塞人混合了,后来,匈奴人又赶走了月氏人,迫使月氏人与乌孙人一样西迁至伊犁草原。再后来,乌孙停留在河西走廊的王子发誓要报仇,并在匈奴人的帮助下赶走了伊犁草原上的月氏人,一直将他们赶到了中亚。

据今天一些中国学者的观点,这两个民族可能是后来中国历史上突厥人的祖先,虽然,他们都有些种属不清,我们今天还说不清他们是黄种还是白种,或者黄白混合种,但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确有一部分融入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到了汉代,有相当一部分融在河西走廊、在新疆入了汉民族。也许,这就是我们直到今天的河西走廊个别地方,还能看到一些金发碧眼之人存在的原因所在,而在新疆能有白种人的存在多少和这也有一些关系。

月氏人、乌孙人就这样把他们的背影留在在河西大地上。沙井文化的房屋均为平地起建,呈圆形或椭圆形,门向东或东南,房内有灶、火塘和地炉。房屋附近分布有窖穴,为平底圆筒状。因为沙化,这些我们今天都看不到了,但文字却是有温度的,谁能不说那些沙粒之下,有着月氏人、乌孙人温暖的生活气息——牛羊在青草与湖泊间安静地食草,窖穴的房屋升起了炊烟,也许在黄昏的夕阳下还有好些个男女在尽情地恋爱……然而,这一切已经距我们很远很远了。

在一片有着杂乱的砖头地上,张宝仁告诉我目的地已经到了,但在这里我已经看不到月氏人与乌孙人生活的任何痕迹了,地上的那些坚硬的青砖告诉我,它们不属于月氏人与乌孙人的年代。有谁可以在一片土地上永久地停留下来呢?土地不断更换的主人都是人类生存的痕迹,也都是属于我们的历史。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从考古资料上看,沙井文化随葬品以铜牌、铜泡和铜刀等装饰品为主,陶器较少。铜器器型丰富,有铜刀、铜炮、铜连珠形饰、铜管、铜坠和铜铃等,形制多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从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马、羊骨看,强烈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

今天,我们不能说是日积月累的农耕破坏了这里的生态,它分明还有着自然的因素。在漫漫黄沙间,我仿佛听到了月氏人与乌孙人的铜坠和铜铃响过,那是属于他们的两千多年前的欢乐,而如今这里已经变成茫茫大漠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多少让人有些神伤。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月氏人与乌孙人最早生活在河西走廊,留下了大量遗址,还戴铜耳坠


民勤,在1928年,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由清朝的镇番县易名民勤。这里素有“人在长城之外,文居诸夏之先”的美称,历史上“贤良接踵,科第蝉联,文运之盛,甲于河西”,“士民子弟求学之风盛行,竞相夺魁之气不衰”,是全省文化之乡和西北教育名县。但是,如果再让风沙一味吞噬下去,这一切恐怕都会成为空谈。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什么也都会有,今天的民勤人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奋斗着,他们深深地知道,面对荒漠光有勤劳是不够的。

张宝仁,一个有故事的人,但他的故事我们只能留在以后的文章里了。我们还要一路走下去,直到河西走廊的尽头,沙丘上一种植物开得很是动人,就像现实生活里的张宝仁装在心里的美丽故事,也像我们一路追寻的历史。(文|路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