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讯宏观】李奇霖:如何理解此次降准?

4月17日,央行宣布降准用于置换中期借贷便利(MLF),涉及银行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


具体操作分为两步:

1、从2018年4月25日起,下调上述几类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在降准当日,持有未到期MLF的银行,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降准释放的资金略多于需要偿还的MLF。

央行称此次降准将释放增量资金4000亿,受益银行为城商行与非县域农商行。

总体而言,央行此次降准有诸多考虑,在严监管压缩非标、加快利率市场化、去化实体与金融杠杆的过程中,适当的降低机构的负债成本与负债压力,补充流动性对于缓解系统性风险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市场来说,无论是量上还是价上,或是其他传导渠道,对债券资产都是利好,债牛的趋势已定。

对于降准的四点看法:

1、降低非一级交易商的同业依赖

降低中小机构的同业依赖,是央行选择降准替代MLF的重要原因之一。

2、配合严监管,辅助表外融资需求回表

现在央行降准,有助于缓解了银行的负债压力,帮助银行表内承接非标背后合理的融资需求。

考虑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措施即将发布,非标的压缩不会停止,低等级长久期的债券的配置盘将经历挤泡沫的时段,未来债券市场的资金将更多流向高等级有发展前景的好企业,高贷款配合着政策的引导,经济结构会更为完善,直接融资市场与银行支持实体会更加直接有效。

3、利率市场化需要降准配合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对应的手段来对冲负债成本的上涨,协助扶持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政策的实施。

此次降准,置换相对高成本的MLF是其中一种方式,未来可能会有后续措施,来缓释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4、大类资产继续看好债市

继续看好债市,原因如下:

1)对利率市场化过程导致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起到了缓冲垫作用;

2)用降准置换MLF,确实超了市场预期;

3)非标转标和金融强监管背景下,对利率债流动性挤压减轻;

4)金融监管从金融产品端转向金融资产端,实体融资收缩的趋势相对确定,有助于配置盘的回归。

大宗商品谨慎,权益成长有望继续跑赢蓝筹:

1)在金融实体支持收紧、地方债务监管持续趋严、贸易战风险可能被低估的情况下,内外需继续羸弱的概率较高;

2)供需缺口收窄后上游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3)虽然有降准支撑,但金融去杠杆蔓延至实体,实体信用风险暴露将向抵押品传导,叠加地产持续调控,地产大概率已进入下行周期,而上游板块和地产走弱,也会传导至金融板块;

4)内需走弱,工业品供给端的制约相比于2017年大为减弱,利润指引下企业增产,周期品价格下行较为确定。

总之,大类资产切换至债牛时间。

(本文作者: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联讯证券宏观研究员 钟林楠)

免责声明:本文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文中的内容和意见仅做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因依赖本报告进行投资决策而导致的财产损失联讯证券不承担法律责任。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联讯宏观】李奇霖:如何理解此次降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